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祸从口出的怀才狂士
“祸从口出”,说的就是一些人因为不会说话,所以给自己招致祸事,最终可能还引来了杀生之祸。尤其是在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身边。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臣在皇帝面前都会表现的谨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测。但这一原则并不适用于三国时期,因为三国是个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君主们对于人才的争夺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不遗余力的,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恃才傲物和狂放不羁。但是,凡是都有个度,即便是君主再能容物,也不能忍受对自己不尊敬的名士。所以三国时期就有这么三位祸从口出的怀才狂士。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三国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名士。
祢衡
祢衡这个人很有名,有一处京剧曲目叫做《击鼓骂曹》,说的就是他的故事。那是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县以后,想聘用祢衡为官,结果被祢衡拒绝。曹操怀恨在心,知道祢衡擅长击鼓,就招他为鼓手,想以此来羞辱他。击鼓要穿专门的服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穿演出服,在负责演出的人员要祢衡换服装时,祢衡脱了一个精光,这让曹操在众宾客面前很丢面子。在孔融的说服下,祢衡答应前去给曹操赔罪。结果祢衡拿着三尺长的大杖,捶捣着地大骂曹操。这前一节就是击鼓,后一节就是骂曹。但因为祢衡这个人很有才名,曹操不想杀他而留下恶名,就将他推荐给了刘表。刘表也受不了祢衡的轻慢和侮辱,就把他推荐给了黄祖。黄祖本来也很器重祢衡,尤其是他的长子黄射,更是对祢衡友善器重,但祢衡这个人连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都敢骂,还能在乎你一个江夏太守?结果被一向“性情急躁”的黄祖杀了。
祢衡这个人很有才气,《鹦鹉赋》就是他的作品。在刘表那儿,看到刘表等人对奏章的解释不严密,就撕掉扔在地上,然后要来纸笔,立刻写就。刘表看了,言辞、语义都非常好。在替黄祖处理文书事务时,黄祖说“和我心中要说的话是一样的”。可见这个人才气有多高!
不过,这个人却是个口无遮拦的主儿,可以说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骂谁就骂谁,是完全彻底的嘴上没有一个把门的。还是在许都刚刚建立的时候,天下许许多多读书人和大臣谋士都来到这儿,意图谋一份好差事,弥衡也来到了这里。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无人问津,祢衡就这么一直闲着。有人他:“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呢?”祢衡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结交呢!”人又问他:“荀文若(荀彧)、赵稚长(赵融)怎么样?”祢衡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去管理厨房膳食。”
陈群的祖父、父亲以及叔父都很有名,他自己也和孔融相友善。陈群曾经在刘备手下做事,刘备代陶谦为徐州牧,陈群曾经劝他不要东征袁术,要防止吕布背后偷袭。刘备不听,果然丢失了徐州。孔融是祢衡看上眼的一个人,而陈群又是孔融愿意结交的人之一,可到了祢衡那里,竟是那么的不堪。
[page]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父亲担任过京兆尹,他自己听从父亲的安排,想方设法离开已有篡逆野心的董卓,应该说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却也是青年才俊。尤其是,司马朗家教严格,年轻时就有好名声,有人直呼其父的名字,司马朗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尊长,就等于是不尊重自己的亲长。”那人因此而道歉。这和“孔融让梨”有得一比。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竟然被祢衡说成是“杀猪卖肉”的,这实在是有点儿不像话了。
建安初期,荀彧已经成为曹操的留守总管,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如果没有点儿才气能力,靠混是混不到这般职位的。赵融曾经是汉灵帝设置的西园八校尉其中的一位,这种职位,一般不会是平民家子弟。就是这两个人,竟然也入不了祢衡的“法眼”。要说看不上也就算了,不和他结交也就罢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荀彧的脸长关你什么事?这种拿人长相和残疾说话的做法,完全是泼妇骂街式的作派。黄祖杀祢衡,是在气愤至极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如果有人从旁边劝一劝,或许他还能够收回成命。但是,他的主簿却来了一个立即执行,祢衡就这样死了,年仅二十六岁。恐怕是这个主簿平常也没有少受了祢衡的羞辱。
祢衡这个人只看上两个人,孔融和杨修。这两人也是被杀而死,但他们和祢衡不一样,是死于政治主张和集团矛盾。祢衡之死,则是死于自己的口无遮拦。
许攸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袁绍和曹操交战时跟随袁绍来到官渡。建安五年(公元200),双方在官渡对阵。开始的时候,许攸对袁绍说:“曹操兵少,必然会集中全力来抵抗,许都的守卫就一定空虚。如果派出一支轻骑兵突袭许都,就可以将许都攻陷。假如他没有马上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这样就可以将曹操击败。”袁绍没有采纳。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因家人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官吏将其逮捕下狱,许攸知道后大怒,于是投奔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说许攸来了,大事可以成功了。许攸对曹操说,现如今你曹操孤军独守,既没有援军,也没有粮食,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现在袁军有粮食存在乌巢,虽然有士兵,但防备松懈,只要派轻骑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然败亡。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自己亲率五千精锐骑兵突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果然失败渡河逃走。
