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小霸王孙策在哪一方面比不上其弟孙权?孙策为什么传位给自己的弟弟孙权 却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呢?

2022-05-19

孙策是东汉末年诸侯,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孙策是一个很有韬略的将才,孙策能坐上江东之主的位置,完全是凭一已之力,东征西讨,打下江东一片基业。然而孙策临死前,为何传位于弟弟孙权,而不是儿子?

作为孙坚事业的继承者、发扬光大者,孙家老大老二都有其过人之处,都曾被人羡慕、为人称道。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夸赞,经大词人辛弃疾引用,早已广为人知。而在此之前,孙策也受到过类似赞美,只是赞美者袁术名声不太好,显得权威性不强,因而引用率不高。袁术的原话是:“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论长相,孙权不及哥哥:他的方脸大嘴、绿眼睛红胡子的形象算不得英俊,往好了说是“仪表不俗”,至多算个相貌奇特。而孙策是与周瑜齐名的江东著名美男子,还“好笑语”,就是说话幽默有趣。加上他有房、有车、更有权,如果他穿越过来上江苏台“非诚勿扰”,出场亮相之后,保证二十四盏灯全亮。

孙策外号“小霸王”,最大特点是霸气威猛,无所畏惧。“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是《三国演义》脍炙人口的段落,《三国志·太史慈传》对此也有记述。这是孙权所不及的,尽管孙权也几次想在战场上露一手。孙策与孙权的差距,是他的心胸。对此,孙策自己临终前有所认识。他对孙权说:“若论亲临战阵统兵打仗,你不如我;而要讲举贤任能、各尽其心来保卫江东基业,我不如你!”孙策的魄力可以使他打天下,但他的心胸还不足以让他保江山。

《三国志》说孙策“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当然也不是瞎说:他对于太史慈等武将确实有足够的信任,也有包容心。在势力不够大时,他也有足够忍耐力。比如依附袁术时,袁术先后两次许诺给孙策太守位置,又两次用过孙策之后就食言,孙策都忍了,因为袁术毕竟帮过他。没有一定的包容心和忍耐力,他孙策也不可能创立基业。

但是,孙策的性格有个致命缺陷。《三国志》说他的缺陷是和他父亲孙坚一样“轻佻果躁”,这只是就表象而言,愚以为最根本的,还是他的过于争强好胜。他的绰号是“小霸王”,他成于“霸”字,也亡于“霸”字。这要从他对待三个人的态度说起。

第一个叫高岱。高岱是学问家,最精通《左传》,当时隐居在余姚一带。孙策想做个文武全才的霸王,就在闲暇时用功。觉得读得差不多了,想与这高岱谈论谈论。他让人把高请来。这时,有人怕高岱得到孙策赏识抢了自己饭碗,就事先对孙策说:“这高岱瞧不起孙将军您,他认为您不过一介武夫,没什么学问,不配和他谈论《左传》。如果你和他谈《左传》的某个细节他说不知道,那他就是故意的,您就明白我说的不假了!”

然后,这人又偷偷跑到高岱住的宾馆,“好心”叮嘱说:“孙将军这人,最讨厌超过自己的,他要问你什么,你就说不知道,以显示他的高明,这样才合他的意;你若非要较真,就危险了!”高岱毕竟是书生,这人的话他不加分析地全信了,还心存感激。等到孙策召见,与他谈论《左传》时,遇到一些问题,他就说“不知道”。这下孙策火儿了,觉得高岱果然瞧不起自己,就把高囚禁起来。没想到这老高威信挺高,人缘特好,许多人为他静坐请愿。孙策登到楼上往下面看,街筒子都坐满了人,绵延好几里地,他的气更大了:你居然有这么大人气,那更不能容你了!于是下令把高岱杀了。

第二个叫于吉。这也是《三国演义》渲染过的一个人物。(《三国志》裴注所引《江表传》、志怪小说《搜神记》有不尽相同的记述。《三国演义》主要依据的是后者,关于于吉这段写得有些玄乎。我们且按实在点的《江表传》说。)话说当时有个道士叫于吉,从东边来到吴国都城,布道之外,专门制作符水治病救人,据说还真治好不少。那时的人也怕得病,有病也想痊愈,就对于神医崇拜得不得了。

有一天孙策在城门楼上大宴宾客,正赶上于吉从门楼下经过,客人们一见,条件反射地要去跪拜。楼上的人稀里哗啦下去多半,司仪怎么喝斥也制止不住。孙策一见怒不可遏:这还了得!有我孙霸王在此,就是刘德华、金正恩来了你们也不该如此啊!就让人马上把于大夫关起来。那些信徒们纷纷派家属来见孙策母亲说情,母亲对孙策说:“于先生也给咱的将士治过病,不能杀他啊!”

