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武器,末流的人军:看日军是如何评价清军
2022-05-19
甲午战争战后,因为割地赔款深感愧疚的光绪皇帝,下了道罪己诏,说到军事上的失败,悲愤难以抑制:“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br/>光绪皇帝说的很中肯,纵观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只能用窝囊和无能来形容。不仅仅是战争后期临时拉壮丁招募的新兵,连有着战胜太平天国和捻军历史的淮军,也在现代化军事素养和为天皇而死的日军面前,显得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br/>淮军高级将领多是“老成宿将”,暮气沉沉,军事思想守旧、落后,士兵们拿着一流的新式武器却还是沿用剿匪的老路数,当看到自己的一阵炮、一排枪并没有吓倒眼前的倭寇时,阵型就开始混乱。一败再败之余,不知道检讨自己,只会慨叹“倭人凶顽狡诈”。<br/>1、淮军的枪炮远比日军先进<br/>首先,需要纠正一个“印象派”的传统误区。前线的淮军将领吃了败仗后,无不在战后的报告上诉称“敌众我寡,枪炮不如,我军苦战”云云,而清军的总统帅李鸿章如法炮制,在对朝廷的奏折上也言必称“众寡之不敌,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也。”一说再说,给当世和后世之人造成一种印象:好像清军都是扛着大刀片和弓箭出战的,枪炮数量既少,质量也差,吃败仗也在所难免。<br/>其实,淮军的武器装备比起日军来,不但丝毫不差,甚至远占上风。1891年英国《武备报》的评估中:清朝海军实力为世界第八,日本是第十六名,而美国人更是认为清朝陆军稳居世界前三。<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38/02/3802FCDAA6E6C4548339626053C12CB2.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日俄战争中才成为主力。<br/>火炮方面。除了江南制造局自己制造的大炮常年供应军队外,淮军还装备有最先进的美国加特林机关炮、英国阿姆斯特朗和德国克虏伯式后膛炮。仅仅在1874年,李鸿章就曾购买了德国克虏伯后膛炮114门,成立了新式炮队十九个小营,用以装备淮军。<br/>1894年,李鸿章奏报朝廷已“先后订购西洋各项快炮五十六尊,各项快枪二万八千三百二十余枝,大小各项枪炮子弹一千五百二十余万颗。”<br/>而日军在战争前期,所使用的主要是本国生产的野炮和青铜山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比清军大为不如。但是到了战争后期,日军的大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为提高,其中原因不言而喻:战利品。仅仅在平壤之战和鸭绿江攻防战中,日方就缴获了大炮一百余门,枪支数千,炮弹子弹无数。<br/>日军每次战斗过后,都对缴获的大炮倍加珍惜,该换油的换油,能修复的修复,转而编进自己的炮营。不少人知道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日军用清军弃守的炮台,转过来打北洋舰队,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清军炮台上那些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日军炮兵见都没见过,根本不会操作,于是刺刀一架,威逼技术娴熟的清军俘虏放炮!<br/>我们的武器,反过来打我们自己,这是甲午战争中最最悲哀和讽刺的一幕。<br/>[page]<br/>2、日军眼中的清军<br/>日军对自己的对手,是什么评价?<br/>下文来自一封日本基层军官写给上级的书信。信的作者是参加金州旅顺战役的骑兵副官稻垣三郎,后来书信发表在《东京日日新闻》上,成为难得的军事史料:<br/>步兵。经常是200到500一群,大旗两面,6厘米炮两门,携带的兵器全是毛瑟枪、格拉枪等优良步枪。旗帜挂在长10米的大竿上,有10平米大,进退常用此旗指挥,所以向洼地行进时,根据先出现的旗帜就可知道他们兵力的概要。战斗时一列横队,队中有喇叭长达两米,其声音类似我国卖粘糕吹的小号,进退时必吹。他们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设计,没有一齐射击,他们的队形到处都有薄弱的一线,没有预备队。<br/><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6F/E4/6FE45BAF4DEADEBDD8BED59B4EF0725C.jpg" class="cont_pic" alt="一流的武器,末流的人军:看日军是怎样评价清军"/><br/><br/>只有指挥官的护卫在散兵线后方,退却的时候,护卫队先退,散兵则无秩序的溃逃。不善于射击,其子弹多从头上跳过。他们不考虑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对乱用弹药并不介意,一看见敌人在2000米远的地方也开火,向斥候开12厘米的大炮也在所不惜。从不主动出击,主要是防御战。他们非常害怕我军的大炮,俘虏也说最可怕的武器就是大炮。<br/>骑兵。携带的武器为单发枪,也有连发枪,同时身背大砍刀、佩刺刀,绝不携带一般战刀。他们的马匹矮小不适合冲锋,但长于山野行走,比我国要胜过好几倍。战法为马上射击,不会袭击。一旦接近则防御无术,因为他们的刺刀不利于近战,接战时,我骑兵可斩杀四倍敌人。马蹄铁和日本的相似,很是坚固。<br/>炮兵。拥有极其锐利的兵器,克虏伯式山野炮为野战军的常用武器,如果他们能善于利用则为最可怕的东西。然而他们的技术并不高超,所以炮弹无一命中。他们的榴散弹多不炸裂,所有的炮弹全部毫无节制的放完。在炮列的位置上必定树起大旗,正好成为我军的目标。<br/><br/>炮台。构造、炮体的形状、防御的配备视为完全,几乎没有一点纰漏,我曾经参观过国内“观音崎”的炮台,觉得旅顺的炮台大为胜过我们。<br/>总之,清兵的武器都很好,不过他们每个营的枪支都不一样。完全不使用白刃战,清人的个头都将近6尺,清人看我为侏儒也并非谎言。然而在勇气这一点上,则远在我军之下,每当白刃战时,他们都把上了膛的枪支扔下一溜烟的逃跑了,他们的武器也与技术不相适应。他们因为勇气不足绝不以白刃战决雌雄,单单指望火力优势为唯一的决战手段。所以有好机会也不冲锋,更不追击。他们没有背包,没有像我军用的背负式弹盒,而是在布袋上缝了许多子弹巢。他们穿着和居民一样的衣服,穿着中国式的长靴,从军时只在外边套一件有标记的制服。<br/>这封书信充斥着对清朝官兵的蔑视和对日军的誉美之词,但比起大部分清军将领浮词虚饰的奏折战报,这个日本下级军官的描述显然更接近真实。<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