三藩之乱前期 吴三桂势如破竹,一度饮马长江 兵力是清军2倍,但最后为什么还会失败?
公元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再次起兵叛乱,掀起了清初三藩之乱。刚刚起兵的吴三桂,凭借麾下善战的关宁集团,几乎势如破竹,一度饮马长江。此时,吴三桂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兵力是清军2倍,但最后为何还会失败?
公元1662年,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被杀害,而这个结束了朱氏家族一个半世纪统治的人,就是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在同一年,这个昔日的背主之人被清廷封为平西王,和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与福建省的靖南王耿精忠称为三藩。
十一年之后,康熙下令削藩,吴三桂自封为周王,统领水陆两大元帅和光明讨虏大将军,同时发布檄文,开始反叛,史称“三藩之乱。这场叛乱在巅峰时期的兵力高达30万,控制的区域包含了西南和华南的大部分的地区,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了。拥有着强大军队和半壁江山的吴三桂却始终没有越过长江,这也导致了吴三桂的兵败。吴三贵为什会兵败,民间的传闻是吴三桂不得民心,而康熙太过英明神武。但是这种说法,有点清廷王婆卖瓜的嫌疑,历史一向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吴三桂的确是一个将才,在开始起兵之初就势不可挡,清军毫无抵抗力,吴三桂的兵力控制了云贵川和湖南的大部分的地区。俗话说趁热打铁,吴三桂而后又占领了南昌和九江一带。而清军就像是缩头乌龟一样,在安庆一待就是五年。吴三桂帐下有一名大将,名曰高德捷,跟是在反清的战役中秒杀了清廷名将安亲王岳东。除了安亲王,清廷的将领也是不堪重用,西线战场屏藩和吴之芪更是让清军的五万大军不战自败,总之,清军在吴三桂的大军面前就像是蜉蝣撼树,吴三桂很快的就占领了西安。
但是,清军很快的就迎来可一场胜利。吴三桂将领因为轻敌,中了清廷军机大臣图海计谋,无法自救,只得投降,吴三桂的军马损失了八万之多。吴三桂怎能甘心,很快的就扭转了战局。吴之芪和马雄图兵分两路,把图海给包了饺子。经此一战,图海的军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吴三桂的军队一路追击,十二万的军队只剩下了两万人。经过几次战役之后,清军的主力已经被吴三桂给打垮了,兵力零零散散的加起来只有不到二十万,而吴三桂的兵力已经接近五十万了。
只从兵力上来是说,已经是碾压清廷了。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的谋士纷纷力谏吴三桂跨过长江,那么改朝换代也未可知。众人皆知,现在的情况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却开始优柔寡断起来了,在加上他考虑到自己已经年迈,以往的挥师北上的雄心壮志已经渐渐的被偏于一隅的思想所取代,于是本来占尽优势的吴三桂就这样丧失了最佳的机会。最后,吴三桂的军师刘玄初忧愤而死,余下的人再没有提过北进之事。公元1978八月,吴三桂驾鹤西去,吴军群龙无首。而后吴军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与清军纠缠了三年被各个击破。
三藩之乱进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期间:
第一个期间为起兵江南。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其时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已兵出三贵,进据湖南常德、长沙、澧州及岳州。此时,清军聚集于荆州、武昌和宜昌,却不敢渡江撄其锋。形式愈加危殆,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四川更有罗森、郑蛟麟、吴之茂之叛。而台湾郑经渡海进兵于福建泉州、漳州与广东潮州,此外,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进行对清陕西经略莫洛的击杀。彼时四方轰动,人心不定。
康熙帝欲亲自上阵,却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只得东征西讨,常常捉襟见肘。随后,尚之信叛于广东,总督、巡抚均附之,清廷便增兵两江。以后可谓是全国呼应。清政权一致内地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民族对立依然普遍存在。阶级对立上升变成胡歌的首要对立,而在统治阶级内部,对立持续存在。因而,吴三桂一举起反清旗号,包含明皇室在内,以及郑经集团、有些汉宫、汉兵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加上一些区域的农人、奴才悉数敏捷做出了反应。除此之外,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和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亦相继呼应。
第二个期间为对峙期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王辅臣败降平凉,局势总算向有利于清军之方向开展。随后,耿精忠腹背受敌,亦匆促撤兵请降。以后,尚之信也屈服。孙延龄被吴世璠于桂林杀害。清军集中军力进逼岳州与长沙,吴三桂聚众坚守。两军在各个湖南外围要地重复抢夺。在军事之上两边仍处于对峙期间,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
第三个期间为平定云南,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彼时吴三桂年已七十四,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窘境未变。同年秋,吴三桂因病而亡,局势陡变,后清军趁机发起攻击,叛军一蹶不振,清军逐渐攻破湖南、广西、贵州与四川等地。马宝、胡国柱等困兽犹斗,节节抗拒;另满洲将帅仍多拖延。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于云南,康熙二十年底,清军攻击昆明。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总算平定。
吴三桂反清失败的主要原因
1、吴三桂兵力虽然强盛,但却不具战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后,既没有“疾行渡江,全师北向”,设法以军事上的胜利去推动政治上的成功;也没有“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据汉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巩固的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贻误了战机,给了清政府以从容布置反击的时间。
2、由于此时清军入关已经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吴三桂以反满相号召不过是刻舟求剑,脱离实际。而且,吴三桂降清以来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对各地抗清义军极尽镇压之能事,曾几何时,他却又要“共举大明之文物”了。
3、康熙皇帝虽然年轻,但却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对撤藩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准备,因此在他得知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镇定自若,措置得当。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而后,又在京师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及其同党,以打击吴三桂气焰,巩固后方。
4、康熙帝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西北的王辅臣首先被击败:清军首先攻下秦州,总兵陈万策投降。接着便包围了兰州、巩昌。兰州、巩昌相继攻破,清军便围住王辅臣的根据地平凉。康熙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亲临平凉,指挥战斗。清军以巨大代价夺取了城外的制高点--虎山墩,平凉城失去了屏障,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归降,西北平定。西北战场的胜利使康熙消除了肘腋之患,并最终可以抽调西北劲旅对付吴三桂,吴三桂的失败便注定了。
5、严重战略失误:吴三桂年老,一心想在云南裂土为王,将藩地传及子孙,实系被玄烨逼迫而反。因此当占据半壁江山后,他没有如朱棣那般孤注一掷、够狠敢搏的决然,而是只想和满清划江而治。若吴三桂直取荆州襄阳,然后顺江而下阻断漕运,抄略江南财赋重地,则满清统治崩溃便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