孙策虽然孝顺,这次却反驳母亲,说:“这是妖孽啊!他能蛊惑人心,让大家撇下我去楼下拜他,这还有大有小吗?不杀不行!”手下诸将又亲自联名求情,孙策还是力排众议,把于吉杀了,并将其悬首示众。当时于吉已是耄耋老人,按古礼也不该加刑了,再说他也没犯死罪。孙策此举虽未致其失去权力,却大失人心。

第三个就是许贡了。许贡得罪孙策,源于给汉献帝上书。老许看到孙策骁勇似楚霸王,就私下给献帝出主意,让他把孙策招到京城做高官,免得在外领兵生出祸患。不料孙策手下人弄到这封密信,交给了孙策。孙策召许贡来见,对之严厉责备;许贡不承认写过密信,孙策就让手下武士绞死了他。许贡的门客感念许贡生前对自己恩厚,就趁孙策出猎时设伏暗算孙霸王。

上述被孙策所杀三人均罪不至死。对高岱,孙策如果调查清楚原委,对于吉、许贡,孙策如果予以宽容,他本可收揽更多人心。他却不能容忍这三位。本为挣回面子,实际却使自己威信有所减损。

关于孙策的好面子、处处不想落下风的性格,裴注引《吴历》还有一段记载:孙策被射伤后,本来医生说可以治好,只是要遵医嘱,百日内不能乱动。但孙策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破了相,估计最后脸上要留个大疤,就对身边人说:“脸都这样了,还有什么心情建功立业!”接着就拼命捶自己的脸。结果金疮迸裂,当晚就死了。

其实,作为东吴最高领导人,孙策的霸王地位本无人撼动,他所杀的上述三人都未对他构成致命威胁,前两个也并无颠覆现政权的意思。他若能容,本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事。这下却弄得两败俱伤。他的事业没能更进一步,不能说与他这种性格缺陷无关。

相比之下,孙权就更有真正的帝王气概:他能让周瑜、程普鲁肃顾雍张昭陆逊吕蒙、甘宁、凌统等人各展英才,又使这些能人之间和睦相处,设法消弭而非挑起、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所以,周瑜与程普等合作取得赤壁之胜,鲁肃与张昭不因政见不同而相斗,张昭与顾雍不为争夺相位而结怨,甘宁与凌统在孙权调和下化敌为友,共为主公效命。所以,东吴政权才坚持得比曹魏和蜀汉都长久。

孙策为何选择传位给他的弟弟孙权,而不是他自己的儿子?

第一、孙策名义上还是东汉的臣子,把江东传给不满十岁的幼子,汉献帝不会承认。孙策,出生于175年,到公元200年遇刺身亡时才25岁,即使他十五六结婚,也才不到10岁。事实上,当时,孙策名义上还是东汉的臣子,官拜讨逆将军,爵位是吴侯。

如果他把江东托付给他的儿子孙绍,汉献帝会承认吗?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还是无民事行为人,无法胜任讨逆将军,更无法管理江东八十一州。换句话说,孙绍也只能继承孙策的吴侯爵位,当个富家翁,不能继承江东基业。反观孙权,当时十七岁,已经成年,具备了掌管江东的实力。孙权当时岁数虽不大,但很有才华,颇有贤名,十五岁就被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他为孝廉。演义中记载“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

第二、孙坚的基业还包含他父亲孙坚的遗产,并不都是他的,传给孙权比他儿子更合适。孙坚去世时,他的军队也散了,年仅20岁的孙策只能屈尊给袁术打工。可是他在袁术手下打工,没有受到重用,便产生了独自创业的想法。自主创业是需要兵马粮草的,孙策一无所有,只能把他父亲孙文台遗留下的金镶玉玺典押给袁术,才总算借出三千兵马,五百马匹,作为创业的启动资本。孙坚领着借来的三千精兵,又召集父亲的旧部,如黄盖、韩当、程普等大将,经过几年征战,平定江东。

从这里看,孙策的手下,中坚力量大部分是其父亲孙坚的旧部。他们是看在孙坚的面子,才跟随孙策开疆拓土,让他们忠于和孙坚隔了两代的孙绍,估计不会太信服吧。而孙权同样是孙坚的儿子,和孙坚地位相当,黄盖、韩当、程普等大将从心理上更愿意接受孙权。

第三、江东内部不稳,当时孙坚虽然以绝对武力强行统一江东,可还是有很多反对者。孙策就是被反对势力所刺杀身亡的。孙策在统一江东时,极其蛮横,得罪了很多人。如他就是被自己所杀的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刺杀的,身负重伤,回到府内,脾气暴躁,一命呜呼的。因此,江东需要一个能坐江山的君主,不是像自己一样盲目扩张的君主,而这恰恰是孙权的强项。演义中记载“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第四、江东时门阀士族的天下,孙氏只是其代言人而已。孙策从江北渡江,征服江东本地士族,许诺不伤害其自身利益,才取得他们的拥护。如果他强行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势必会被各个士族所架空,如陆家、步家、张家等,都是地方豪强。你只有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才会拥护你,而一个小孩子是不能令他们所信服的,时间长了,就会发生动乱,孙策所统一的江东分崩离析。

在孙权接掌江东几年后,即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3万水路大军,号称百万大军,征讨江东。孙权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主和派占了多数,大都是地方门阀士族,因为大战会伤害到他们的利益。他们夸大曹操有多么厉害,不可力敌,与之对战必败云云,希望孙权归顺曹操。江东投降了曹操,仅仅是损害了孙氏家族的利益,不再是江东的一把手,文武百官们该干嘛还干嘛,各司其职,没有一丁点损失。后来,晋伐吴,东吴各地闻风而降,把吴主孙皓给卖了,证明了士族力量的强大。

第五、江东外部,荆州刘表和江夏黄祖虎视眈眈。孙策深知,如果刘表得知自己死去,刘表和黄祖必然会趁此天赐良机,偷袭江东,甚至远在许昌的曹操和幽州的袁绍也会分一杯羹。江夏太守黄祖曾经射杀孙坚,是江东孙氏的世仇,到了“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地步。如果刘表和黄祖得知江东政权不稳,必然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集结兵马,攻取江东。现在江东刚刚统一,极其不稳,如果强行传位给自己的幼子,很难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