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崇祯为什么拒绝李自成与明朝议和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中午时分,闯军正式攻打大明帝都北京。
攻击先从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门开始,“四面如黄云蔽野”,攻势如潮,极具威势。
一时间,“城上下炮交发,如万雷轰烈,天地震慑,城外火光际天。”
狂轰猛炸持续了一天,第二天,李自成在彰义门外设座,派在十日前在宣府投降的太监杜勋朝城上喊话,但声音嘈杂,听不清楚,依稀是教城上人停止放箭,他有话要讲。
负责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大声回话:“我让一个人下去为人质,你上城与圣上面讲!”
杜勋为了向李自成丑表功,表现得正气凛然,答:“我杜勋一向无所畏惧,上城就上城,哪用得着你们派人质交换!”(《明季北略》)
闯王李自成
于是军士将他缒入城,跟大太监王承恩一同去见崇祯。
见了崇祯,杜勋假惺惺一副关切的模样,说:“贼人马强众,锋不可当,皇上当自为计。”
接着,详细地转述了李自成的意思:大明和大顺“割地讲和”,即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大明犒赏大顺军银百万两,从此以后,大顺军可为朝廷内遏群寇、外剿清妖。
现在京城形如累卵,照理说,这是大明帝国、同时也是崇祯能侥幸逃过国灭身死的最后、也是最好的机会了。
可是大明王朝自开国二百七十多年来,奉行的一直都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立国宗旨,事关国体,崇祯还是拿不准主意,问身边的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
可就跟要不要放弃宁远的争议时一样,魏藻德一言不发,只是鞠躬俯首。一任崇祯火烧眉毛急得团团转,就是不作声、不表态。
崇祯只得让杜勋出城答复李自成:“朕还没想好,等想好了,再颁旨。”
杜勋已走,崇祯再问魏藻德,还是支支唔唔,莫一衷是。崇祯大为扫兴,推倒龙椅,拂袖而去。议和不成,就只有死拼到底了。
崇祯亲自起草了一份《亲征诏书》,称自己要“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号召臣民,但有奋发忠勇,到军前听用的,“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
他抱定了身死社稷的思想,吩咐驸马都尉巩永固率家丁护送太子出逃,徐图将来。可巩永固的回答却是:巩家从不敢私蓄家丁,就算有,要冲出重围的可能性也接近于零。崇祯叹了口气,只好让太监王承恩召集内侍,死守宫城。
李自成收到了杜勋的回话,遂断了和议之想,下令全线攻城。先前名列兵部官员魏提塘所发传单榜首的曹化淳,果然按照事先开门迎接闯军的约定,率先打开了彰义门。
曹化淳这边一行动,其他榜上有名的官员纷纷行动,德胜门、平则门等次第打开。北京外城转瞬宣告陷落。
宫城内的崇祯听得外面声如雷震,心知不妙,召问阁臣:“卿等知外城破乎?”
阁臣众口同声地答道:“不知。”
崇祯搓着手问:“事亟矣,今出何策?”
众人的回答是,吉人自有天相,皇上洪福齐天,一定会逢凶化吉、遇险呈祥的。末了,又加一句:“如其不利,臣等巷战,誓不负国!”
话虽然说得好听,但闯军杀向内城时,守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守宣武门的太监王相尧、守齐化门的成国公朱纯臣等争先恐后地打开了城门,崇祯所期待的巷战根本就没有发生。
崇祯听说外城被攻破之时,在殿廷徘徊了一天。当晚,夜不安寝,突有内侍惊慌失措地来报,内城已陷。
崇祯急问:“大营兵还在吗?守城的襄城伯李国桢还在吗?”
内侍答道:“大营兵早散。皇上还是赶紧逃命吧。”一句话没说完,就闪得无影无踪了。
闯王李自成
崇祯叹了口气,携太监王承恩急往南宫,登上煤山,抬目远眺,但见烽火烛天,内城确已陷落。
崇祯在山上徘徊踰时,心情渐渐安定下来,掉头迈往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
他先提朱笔传书内阁,命人提督内外诸军事,辅佐太子,然后命人温酒,与周后、袁妃,同坐痛饮,慷慨诀绝。
他边饮边叹道:“真是苦我的百姓了!”
