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方言文学
2022-05-19
在广东,方言文学有较久远的历史。近代民间流行的木鱼书,如《花笺记》《二荷花史》等,其中有不少粤语词语(如“多情唔信肯相忘”);地方戏剧中方言成分也特别多,尤其是对白和丑角的唱词;还有像粤讴、童谣、山歌等,都带有浓厚的广东地方色彩。在文人作品中,清末民初有何淡如、谭卧楼、廖恩焘等以粤方言词语入旧体诗,如廖氏的《嬉笑集》有“广州唔到十三年,今再嚟番眼鬼冤”等近乎口语的句子,生动有趣。
此外,晚清以来,省港澳兴起“三及第”(文言、白话、粤方言)文体,其中粤语成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评价不一,但“三及第”作品无疑对本地区方言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0世纪40年代末香港兴起方言文学运动,70年代的新“三及第”(白话、粤语、英语),对粤语书写系统的形成,起了促进的作用。目前港澳的方言文学,以袋装书小说和漫画书语言较具有、影响,但后者文辞欠缺修饰。
解放以后,广东的方言文学主要局限于地方曲艺等口头艺术形式。但广东仍有作家用方言词语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如欧阳山的《三家巷》、陈残云的《香飘四季》等都用了一些方言土语。此外,有些漫画亦采用纯方言的形式,如《周末》画报的“乐叔与虾仔”栏目,语言活泼,很受市民的欢迎。在传媒方面,香港电视剧、广告对广东文学创作的影响,尤其是方言语词的运用,都不可忽视。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谈的玉要是粤语文学,广东的方言文学还包括潮汕方言文学和客家方言文学。它们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的特色,值得做进一点的研究。(甘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