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山西方言中的丰富之处

2022-05-19

山西方言中有丰富的以"二"打头的贬义词,多用来形容、指称某类人或某个人言行不端。随着山西地方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这些词也处在悄然变化之中,有些词或许已不常用,有些词或许只在小范围使用,成为社区或个人的习惯用语。下面主要以平遥话为例释义如下:

二百五: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类似的还有"二八扯"(长治话)、"二王五"(大同话)、"二行五"、"二量五"、"二老倒"、"二老粗"、"二合三"、"二合拉"、"二瞎子"、"二愚子"等。

二流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二不愣、二愣子、二傻子:形容傻气、鲁莽的人。

二杆子:形容冲动、莽撞的人。

二疙郎:形容离间、挑拨是非的人。

二石疋:形容人木讷、呆滞、愣头愣脑的人。

二性物烂:不正经的人。

二性性、二性子:易受鼓动、煽动的人。

二憨憨:傻、呆之人。

二跌水(三跌水):形容穿着不整洁、邋遢的人。类似的还有"二怜怜"。

二姑娘:形容比较呆傻的女孩。临汾一带又指言行举止像女性的男性。

二痞子:类似无赖、地痞流氓之人。

二伙计:笨蛋、傻瓜,又称二脱子。

二鬼:形容做坏事的人。现在也有用来表父母亲人对家里第二个孩子的亲昵称呼。

二讨债:相当于讨债鬼。

三猫二眼:指人做事、学习不专心的人。

二磨神(临县):做事磨磨蹭蹭、不出效果的人。

二个炮(朔州):恨铁不成钢。

二血头(朔州):吃里爬外。

此外,还有一些带"二"的词偏中性。例如:

二饼(柄)子:指眼镜。用来讽刺那些学习没学到家,却像文人书生似的坏了眼睛的人。

二道贩子:形容做二手买卖,从中牟利的人。

二把刀(二把势):形容做事不熟练。

二不球球:形容人或物一般水平,中等偏下。

二不坎(坎):形容做事或生活上比较困难的时期,通常也是比较关键的时期。

那究竟为什么用"二",而不用"一"或别的数字来表示以上的贬义呢?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农村的孩子比较多,在他们看来,老二比较叛逆,脾气暴躁,没有老大谦顺。

二、惯用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二是和"反"意联在一起的,表示"不忠";古代不许妇女再嫁,有"好马不披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信条,二又表示"不贞"。

普通意义上的山在地名中被细分为近百种小类,如:墚、峁、圪、峨、岭、垣、条、塬、嘴(咀)、垴、岩、尖、台、洞、岗、巅、凸、豁、峰、垄、堆、墙、墕、圪洞、圪垯、圪垛、圪堆、圪栳、圪蛋、豁墚子等等。这些地形指的都是隆起的高地,但形态有殊别。比如“墚”的顶面比较平缓,两侧是谷。“峁”是相对孤立、顶部浑圆的黄土山。“岭”是相对孤立,周边坡度陡峭的黄土山。“圪垯”是指黄土山圆形的顶部。“圪垛”是指对于整座山体而言相对凸出的部分。“圪蛋(旦)”指呈圆形的黄土岗。“墕”指两山之间相对山头而言低而平缓的地带。“坝”指黄土山体之侧。“嘴”是形象的说法,即习惯上说的山嘴子,是山墚向沟底延伸而呈尖状的部分。“条”指山墚之上相对平缓而呈条状的部分。“垣”指呈台状而周边陡峭顶上平坦的黄土山。“圪堆”是指小型的土堆似的小山;“圪栳”即“山圪栳”,是指山体弯曲式交接成的山体角落。“豁子”即是山体的缺口处。“垴”指小山头。“岩”是山或高地的边缘。“尖”是山的末端部分。“台”指高而较平的山地,“岗”指山脊部分。“巅”指山顶,但它不是很陡峭,而“峰”则是高而陡的山等等。

有山必有沟,下面这些地名中的字是描述低陷地带的:沟、掌、岔、川、渠、沟岔、沟子、壕子、峪、圪筒、沟底、圪岔、沟、峪、渠、壕、口、岔、崖底、壑、堑、峡口、谷、涧、河、坪、凹、洼、湾、泉、堰、塘、坳、池、井、凹地、底、汇、岸、潺、浸、套等等。“沟”是两山间低陷的平地,沟有旱沟和水沟之分,有水的沟可称为“河”、“涧”、“湾”、“池”、“潺”、“井”、“汇”等。“峪”即是“山谷”,“两山之间谓之峪,峪必有平地,数顷或数十顷不等。”(《刘贵阳说经残稿》)“峪”包含的平地往往比沟大。“川”的地带就更大一些牞有叫“小川”的牞因为命名人在命为“川”后自觉名不符实,又进行了修正。很小的沟称为“渠”、“壕(子)”、“沟子”。沟的尽头处称为“掌”,一般说“沟掌里”。两沟交接处或沟川交汇处谓之“岔”或“沟岔”、“岔沟”。沟之口部谓之“口”或“沟口”、“峪口”。沟的底部谓之“沟底”。“圪筒”就是“筒”。“套”指弯曲的沟。“浸”“堑”“壑”都比较深。