几杯黄汤下肚,他突然又意气自若起来,命人将三个儿子太子、永王、定王叫来。
三个儿子匆匆忙忙地赶来了,身上还穿着皇子的服饰。
崇祯板着脸,说道:“都什么时候了?还不赶紧改换衣衫?”着令宫女取来旧衣,自己亲手帮他们换上,细心地系紧衣带,一边系一边说:“社稷倾覆,必定使天地祖宗震怒,这一切,都是你父亲的罪过。只是,朕也已经竭尽心力,无奈文武诸臣,各为私心,不肯后家先国,以致败坏至此。如今不必再问祸福,只是按情理去做。朕问心无愧了。”(《明季北略》)
系好了衣带,分别拍了拍三人的肩膀,叮嘱说:“尔等今日是太子,王城既破,从此便为小民了,各自逃生去吧!不必恋我,朕必死社稷,有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尔等切要谨慎小心,若逢做官的人,老者当呼为老爷,幼者呼为相公;若遇平民,老者呼为老爹,幼者呼为老兄,或称为长兄,呼文人为先生,呼军人为户长,或称曰长官。”
这一番话,全是一个父亲对幼子拳拳爱护的肺腑之言,哪里还有半点帝王的影子?
想了想,又嘱咐说:“万一侥幸逃得一命,将来报父母大仇时,不要忘了我今日说的话!”
然后才千般不舍地让侍从带走,分送外戚。
看着三个儿子远去的背影,他悲怆万分地叹道:“你们三人为什么不幸生在我家?”
周、田二贵妃泪如雨下地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
周皇后顿首恸哭着对崇祯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从不听一语,至有今日!”追着出去,拊着太子、二王,流着眼泪,千叮咛、万嘱咐,与他们诀别后,便恸哭着返回了坤宁宫。
崇祯自伤自怜,一壶酒喝尽,才举步走向坤宁宫,发现周皇后已经上吊自尽,遂老泪横飞,口中却连称:“好!好!”
十六岁的长平公主在一旁号哭不已。
崇祯垂泪叹道:“汝奈何生我家?”左袖掩面,右手挥剑,一剑劈向公主。
公主看见剑来,本能地以左臂一挡,臂被斩断,当即昏厥倒地,“未死,手栗而止”。
宫中一时大哗,人人均惊呼道:“皇爷动刀矣。”
崇祯“遍召所御妃嫔数人,俱亲杀之”,其中的袁贵妃上吊绳断堕地,未死,崇祯往她的肩头连砍了三剑,三剑砍完,两手酸软。
将这些妃嫔悉数处死后,他又召来太监王承恩一起喝酒,酒毕,吩咐内侍各自逃生。
他换了便衣,手持三眼枪统,和王承恩一起走出中南门。
时已至三更,但见宫中内侍狼奔遯突,四下逃命,而正阳门城上,高悬着三盏白灯笼。
前日,他曾密召守城官,发每座城门备白纱灯笼三盏,吩咐说:“军情缓急,用这三盏灯笼为信号,敌人初攻城,则悬一灯;攻城急,则悬二灯;城破,则悬三灯。”
崇祯皇帝
看着这三盏白纱灯笼,崇祯徬徨无计,想起成国公朱纯臣守齐化门,便想过去寻找,但有人告诉他,朱纯臣外出赴宴未归,于是叹骂而去,到了安定门,门坚不可启。
不知不觉间,天将曙矣。
五鼓时分,崇祯习惯性地走到前殿,亲自鸣钟,召集百官。
可是,这个时候,又有哪个官员还会来上朝?
崇祯看着空荡荡的大殿,叹息了一会,走进内苑,又登上了煤山。
山下的火光与天边的红光交汇,天色快亮了。
崇祯以发覆面,与王承恩双双在山上自缢身亡,留遗书于衣带中,云:“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由此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