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抗倭名将戚继光,为什么要斩杀自己的儿子?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戚继光,明朝名将,一生都在保家卫国而奋斗,然而他也曾做过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斩杀了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戚继光自幼聪明好学,幼时在读书之余最爱做军事游戏。小时候曾用泥巴做城墙,堆砖瓦成壁垒,削竹剪纸做旗帜,由他充当指挥,竟能指挥部队整齐划一,有分有合,有进有退,很有战争的气氛,这也表现了戚继光在童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华。
十五岁的时候,戚继光就在家乡附近小有名气,父亲看到儿子越来越有出息,心中也感到十分快慰,但是母亲想到家境的艰难,倒有些担心,对戚继光的父亲说,家里将来没有钱用可怎么办呢?父亲指着正在读书的戚继光说,那不是可以托负一生的最大财富吗!母亲听了也会意地点了点头,心中顿时踏实了许多。
戚继光十七岁时依照朝廷惯例,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
十年以后,戚继光升了官,管理三营二十五卫所,负责海防,但是当时的明朝海防空虚,兵纪败坏,守卫山东沿海的士兵,多半是老弱残兵,纪律十分涣散,戚继光一到任,就开始决心整顿军队。
可是,一些军官看戚继光个头不高,又那么年轻,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常常违抗军令,而在这些人中,还有一个是戚继光的远房舅父。戚继光想,这个舅父总是倚老卖老,不听指挥,不光让我为难,还引得别人也不守军纪,要是不先处分他,我怎么能指挥全军呢?!
于是,有一天戚继光当着众将的面,要舅父去执行一项军令,舅父听完,哼哼哈哈地答应着,可仍站着不动,戚继光马上命令军士,按军法处置了他。舅父当众受了处罚,又气又羞,怨恨戚继光不讲情面。
当天晚上,戚继光令家人摆酒菜,把舅父请来,让他坐在上座,恭恭敬敬地用晚辈的礼节向他赔罪。戚继光说,今天是家宴,您是长辈,我要请您坐上座,还要向您赔礼,可我们都是军人,在军中是不分辈份长幼的,您从军多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舅父见戚继光说得情真意切,心中也有了许多悔恨,倒身跪在地上,对外甥说,我服气了,希望你今后执法如山,要是我再违令,尽管用严刑惩治。
后来这一件事情传遍了全军,官兵们都十分佩服戚继光的治军有方。从此,军中的风气好转,山东的海防也得到了切真的加强, 戚继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逐渐受到朝廷的器重。
于是,朝廷便把戚继光从山东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守卫宁波、绍兴和台州三府,专门对付来犯的倭寇。
嘉靖三十二年(1553)夏六月,二十六岁的戚继光获任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在山东整顿营伍,颇有成绩。两年后,戚继光转调浙江都司任职,又过了一年,被委任为分守宁(波)绍(兴)台(州)等处地方参将,正式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中来。
戚继光刚到浙江任职时,工作并不顺利。他在宁波等三府防御倭寇袭扰,战事有胜有败,特别是在几场大规模战斗中表现不佳。有人借此攻击戚继光“无功”“通番”。戚继光详细分析战争经过,认识到旧有的卫所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建议招募训练本地乡民成军,以御倭寇。嘉靖三十六年(1557)冬,浙江总督胡宗宪、巡抚阮鹗将浙军三千人交付戚继光统领。经过两年的训练和战斗磨砺,这支军队变得纪律森严、令行禁止,在戚继光的统率下,屡次救援温州、台州等府,击败倭寇,战功颇著,但仍有不擅长白刃战的缺点。戚继光得知义乌一带矿工有勇悍之名,遂请命于总督胡宗宪,在当地募兵四千余人,着重培养白刃格斗能力和勇敢作风,练成一支敢战之军,这就是后来“戚家军”的雏形。
此后,浙东防务紧张,戚继光奉命率所部驻守台州,并改任分守台(州)金(华)严(州)等处地方参将。自嘉靖三十九年(1560)起,戚继光在台州练兵戍守,清理沿海卫所积弊。次年,倭寇进犯台州,戚继光率所部奋战,一月之间,陆战七胜,水战五捷,前后斩得倭寇首级七百余级,救回被掳百姓三千余人,台州倭患至此根绝。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分两路大举入闽,福建武备孱弱,明朝政府急调广东、浙江精兵援闽,浙军以戚继光为主帅,在宁德、福清、兴化连破倭寇,福建之困遂解。次年,倭寇又扰福建,戚继光再次奉调入闽,与同样出身浙军的名将俞大猷、刘显通力合作,在兴化、平海两次战役中尽歼倭寇,收复失陷城池,论功居首,遂被升为福建总兵官。当时戚继光才三十六岁,已官居方镇,自明代中期以来,武将罕有其比。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在福建莆田,这一故事还被改编为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此外,在福建宁德、连江、闽侯,浙江义乌等地也有类似的传说。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历史事实,到底发生在那个地方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也有人认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抗击倭寇,几次大的战役都连战连捷,打得倭寇是闻风丧胆。
有一次,戚继光率领军对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倭寇与戚家军接战之后,很快大败,有一股残敌想绕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与倭寇接战之后,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之后,将军队埋伏在山道两旁的树丛中,此时,倭寇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道开了过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和牛羊等,戚小将见后,气愤万分。
再也沉不住气,马上下令军队展开总攻,一时间矢石齐飞,刀枪猛舞,喊声震天。戚印只顾了奋勇杀敌,竟然忘记了父亲临行前交代的只许败,不许胜的交待。霎时间就将敌人全歼在山道之上。后来戚印率军回营,将士们都言戚印作战勇敢,杀敌有功。但戚继光却在在听完儿子禀报之后,勃然大怒。说他违反军纪,不服从指挥,应该以军法处置,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诸将虽然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是触犯了军令,但其大败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将功抵罪。但戚继光却认为戚印明令故犯,贻误军机,不容不诛!若是不杀则军纪难以严明如初。最终,还是斩了儿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万历十一年(即公元1583年),因遭朝中权贵排斥,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后因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回到了老家山东蓬莱。
万历十六年(即公元1588年),戚继光病逝于山东蓬莱故里,享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