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明朝究竟有多强大?又为什么最终走向末路?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王朝,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明朝,看看它究竟有多强大?又为何最终走向末路?.
明朝,一共存在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十六位皇帝,最鼎盛时期,疆域北达阴山,南至孟加拉湾,西至新疆,东临日本海,到外兴安岭一带。这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如果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割据来看。明朝所处的历史阶段中,前期处于蒙古帝国消亡后,欧亚大陆格局的变动中;后期则是大航海时代来临,西欧国家陆续崛起,世界产生剧烈变动的形势。
这两个阶段,注定都不是平静的阶段。惊涛骇浪,总是在所难免。一些国家甚至准备远征,想要击败当时的明朝,甚至是一口吞下中国。只不过,这些国家最后都没有成功。
最先出兵远征中国的,就是帖木儿帝国。这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帝国,它是在推翻蒙古帝国在当地势力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个国家。
在最初的时候,帖木儿帝国的实力较弱,所以,它只能向明朝称臣。在一些保留的官方文件里,依然保留有当时的帖木儿帝国称臣的记录。
不过,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实力日渐强大,吞并了势力,成为中亚霸主后,它开始想要摆脱跟明朝之间的藩属关系。帖木儿帝国多次扣押了明朝使臣,双方一度产生摩擦,最终爆发战争。
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明朝杀来。这支军队的统帅是帝国的创始人帖木儿,拥有多年战斗经验,此时已经年近七十。也许是岁数太大,舟车劳顿的辛苦,让帖木儿在半道上就意外去世。他们的远征计划,只能以失败告终。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分析来看,即便帖木儿不去世,基本也会失败。因为在他们进攻明朝的必经之路中,有两个国家是明朝的盟友。
当时明朝正是永乐皇帝时期,国力鼎盛,难以撼动。后来帖木儿帝国的继承人主动跟明朝修好关系,并派遣使臣到明朝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当时正是明朝举行阅兵的时候,帖木儿帝国的使臣看到明朝军力强盛后,当即拜服,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了帖木儿帝国的远征,到了明朝中期,正德年间的时候,明朝跟葡萄牙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坦率的说,这场战争明朝还是占据很大优势的。
毕竟无论是人数,还是地理条件上来说,明朝更有优势。但葡萄牙有一个优势,它的武器更先进,航船更快。
这是大航海时代每个先行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这个,根本无法走在前列。葡萄牙是大航海时代,欧洲最先出发的国家。它的这种优势,让明朝在前期吃了很大的亏。
幸运的是,当时的明朝还没有陷入固步自封的毛病,可以很快的调整、学习,最终击败葡萄牙军队。
到了明朝中后期,日本也对中国发动过一次远征行动。当时的日本,在东亚也算是强国。他们完成了国内的统一,军队都是经历过战争的老兵。
从地理位置分析,日本想要进攻中国,自然要先占领朝鲜,取得根据地后,再图谋中原。这是一个必经之路。
当时正是明朝万历年间,日本集结了数十万大军,攻伐朝鲜。朝鲜军队大败,只能求救于明朝。在经过一番仔细考量后,明朝决定出兵援朝。
从国力而言,此时明朝经历了张居正时期的改革,国力、军力都有很大提高,足以投入有足够实力投入战争。
日本同样做了充足准备。毕竟这一次,他们不只要吞并中国,还要将亚洲揽入怀中。他们早已筹划好占领中国后,要做的事情。甚至已经提前将北京划归日本天皇所有。
这种白日梦,在明朝军队的猛烈进攻下,很快就被打醒了。日本军队大败,只能撤回本土。自明朝终结,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甲申之变、明清易代,宣告了明王朝的土崩瓦解。对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后人就其原因不断地进行着思考。
那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浅谈一下明朝顶层制度的影响。
1、机构管理设置
有学者认为,明代之所以党争不断,最终走向灭亡,与建国之初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有直接关系。
面对庞大而纷繁复杂的国家内政和外交,皇帝的个人精力是极其有限的,为了有效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而不违背组训,朱元璋的子孙不得不被迫设立有权无名的内阁。
正因为内阁的名分与权力之间尴尬的矛盾,导致了有明一代内阁与六部水火不容的局面。而阁部矛盾的直接后果,就是引起政令不通、执行混乱,以及党争。皇帝宠信宦官,“朝廷政令不由朝臣,皆出司礼监”,使本来就矛盾重重的明朝内政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体制设置的不平衡,权力和职责的混乱,从根源上引起了阁部之争和文宦相残,给明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皇权又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若是皇帝经常怠政,就更加增加了权力的失控所造成的混乱,这就加快了明朝政治的腐朽与混乱,使国家日益走向衰败。
