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深层原因:战略决策失误与制度缺失
2022-05-19
缺乏适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br/> 对于甲午战败之因,梁启超曾经讲到,“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从战略决策角度分析,清政府战略决策屡屡失误,既与决策者自身认识、分析和决断能力不足有关,更与缺乏先进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有关。<br/> 甲午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近代化战争。近代化军队与农业时代的军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陆军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还产生了新型的炮兵、工兵、后勤兵、卫生兵等,同时海军舰队逐步成为主要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不再局限于陆地和河流,而且延伸到海上。战争保障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粮草等方面,而且涉及国家的工业、交通、通信、金融体系等。<br/> 从东北亚战略形势看,这场战争不仅与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历史命运直接相关,而且将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等大国卷入进来。各种国际力量及其利益在这里纵横交错。在如此复杂的战略环境中进行决策,必须把内政与外交、军事与政治、陆战与海战有机统筹起来。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科学的近代化决策体制机制,不可能做出正确有效的战略决策。<br/> 日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新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早在1878年,日本就开始模仿德国的陆军制度,将参谋局改为参谋本部。参谋本部是一个近代化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指挥机关,它的职责是贯彻和执行最高统帅的命令,拟定、落实作战计划,组织进行战前动员,指挥协调各部队、各军种、兵种之间的配合以及调动部队作战。至1879年,参谋本部已经能够有效履行职责。<br/> 1893年,天皇又批准《战时大本营条例》。在大本营中,参谋总长参与筹划最高统帅部的机密事项,负责拟定全军的重大作战计划。在大本营中设置各机关的高等部,根据重大作战行动计划管理相应事务。1894年战时大本营正式开设后,为了统筹军事、政治和外交诸方面,日本首相和外相也都参与大本营会议,共同决策。决策层尽管有内争,但能够一心对外,从民主到集中,形成统一意志。<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A3/8F/A38F7CFFFCF00C4C829A6AB2CFFB019E.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皇帝颁布谕旨:“倭人渝盟肇衅,无理已极,誓难再予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勿得稍有退缩,致于罪戾。”这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口号,没有可操作性的作战方针和原则。战争初期,清廷四支大军齐集平壤,却毫无战略谋划,统帅叶志超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敌,关键时刻首先想到逃跑。<br/> 吸取历史的教训,就是要根据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力量多元、时间缩短、节奏加快、空间广阔、首战即决战的特点,把“在哪打仗”、“与谁打仗”、“打何种仗”、“怎么打仗”研究透,对可能的战争进行精心设计、缜密谋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准备,确保打赢战争。<br/>[page] <br/> 缺乏战略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br/> 战略决策是战略指导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略指导非常消极,更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br/> 平壤战役前夕,由于日本联合舰队与北洋海军还没有决战,制海权的归属不明,日军一开始不敢向靠近平壤的仁川登陆,只能从朝鲜半岛最南端的釜山和东部的元山登陆。当时正处于炎热的八月,漫长的山地为日军行军和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困难,如果清军再予以攻击,日军就有面临失败的危险。为了挽救危机,日军大本营决定冒险从仁川登陆。但在当时北洋海军主力完整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赌注。<br/> 然而,丰岛海战之后,李鸿章只是命令丁汝昌率北洋舰队赴汉江附近洋面“游巡”,一再指示“能保全坚船为要,仍盼速回”。8月23日,日本联合舰队窜至旅顺、威海口外侦察骚扰,清廷甚为惊恐,颁布谕旨:“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为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数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闯入。”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正式明确了“保船制敌”的思想,即关键在“保船”,而非“制敌”。《日本海军史》后来也总结说:“占绝对优势的北洋舰队覆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战术错误,丁汝昌的上司李鸿章不接受丁汝昌积极进攻的主张,采取消极保存舰队的错误政策,让舰队始终在沿海活动,以保护陆军,从而错过了对日军、特别是对日运输队实施攻击的良机。”<br/> 从整个战争过程来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高层在战略决策上普遍消极保守,既缺少战役战斗上的主动进攻,也没有战略上的主动出击。<br/> 可见,战略决策中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其重要,消极防御、怕冒风险、因循守旧必然导致被动挨打。即使面对强敌,也要积极进取,正确把握防御与进攻、后发与先制、内线与外线,灵活运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思想。<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50/A3/50A3C3ADEEBE55A877A27A08EC1BC823.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就是这一情况的直接证明。<br/> 当时,极端腐朽的清政府决策者最担心的是如果持久作战,王朝在日军的冲击下就有倾覆的危险。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分析,掣肘日本决策者的矛盾和问题,比清政府决策者面对的局面还要复杂,日军战略指导者决策起来更加艰难。这种情况是对中日双方决策者战略决心和意志的极大考验。然而,清政府决策层对战争的前途已经完全丧失信心,为了确保王朝的私利和政治前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br/> 历史告诫我们,战略决策的风险是绝对的,相应带来的冒险也是绝对必要的。因此,战略决策者必须要有风险意识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胆识与气魄,善于在极大风险意识中发现和创造机遇,作出最佳抉择,最大限度地捍卫国家利益,最大可能地打赢战争或争取和平。<br/> 结语<br/> 战略决策具有巨大的风险性、激烈的对抗性、超常的创造性、高度的时效性,战略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利益得失和战争胜败。我们要认真吸取甲午战争战略决策失误的历史教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精神,加强战略决策的研究和筹划,在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威胁时,慎重决策、果断决策、高效决策、科学决策,有效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br/>
- 上一篇:安徽东至本地方言
- 下一篇:蔡文姬是谁的老婆?曹操与蔡文姬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