四年后,即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破了邺城,占领冀州,许攸也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忘乎所以,经常轻慢曹操,口无遮拦,逮着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曹操召集的场合,许攸每次出席,根本不管是什么人在场,总是直呼曹操的乳名,说:“阿满,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为了笼络人才的需要,也只装作是一种玩笑对待,嬉笑着回答说:“你说得对啊!”可心里是颇有芥蒂的。当面说说也就是了,你当作玩笑,他打个哈哈,这事也还是能够过去的。但许攸还真就是把自己当作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了。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人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许攸被收押入狱,最终被杀。
[page]廖立
廖立在刘备兼任荆州刺史期间任长沙太守,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刘备询问诸葛亮,荆州士族读书人当中都有那些治国人才,诸葛亮回答说是庞统和廖立,可见廖立这个人是多么受人重视。只可惜,在孙权偷袭荆州江南三郡时,廖立不能守,只身跑到益州去见刘备。刘备因为一向赏识廖立,并没有过多责备他,还任命他做了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廖立召回来作侍中。刘禅当皇帝后,廖立改任长水校尉。
廖立自己认为,在蜀汉国除了诸葛亮,余下的就是他了,诸葛亮任丞相,他应该任副丞相才是,可现在却只任闲职,地位还在李严等人之下,心里经常不满,怏怏不得志。后来,丞相掾李邵、蒋琬到来,廖立和他们说:“军队要远征,您们各位应该好好地注意考虑这件事情。以前先帝(刘备)不占领汉中,而是跑出去和吴国争夺荆州南方三郡,最后还是让吴国人占领了三郡,白白地劳累了官吏士兵去出征,没有得到一点儿好处。退回益州,丢失了汉中以后,使得夏侯渊和张郃深入到巴郡一带,几乎把全州都丧失了。后来进军汉中,使得关羽亭侯自战身死,所领军队也全部丧失,没有留下一个,上庸地区战败丢失,白白地丧失了一片地方。这是由于关羽这个人依恃自己勇猛的名声,领兵作战没有正确的法则,就凭着自己的性子到处冲击造成的。所以多次丧失了大批的军队。像向朗、文恭这样的人,是凡夫俗子罢了。文恭作为治中,执法没有纲纪;向朗以前推崇马良兄弟,把他们称作圣人,现在向朗任长史,一直是做事中规中理。中郎郭演长,只是符合别人的随从罢了,不能和他共同经营大事业,这样的人却做了侍中。现在国家处于弱小时期,要任用这三个人,是不合适的。王连这个人流于世俗,他大兴苛税盘剥百姓,使得百姓贫困凋敝,疲惫不堪,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李邵、蒋琬把这些话报告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即上表给刘禅。
廖立这番话可真有点无边无际了。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公开批评国家用人政策”、“诽谤先皇帝”、“诋毁污蔑大臣”。像这后一条倒也罢了,封建社会大臣相互攻讦为数不少,也不多廖立这样一个,但“诽谤先皇帝”却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了。先皇帝定下的政策,现皇帝想改变还会有人出来说三道四,你这样公开批评先皇帝用兵不行,仗也不该打,那不是自己作死吗?还好是三国处在用人之际,廖立只是被免官流放,这要是放在平常时光,怕是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
廖立说的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呢?应该说只是一己之见。刘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得成都,二十年孙权就来偷袭三郡,在刘备还需要安定益州的情况下,你让他怎么样去颠倒次序夺取汉中?何况争夺三郡是孙权先发起的,刘备又怎能不加应对?至于失去汉中,那时候汉中还有一个张鲁,刘备不愿意丢掉已经到手的东西而东去荆州,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如果对刘备的战略部署真有不同意见,在他活着的时候提出也行,可这个廖立,偏偏是在刘备死后再来指手画脚地评论。还有,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已成事实,除了这仗没说,廖立几乎评点了刘备入川后的所有战役,而这些战役一概都被他否定。这可真有点儿狂妄之极啦!
有句话叫做死不悔改,廖立大概就是这种人!廖立因口无遮拦而获罪,被流放到汶山郡做了平民。后来姜维做监军时路过汶山,前去拜访廖立,看到的廖立仍然是意气不衰。诸葛亮死后,廖立知道再也没有人会启用自己,直到死在流放地。
其实,像这种口无遮拦,说话只图一时痛快而不计后果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多不胜数的,只不过,因为这种事情发生在历史名人的身上,所以给人们的印象尤为深刻。如果说,一个人因言获罪,多多少少总会让人予以同情,但若是如这三位恃才傲物的怀才狂士般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只图一时痛快的说话,让人想同情都同情不起来了。
- 上一篇:揭秘:玛雅水晶头骨传言是真是假?
- 下一篇:貂蝉的结局:被曹操囚禁沦为“性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