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国难当头,慈禧却奢侈的给自己过寿,她真的有为此挪用海军的军费吗?

2022-05-19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晚清时期清朝逐渐走向衰败,对于它的快速衰败很多人都说是慈禧挪用了海军军费所致,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慈禧真的有挪用海军的军费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光绪二十年,亚洲两强大清与日本狭路相逢,“亮剑”之后,大清被打回原形。朝鲜陆战,大清势力迅速被驱出朝鲜。黄海大战,北洋水师遭受重创。辽东半岛陆战,旅顺失守,清军全线溃败。

就在大清哀鸿遍野之际,迎来了慈禧太后的60岁寿庆。生日如何过?慈禧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先在皇宫里接受朝贺,然后銮驾出紫禁城,到颐和园去看大戏、开寿宴。

国务委员孙毓汶和卫戍司令荣禄等后党把寿庆大典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提前两年就开始抓“形象工程”了,从西华门至颐和园数十里路,凡有碍圣瞻的破棚烂屋都用临时围墙遮掩起来,并绘以粉饰太平的标语和图案,沿途重要地点还搭建了戏台、彩殿、牌楼等点缀性景观。

为了修缮颐和园,海军军费不断被挪用,甲午战前连续六年,大清海军未添置一舰、未更新一炮。本来大清财政已捉襟见肘,但为筹办寿庆大典,先是关东铁路筑路专款200万两被“商借”,甲午战前的关键时刻,这条有着重要军事价值的铁路只得停建。接着,海军军费200万两又被“商借”,以致舰艇的正常维护都无法保证。为掩人耳目,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上谕,称这是皇帝孝心,所花费用都是平时节省下来的,无伤国计。

大典筹办过程中,帝党不时出来搅局。财政部长翁同龢多次上奏,坚称难以筹款,并想方设法拖欠工程款。中日开战后,清军不堪一击、一溃千里,朝野无不为之哗然。有大臣联名上疏,坚决要求停办寿庆大典,将这笔庞大的费用用作军费。

眼看大臣们的万寿贡品已应诏备好,放弃这个搜刮的机会未免太可惜。但国难当头,不做做样子,情理上又挂不住。慈禧为此很纠结!

为虚应舆论,慈禧发布懿旨,称“王公大臣、将军、督抚、都统、副都统、提督、总兵无须上贡”。一度让汹涌的舆情有所平缓。后慈禧又突然改变说辞,下令“王公大臣和各省大员于九月二十五日前呈上贡品,蒙古王公于九月二十六日呈上”。原来先前只是缓兵之计。按照慈禧的逻辑:就算是寻常百姓家老太太的60大寿,也会尽力办得风光热闹,何况是“功高盖世”的她?再说,办寿哪有不收礼的?如果她的生日办寒碜了,朝廷没面子,洋人就瞧不起,就会欺负你;老百姓也瞧不起,就会不听话!为了皇帝的面子、大清的社稷,办寿收礼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后党的积极操持下,慈禧收足了寿礼,所得稀罕之物数目不可胜计、价值无法估量,大典也办得豪华铺张、排场非凡。

近现代史学家认为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筑颐和园,结果导致清朝政府缺乏资金提升军备水平。例如北洋水师1889-1890年预算一百三十万两,只能维持日常开支,无钱更新舰艇武器。1890年建成的旅顺海军基地花了三百万两。

海军衙门是清朝一个新设的中央级洋务机构,虽冠以海军之名,但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总理衙门的权力。光绪皇帝的亲父也就是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在接收颐和园的新修工程后,就从海军衙门的经费里向工程挪款(因颐和园修完,意味着慈禧已远离紫禁城,光绪皇帝就可以渐渐独立)。陈悦认为颐和园工程所挪用的''海军''经费,和北洋海军军费并无关系,而是出自海军衙门的经费。同一时期北洋海军的军费并没有受到任何的侵占,海军衙门经费与北洋海军军费并不能混为一谈。

另一笔挪至颐和园的海军经费,被称为''海军巨款'',是醇亲王和一些沿江海省份的总督、巡抚授意,让他们筹资报效颐和园工程,但为颐和园而筹资无法推上台面,于是想出了海军的名义,后来共集得260万两,即''海军巨款''。然而,当各地的资金陆续认缴后,并没有拨入颐和园工程,而是全部存在天津的外国银行和洋务企业,以所得的利息贴补颐和园,而本金则号称用于将来的海军建设。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颁懿旨命令将''海军巨款''本金全数提出,用以购买军火,但因为存期未满等原因,先期并提出一百五十八万两。陈悦指出,颐和园工程实际上是以海军名义敛财,却并非直接挪用了海军的经费,在颐和园工程修建期间,翁同龢领衔的户部上奏禁止海军外购军火,致使海军失去了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舰和、武备更新的途径,才是海军发展彻底停滞的真正原因。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对后来北洋水师失败的影响。

经费其实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最初的时候其实打造舰队已经花费了大量白银,对于国家来说压力已经比较大,而且当时的皇帝也面临很多人的压力,军费不断攀升背后的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显,对于清政府来说也希望减少相应的花费,但是结果却让人很无奈。这些均是费用如果减少结果就会更加糟糕。

清政府当时购买了大量的军舰还有枪支弹药,其实它不仅会有一定的成本,更加重要的就是日常的维护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当时对很多的管理人员来说压力也是巨大的,清王朝使用了大量的财富来打造这个舰队,但是当时还有其他的地方要花钱,可以说是捉襟见肘,而且当时的腐败还是比较严重的。

而且当时的翁同龢一直以来都反对这件事情,但是他是户部的管理官员,所以说对于当时的财政来说压力很大,基本上舰队没有大量的维护费用,使用的锅炉等等报废以后不能够更新,还有就是相应的设备没有得到很好地更换,这些情况背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而且当时北洋水师的燃料也都是一些比较差的品质,就是因为当时给出的价格比较低的原因,还有就是当时的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了,洋务派还有其他的同僚之间的互相挤压也成为了一个问题,李鸿章当时也收到左宗棠等陆军的影响,其实陆军当时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互相之间的倾轧也给北洋水师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困境。

在当时舰队也是想要实现突破,但是背后的问题也确实比较严重,不能够看到自己的未来,不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自己的机会,这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了,水师内部之间也存在权利的竞争,所以说不能够团结一致的进步,也成为了一个关键点。而且当时日本方面的军事能力确实很强,不断地提升舰队的攻击能力,而且舰队的航行速度也在提升,背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影响了。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影响:

1、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2、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3、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4、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5、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前,日本因国库岁入不足,明治天皇每年从内库中挤出30万帑银补贴军用,皇族甚至带头节衣缩食,后方富家豪族竞相效仿并纷纷捐款,各级公务员还献出了四分之一薪水。对比此间中日不同国情,可以说:甲午战前,中日的胜负就早已注定。

慈禧自以为是的“生日秀”深为国人所唾弃。大典后不久,一首《爱民歌》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