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城濮之战:春秋时期的最大战役 晋国与楚国的终极一战 此战一举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2022-05-19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了一次争夺中原霸权的大战。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晋文公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

春秋的中国,是一个称霸的时代。继齐桓公称霸之后,各诸侯国又陷入了争霸的凌乱战争。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中原的晋国,都想当霸主。晋国自公元前636年,回到晋国即位之后,又是改革内政,又是勤王,逐渐在争霸之中崭露头角。楚晋之间的竞争成了当时的国际焦点所在。

公元前634年,楚国势力方盛,试图北向争霸以“问鼎中原”;而晋国自文公主政以来,用贤臣,择良政,强军事,日日图强。据称晋文公崇尚俭朴以蓄国力,自己衣不重帛,食不兼肉以为模范。中国大地上两大势力在中原相遇,一场大战势在难免。

此时之晋文公,以宏伟远见,先行展开外交战。首先结好周王室,兴兵讨伐反叛兵变之王子带,助周襄王归位洛邑,建大信义于诸侯,并取得南阳之地以为南下之基础;其次助秦攻若,袭取楚之商密之地,使秦南下攻楚之门户大开,从此使楚真正面对强秦,从而牵制楚对中原之压力。在此等战略目标实现后,晋始联合秦齐等北方大国,以楚国附属国曹卫郑为目标,攻曹伐卫,救宋服郑,致怒楚国,使其兴兵来犯,而晋于中原整军经武,以逸待劳,为城濮之胜奠定了基础。

楚军以伐罪之师自宋都向曹境北进,以求与晋军决战。晋文公乃令晋军向后撤退三舍,盖以报昔日晋文公流亡楚时,楚成王曾厚遇与己时的承诺。晋军退至城濮而止,楚军则紧追不舍,于城濮之南面对晋军依托丘陵为营,居高临下压迫于晋军。是年四月五日,晋楚两军对峙。楚令尹子玉使其大将至晋军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子玉请战之词,骄狂至极,然晋文公使臣的回应却很谦恭:“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

是时晋军之部署,以其上中下三军作成横阵排列,先轸之中军居中,狐毛之上军在右,栾枝之下军在左,秦齐宋三国联军,配列于晋三军之中,整列阵势于东莘墟之北。晋文公亲登有莘之墟以观晋军,并令伐来树木,曳于兵车之后,使尘土飞扬,以迷误楚军。

四月六日,两军始战。晋军之左翼下军胥臣部,以虎皮蒙于马上,首先冲击较弱之楚军右翼之陈蔡军,陈蔡军惊骇而溃。同时栾枝部以多数车辆曳树枝而驰,因之尘土飞扬,并乘冬末春初东北风劲,猛烈冲向楚军,楚军因之目不能视,故楚右军亦溃。晋军右翼之上军狐毛部,设两大将旗,当与楚军接触时,佯向后退以诱敌,楚子玉以为晋大将所在之晋右军败退,即纵其左翼军追击之,但当其左翼军追击时,其右侧翼则暴露于晋之中军之前。

于是先轸部即以中军横击之,同时狐毛部之上军亦回军反击,楚左军在晋中上军夹击之下,力不能支而溃败。子玉见其左右军均已败退,遂急令中军停止前进,得以不败。子玉乃收集败残之兵,向西南撤退。晋军随即起而追击,直追至楚军后方屯粮之地,便利用楚之粮食及营舍而休兵三日,然后毁其营舍而还师。后子玉因楚成王之怒而自杀。

城濮战后,晋文公挟一战之威,率军入于经常依违于齐楚之间的郑国境内,迫使郑文公亲自来晋军犒师并谢罪。时周襄王得知晋军大败楚军,不胜欢喜。盖周室曾被楚王“问鼎”欺凌,今有姬姓诸侯击败强楚,得以重振周威。且晋文公昔年曾有勤王讨逆之功,是以周襄王准备亲往军前慰劳。晋文公得悉襄王亲至劳军,乃令军中筑王宫于践土,率宋、齐、鲁、郑、鲁、卫、陈诸侯朝觐襄王,并告捷献俘,有甲胄之马及兵车百乘,步卒千人,此为“践土之盟”。周襄王因是役之功,以晋文公为诸侯之伯并赐黑红二箭,以专征伐之权。

城濮之战是晋楚争霸的一个标志,标志着晋国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城濮之战对当时国际对明显的影响,便是晋文公称霸,践土之盟可谓晋文公霸业的定点。子玉之死,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在国际上,少了子玉这样一个鹰派人物,楚国不得不暂时放弃北向经营中原,使得晋文公能顺利地实现霸业,难怪晋文公“闻之而后喜”。对楚国内部而言,子玉之死开启了楚王与若敖之族的权势斗争,也导致了楚国一段时间内必须先稳定内部,再外图诸侯。

只是,晋、楚之战刚告一段落,晋、秦之间,又再起风波。秦、晋之所以从鄀之战的“秦晋之好”到“崤之战”的生死大仇,大约正因为晋国成了霸主,秦、晋两国不再是对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