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新娘”始属华
2022-05-19
设都护。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畅达,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但是,当时匈奴贵 族还控制着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车师(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等国,经常出兵截击大汉和西域各地的交通,攻杀汉使,掠取财物。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汉武命赵破奴率军进攻楼兰、车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带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又派利出征大 宛,败大宛后,西域之路更加畅通,西域各国和西汉的政治经济来往更加频繁。从汉武到昭帝时,常在渠犁、轮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 节二年(公元前68),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奴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神爵二年(公元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使郑吉发 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学界另一说是始于公元前59年)。自郑吉至 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18人。
至新莽末年(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 45),西域18国请复置都护,光武以国力不足,拒绝了这个要求。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 车)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永元十四年,班超 还洛阳后,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公元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 以长史行都护之职。关于东汉的西域故事,第十章再详细讲解。
西域都护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它的建立,保证了 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正式隶属于汉朝版图,而大汉的疆域更加广阔。其面积在近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新 疆大部分,中亚诸国一部分。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当时称之为都护 府。都护开幕府,以下设有属官,包括副校尉、丞、司马等。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级别与渠犁田官和内地郡守 相近;东汉时为单任官职。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国,颁行 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即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多位公主远嫁于此(最著名的是刘细君),故尤亲倚都护。
筑长城。在遥远的汉代,边防 哨所的戍卒,从玉门关、阳关传递敌情消息至京城长安,可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和轻松,他们传递情报、消息、信息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现有资料显示,主要是借用 烽火手段。西汉占有河西后,便开始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经营西域。为防御匈奴入侵,维护西部边疆安全,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设置酒泉郡的同时,就 开始下令修筑令居(永登)以西边防——亭、障、塞。汉武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公元前105),又开始修筑酒泉以西边塞,“酒泉列障至玉门矣”。据《汉 书·赵充国传》载:“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公里,乘塞列地有吏卒数千人。”《汉书·西域传》也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 汉使西域者盖得职,于是自敦煌西止盐泽往往有亭。”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始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终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由此可知, 敦煌西止罗布泊一段的长城,建成于汉武太初年间。此后,在宣、元、成帝诸代,以至东汉,长城都多少有所休憩与完善。
现已查明,在今敦 煌西北的戈壁上,东起安西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逶迤北上,蜿蜒朝西,经东泉、大方盘、哈拉淖尔、玉门关、后坑子、吐火罗、天桥墩、湾腰墩正西,直入盐泽 (罗布泊),在延绵逾百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分布着烽燧81座。长城在抵御匈奴南下入侵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体看来,长城本身体现的是一种被动,一种 防守,而不是体现主动和进取。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长城的战线较长,防御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在以往对匈奴的战争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只有在国力丰厚时,并 采取主动进攻,才能将匈奴击溃。但更重要的是,长城在传递信息方面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啊!西汉长城使长城在祖国西北边陲又 延伸了很多。它还体现了一种文化和历史价值,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和血汗。它巍然屹立在广袤、蛮荒的边防线上,将滚滚狼烟阻隔在外,也是一 个国家强大和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
至新莽末年(公元23年左右)西域乱,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 45),西域18国请复置都护,光武以国力不足,拒绝了这个要求。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 车)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将兵长史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永元十四年,班超 还洛阳后,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西域乱,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公元123),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 以长史行都护之职。关于东汉的西域故事,第十章再详细讲解。
西域都护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它的建立,保证了 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正式隶属于汉朝版图,而大汉的疆域更加广阔。其面积在近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新 疆大部分,中亚诸国一部分。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当时称之为都护 府。都护开幕府,以下设有属官,包括副校尉、丞、司马等。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级别与渠犁田官和内地郡守 相近;东汉时为单任官职。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国,颁行 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即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多位公主远嫁于此(最著名的是刘细君),故尤亲倚都护。
筑长城。在遥远的汉代,边防 哨所的戍卒,从玉门关、阳关传递敌情消息至京城长安,可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和轻松,他们传递情报、消息、信息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现有资料显示,主要是借用 烽火手段。西汉占有河西后,便开始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经营西域。为防御匈奴入侵,维护西部边疆安全,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设置酒泉郡的同时,就 开始下令修筑令居(永登)以西边防——亭、障、塞。汉武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公元前105),又开始修筑酒泉以西边塞,“酒泉列障至玉门矣”。据《汉 书·赵充国传》载:“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公里,乘塞列地有吏卒数千人。”《汉书·西域传》也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 汉使西域者盖得职,于是自敦煌西止盐泽往往有亭。”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始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终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由此可知, 敦煌西止罗布泊一段的长城,建成于汉武太初年间。此后,在宣、元、成帝诸代,以至东汉,长城都多少有所休憩与完善。
现已查明,在今敦 煌西北的戈壁上,东起安西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逶迤北上,蜿蜒朝西,经东泉、大方盘、哈拉淖尔、玉门关、后坑子、吐火罗、天桥墩、湾腰墩正西,直入盐泽 (罗布泊),在延绵逾百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分布着烽燧81座。长城在抵御匈奴南下入侵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体看来,长城本身体现的是一种被动,一种 防守,而不是体现主动和进取。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长城的战线较长,防御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在以往对匈奴的战争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只有在国力丰厚时,并 采取主动进攻,才能将匈奴击溃。但更重要的是,长城在传递信息方面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啊!西汉长城使长城在祖国西北边陲又 延伸了很多。它还体现了一种文化和历史价值,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和血汗。它巍然屹立在广袤、蛮荒的边防线上,将滚滚狼烟阻隔在外,也是一 个国家强大和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