2、亲近臣远贤臣
宦官专权(内臣乱政),宦官惑乱朝纲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为严重的弊政之一。明王朝将阉人干政和宦官专权发展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一直以来,学者们热衷于以宦官专政为切入点,讨论其对国家灭亡的影响。
宦官乱政!历史上基本有名有姓的几个大太监都生在明朝,关键是还几次干涉着这个庞大帝国的走向。
皇帝最怕就是依赖太监,他们会很大程度引导自己的决策,皇帝不会相信任何一个大臣,因为讲究制衡,当时间久了会产生独孤感,宦官又离得最近,很容易相信,不加以控制的后果明朝几个皇帝就是例子。
无论是内臣还是外臣,都保持着一种纠结不清的裙带和纽带关系。具体官制运行衍生的消极影响与政府运转过程中的执行力,也是讨论影响明朝灭亡原因必不可少的关注点。明代科举制衍生发展出了难以规避的座主、门生的隶属关系。门生得恩于座主,二者以施恩与报恩为纽带,结成了深刻的利益共同体,并且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默认,直至明末。促使明朝政府权力腐败,结党营私,成为明末党争不断的罪魁祸首之一。
3、财政规划和设置
明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在于国家财政出现了严重问题,税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缺少国家运行的造血机制和功能。
明朝中后期,东亚大陆迎来了又一轮气温变冷的小冰期。之所以说是又一次,是因为在魏晋末年曾经发生过一次气温变冷的时期,而在那段历史岁月中,漠北游牧族群纷纷南迁内附或南侵中原,、正是在那段时期发生的。通过对气温测评复位,人们发现自14世纪开始,至17世纪初,东亚大陆的气温出现急剧下降。也就是说,生活在漠北的和白山黑水间的渔猎、农耕等族群遭遇了环境恶化,继而不得不往南掠夺明朝的生存压力。北部边患的加剧,促使明朝不得不加大军费支出,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
漠北草原生存条件恶化,中原农耕地区的百姓也不好过。由于气候变冷,400毫米等降水线(年降水400毫米才能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因此这条等降水线是草原和耕地的分界线)出现大幅度南移,从而引发明朝(尤其是北方地区)出现严重粮荒,局势动荡。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变冷和降水量变化等影响,中原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旱涝灾害。水患潮湿之地和久旱之所,必然会伴随鼠疫和蝗灾(正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进一步加剧了明朝民间的灾难。不仅如此,由于明朝中期曾引入玉米、甘薯、土豆等高产作物,促使人口膨胀,此次灾害频发之后,受灾人口远超西晋末年,这也造成甘陕暴动的规模远胜先前历朝历代农民起义。
陕西爆发起义的原因,既有粮荒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有明朝政府严苛的赋税压迫。由于边关形势紧迫,明朝对辽东驻军加派了专属天赋款项,即“辽饷”,而这份负担很大程度被分摊到陕西农民的头上。这也是为何起义之初,明朝招安政策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明朝官方的压榨,导致在陕西已经丧失了民心。
明朝是在推翻统治之后建立的,然而被推翻的元政权北遁之后继续以自居。北元后来虽然灭亡,但群却依然占据着内亚的广阔疆域,阻隔了明朝的路上对外贸易。没有路上的明朝,同样无法像一样倚重。此时的东亚东南亚一带,充斥着从的日本出逃流浪的日本浪人,之患引发明朝长期闭关锁国。
其实在明朝中前期,闭关锁国之前曾出现过一次经济大繁荣,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远洋贸易带来了高产农作物和美洲白银。不仅西班牙人在南美发现了白银,几乎同一时期处于争霸状态的日本也在其西南地区发现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银矿。这些白银的流入,刺激了明朝经济的发展和对白银的依赖。
白银解决了自元朝末年以来,通货紧缩和元朝纸币贬值的问题。然而进入明朝末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明朝白银开始了大规模流出。一方面欧洲自1618年起,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诸侯争霸和新教改革运动,爆发了三十年战争,导致大量白银作为军费被运送到欧洲。另一方面,随着日本战国时代的结束,以及日本对朝鲜的入侵行动,日本方面的白银同样成为军费和幕府财政来源,被严加管控起来。没有充足白银货币的明朝,出现严重通货紧缩,经济开始萧条起来。明朝曾尝试过由朝廷印刷纸币来带动经济流通,但这同样遭遇了元末相似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纸币贬值的境遇而失败。
正是这多种隐患共同的爆发,导致了盛极一时的明朝衰败。
- 上一篇:原来古代皇帝也有双性恋的癖好
- 下一篇:《鸳鸯冢》 【第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