奔腾的黄河似琼浆从天而下,孕育了古老的三晋文明。高耸的群山如屏障拔地而起,怀抱着广袤的山西大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山西成为中国煤炭的基地。煤俨然成了山西的标志物之一。山西人对煤有独特的认知,形成了晋方言中丰富多彩的煤炭文化词汇,足见煤在山西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山西人对煤的称呼十分细致,把煤统称为“煤”(太原、清徐、平定、和顺、娄烦、岚县、临汾、汾西、代县、广灵、长子、沁县、晋城、阳城)或“炭”(平遥、孝义、离石、临县、汾阳、隰县、石楼、忻州、朔州、大同、长治、平顺、临汾、霍州、万荣、永济)。

把块状的煤称为“炭”(太原、清徐、平定、和顺、娄烦、岚县、山阴、长子、晋城、陵川、吉县)、“炭块块”(清徐)、“炭圪拉”(平遥、平顺)、“炭圪瘩”(孝义、汾阳、隰县、忻州、永济)、“大炭”(离石、临县、五台、朔州)、“圪瘩炭”(石楼)、“黑炭”(汾西)、“干炭”(汾西)、“炭坷垃”(五寨)、“炭块子”(大同、忻州、天镇、万荣、永济)、“块(儿)炭”(天镇、运城)、“疙瘩煤”(广灵)、“煤坷垃”(广灵)、“炭圪拉子”(长治)、“煤块”(沁县)、“疙瘩子煤”(临汾)、“疙瘩子炭”(临汾)、“碎坷垃”(朔州)、“炭块儿”(闻喜、新绛)。

把有烟煤叫作“肥炭”(太原)、“肥煤”(清徐、祁县)、“烟儿煤”(太谷)、“粘炭”(平遥、霍州)、“软煤”(文水、娄烦)、“有烟煤”(临县、岚县、石楼、山阴)、“烟煤”(汾阳、广灵、沁县、阳城、临汾)、“黑炭”(汾西、万荣)、“有烟炭”(忻州)、“炭煤子”(朔州)、“炭”(大同)、“大炭”(天镇)、“臭炭”(长治、平顺)、“臭煤”(长子、晋城、陵川)、“烟炭”(闻喜、新绛、运城、吉县)、“大烟炭”(永济)。

把无烟煤叫作“笨煤”(太原)、“煤”(清徐、太谷、祁县、平定、高平)、“干炭”(临汾、霍州、闻喜、新绛、平遥、汾西)、“干煤”(临汾)、“硬煤”(文水、娄烦、晋城)、“大脉煤”(平定)、“小脉煤”(平定)、“无烟煤”(临县、汾阳、隰县、石楼、五寨、朔州、山阴、广灵、沁县、吉县、万荣、永济)、“没烟煤”(岚县)、“无烟炭”(运城、永济、忻州)“煨炭”(天镇)、“香炭”(长治、平顺)、“香煤”(陵川、晋城)、“香烟”(阳城)、“拦炭”(朔州)。

对煤炭的众多称呼中,有的是以煤的外在形态取名的,如“炭圪瘩”、“煤坷垃”、“炭圪拉子”等;有的是按气味来称呼,如“香炭”、“香煤”、“臭炭”、“臭煤”等;还有的是根据煤炭的性质进行命名,如“粘炭”、“软煤”等。山西人对于煤炭分类之精细、称呼之多样,在全国其他方言中也属罕见。

明代时,煤炭在山西被称为“石炭”。翰林大学士陆深在《河汾燕闲录》有记载:“石炭即煤也。东北人谓之楂,南人谓之煤,山西人谓之石炭。”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就是用煤炭烧炼而成的,石炭之名由此而来,并因此还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烧旺火。

烧旺火之前,人们都会精心垒旺火。垒旺火有一定的讲究,如果用块状的有烟煤垒旺火,燃烧时煤块烧结在一起,不宜倒塌;如果用无烟的煤块垒旺火,在燃烧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坍塌。俗语说“旺火塌,一年趴”,“旺火倒,一年恼”,因而人们普遍钟情于有烟煤。无怪乎,在太原人们叫无烟煤为“笨煤”,而把有烟煤叫作“肥煤”,其中所蕴含的民众对不同种类煤的喜好各异现象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