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战风波: 中国是如何赶上'一战'末班车的?
2022-05-19
1914年8月开始的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br/>201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这一年,对中国人而言无疑具有双重的酸楚滋味。回望历史深处的1914年,新生的中华民国已历三载,但战乱、政争、贫困却仍在折磨着这片苦难的大地。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让这片破碎的山河雪上加霜。<br/>1917年2月,在一战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后,势力渐弱的德国为压制英国方面的海上运输而单方面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按德方声明,对于任何开往英国的船只,德国潜艇将不发警告的加以击沉。此举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德国原本为封锁其他国家对英国的物质援助,但这种不加区别的攻击方式将更多的中立国拖入了战争,其中就包括了万里之外的中华民国。<br/>“府院之争”:总统、总理掰手腕<br/>1917年2月,中立国船只相继被德国潜艇击沉后,受损最大的美国宣布对德断交,并准备派遣军队前往欧洲参战。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展开了对华外交活动,希望中国也步其后尘,对德国断交甚至随同参战。对此,民国总理段祺瑞最初未置可否,因为他本人曾赴德国学习军事,对后者的强大深有体会。在他看来,德国虽然目前形势不利,但难保没有翻盘的可能,万一参而不胜,反而惹下麻烦。<br/>在此情况下,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按华盛顿的指示极力劝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并许诺为中国提供贷款及其他各种支持。与此同时,协约国集团的一些外国顾问如总统府美籍顾问福开森、英籍顾问莫理循等人也纷纷向各方有力人士展开游说,他们异口同声的建议:中国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翻身机会,搭上“战胜国”的最后一趟列车。<br/>在“外国友人”的游说和“战胜国”的诱惑下,段祺瑞随后改变了主意,他的小算盘是:如果中国不战而胜,不但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可以利用参战为名,扩大自己的势力;再者,对外战争可以转移民众视线,稳定国内政局,何况本次参战没什么大的风险,正好乘机搭个便车。<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6F/BA/6FBA02864EA97F56E84C177B23D2F6DB.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溥仪再次宣布退位,而惹下如此祸端的黎元洪也无颜再任总统,最终于7月14日宣布辞职。这一次,段祺瑞笑到了最后,其不仅获得了“三造共和”的美名,而且再度复出担任总理。<br/>黎元洪辞职后,江苏督军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与段祺瑞为昔日同袍,都是当年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出身,相比于“黎、段组合”,冯国璋与段祺瑞的府院关系要和谐得多,由此,“参战案”也得以顺利通过。<br/>1917年8月14日,民国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就此加入协约国集团并踏上了“一战”的战车。一年后,同盟国集团的德、奥等国不出意料的最终落败,中国也在近代史上首次成为了战胜国。<br/>事后查明,这些所谓的“公民代表”,其实大部分是乞丐流氓,而暗中的组织者正是段祺瑞的弟子傅良佐、靳云鹏等北洋军人。这与当年袁世凯利用所谓“公民团”强迫议员们选举他为总统时的伎俩几乎如出一辙。<br/>
- 上一篇:山东方言笑话,山东小溜
- 下一篇:南大山发现46座古墓 仅6座没有被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