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第一节 儒学:汉武帝的工具

2022-05-19
即位之后,之所以会发展到汉王朝最强盛的时代,是因为他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的“第一”。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当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深入研究会发现,汉武帝不但是政治家,而且是一个学术思想上的领导者。这主要表现在他将儒学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让思想主宰政治、经济和社 会。在这种情况下,汉帝国的政治越来越强盛,经济越来越活跃,社会越来越稳定。但这些只是汉武帝施展政治才能,运用思想意识的具体表现,而他这样做的动 机,更值得我们深思。
  早在初年,朝廷就发生过一场关于刘氏江山合法性的争辩。一派以儒家门生辕固为代表,一派是黄老学说的弟 子。黄老学说的弟子坚持认为,商汤、周武得到天下的手段不正当、不光彩,并非天子所归,而属篡逆。辕固则非常谨慎地认为,夏桀与商纣荒淫无道,天下人心都 归商汤、周武,商汤、周武凭天下人心归顺而战胜了夏桀、商纣,这不是天命所归又是什么?但生老学说代表步步紧逼,站出来反驳:帽子再破,也应该戴在头上; 鞋子再新,也应该穿在脚上。这就是所谓的上下之分。夏桀、商纣虽然是无道昏君,但却是君上;商汤、周武再怎么贤明,也只是臣下;天子有过错,臣下应当去力 谏匡正,岂可将其推翻杀害?
  双方这样辩论下去,让汉景帝的神经提得紧紧的。依据当时的情况,大汉王朝正处于窦太后一手遮天的时代,属 黄老思想占据上风。但看到黄老思想不为大汉朝辩护时,汉景帝心中已很不满意,但大环境如此,汉景帝自己也爱莫能助。当儒家与黄老思想辩驳到僵持阶段时,汉 景帝心中再次产生了动摇。其主要出发点是:如果黄老思想能胜利,那他就会继续坚持大汉王朝开国以来的一切政治主张,继续取悦窦太后;如果儒家思想能胜利, 那朝廷无疑会爆发一次政治地震,并深深影响国家和民间的一切行为。如果儒家思想真的胜利了,那汉景帝将承担改变政局和治国理念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其压力是 无法想象的。
  因此,汉景帝内心处于极度的矛盾状态。就当时来说,儒家思想是先进的,汉景帝认为符合汉朝的建国思想,但黄老学说根深蒂 固,而且有窦太后全力支持。因此,改变以为着牺牲,意味着被皇族抵制,意味着为权臣弹劾。但儒家思想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不喜权威。跟黄老思想比起 来,儒家思想显得平庸,不能成为帝王将相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背景。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藐视一切权威和极端的思想。它能给民间代来极大的好处,同时, 也会为朝廷贵族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儒生们看到黄老弟子终日在皇权的庇荫下生活,地位崇高,风光无限,心中很是嫉恨。因此,儒生不得 不寻找突破口,将自身的治国思想与当时联系,并上升到王权法律地位的高度,竭力为汉帝国辩护。但由于黄老思想在汉王朝根深蒂固,儒生一时无法撼动它。汉景 帝看到这一点,心中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得不出结论。他站在绮兰殿上,仰望天空,不禁一声长叹,然后摸了摸额头,心声自语道:“好了,我不想想了,让我的皇 子皇孙来处理它吧!”
  汉景帝似乎看到了他的儿子刘彻是位有作为的君王,随意处处教育他,希望他能将刘氏江山发扬光大。汉景帝自己认 为,刘彻不但身材魁梧,而且聪慧过人,属文武全才,能力一流,一定能成为一个万民拥戴的好皇帝。很小时,汉武帝就接触朝政。熏陶之下,他渐渐有了天子风 范。汉景帝将他未完成的政治课题交给了刘彻。而刘彻的确未让汉景帝失望。登基之后,他便对国家思想进行了调整。之后,从国家合法性入手,汉武帝确定了儒学 的地位。这并不是汉武帝的政治理想,而是汉武帝的政治统治方式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将汉朝的糜烂的生活风气整顿过来,并将官场清理干净,让自己有更大的 作为,实现刘氏江山的远大抱负。
  汉朝发展到汉武帝时,官场已显示得非常腐败。很多官员都是凭借人情关系走上去,根本不需要自身努力。 社会上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家族在官场上有一位的官员,那他所有的亲人都能收获政治前途,根本不需要什么努力,而且家族之间存在明显的倾斗, 社会关系异常发杂,而且无法正常运转。
  为了改变汉王朝的官员仕途发展方式,并转换到正常的、良性的运转轨道上来,汉武帝亟需儒家政治 以及治民思想来统治整个汉朝。发展到汉武帝时代,已经历五代帝王,其时出现了众多“官二代”、“官三代”。他们整天游手好闲,不问世事,却生活得比任何人 都好。而那些寒窗苦读,终日劳顿的人,却在中挣扎。正是看到这一点,汉武帝才结合自身利益,将儒学尊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一部分人,那就是有 必然成才能力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渴望获得政治成就,但由于国家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使得这些知识分子无法实现正规的政治生涯,终日游走在王公 贵族的门廷之下,怀才不遇,但却裹足不前,很难为社会代来巨大贡献。由于缺乏体制上的稳定性,新人才往往思想放任,对朝廷缺乏忠诚度,对百姓持鄙视态度。 因此,他们成才之后不但不为国家做贡献,反而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害虫。
  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稳定和自身利益的需要,汉武帝没有 理由不接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力。早前,汉武帝就答应儒生,在长安城内修建明堂。明堂为周天子当年接见诸侯之地。很明显,这是为了顺应自高祖皇帝以来诸侯地位 不断上升而做出的有效措施。但它却是儒生提出的,因此汉朝廷不得不接受儒生地位的上升和影响。明堂施展的礼数为周礼,而黄老弟子施展的是道家殷礼。明堂的 建立,让儒家有机会在政治和社会两方面影响国家,殷礼渐渐感到压力。在此情况之下,道家殷礼面前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儒学思想背后是无形汉武帝精神的支 持,而道家黄老思想则是以有形的国母和国舅等人支持。
  在窦太后及其家族面前,汉武帝显得力不从心。为了能获得皇权的权威,汉武帝亟需 一种全新的政治思想来施展自己的抱负。自小,汉武帝就接触儒学,得出众多心得。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渐渐酝生出需要儒学思想为基础的治国理念。他一直认 为,大汉江山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让皇帝的权威树立起来,然后才能将国家的地位提升到新层次。无论怎么样,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多意识形态的社会,但真正成为 主流,并被汉武帝承认的,只有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