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流血”预言曹操之死
导读: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查一下万年历,知道“庚子”是正月二十三。曹操之死
从史料上看,曹操是一个“很革命”的人,这一点让现代伟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十分赞赏,毛甚至视曹操为革命的偶像。其实,曹操是一个很迷信的人。比如,他在临终前看到了“树流血”现象,不久就得了病。
此说见于裴松之注引晋人郭颁的《魏晋世语》:“太祖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伐濯龙祠而树血出。”
据《曹瞒传》,这是一棵好梨树,可能此树在工地上碍事,曹操便命令工人将梨树移走。刨开后出了怪事,被弄伤的树根,伤口上全都流出了血。曹操听说这事后,也觉得奇了,便亲自到工地上看了。这一看麻烦大了,曹操当时就感到心里很不舒服,认为这不是什么好兆头,从此就得了病。原文是:“王使工苏越徙美梨,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王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实际上,曹操得病并不是偶然的,可能是看到“树流血”现象造成了心理障碍,他当时征伐孙权回到洛阳时,身体已经不好,而且他一直身有顽疾,久治不愈。据《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卷二十九),曹操的大脑有病,即所谓“头风病”,一生深受此病折磨。
曹操听说华佗的医术高超,便把他召来看病,经常带在身边。每次头风病发作了,曹操心里烦乱,眼睛发花。华佗便用针灸的方式,扎曹操的膈俞穴,往往手到病除。即所谓“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华佗认为,曹操这病短时间内是很难医好的,需作长期治疗,或可延长寿命。曹操希望华佗做自己的长期专职私人保健医生,但华佗心系天下,便借妻子生病,请假回了家。华佗走后,曹操一发病就想到华佗,催他快回来,而华佗老是推辞。曹操没有办法,便派当地官员去华佗家里,把他押了回来。曹操将华佗关进了监狱,并不停地折磨他,不久华佗死于狱中。华佗死后,曹操的头风病并没有根除。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仓舒病危时,曹操才后悔杀了华佗。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对华佗之死则是另一番解释。华佗欲为曹操做开颅手术,曹操疑其不轨,遂捕入狱中:
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佗曰:“大王头脑疼痛,因患风而起。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佗曰:“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开?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
华佗之死,史上多少都有交代,但曹操之死的死因史上却不见说法。《三国演义》中想象曹操死前“目不见物”,即眼睛看不见了,但意识很清楚,还把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大臣召到病床前嘱托后事。“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
曹操死时,儿子曹丕、曹植等都在邺城。可能是父子心灵感应吧,曹操在洛阳宫咽气那一刻,曹丕正住在邺城铜雀台殿宇里,梦见两块瓦片落地,化为一对鸳鸯。后来人们便把铜雀台上的对瓦称为“鸳鸯瓦”。
曹操生活的时代,还是很讲究死后尸体防腐的。如果是出土了未腐尸体,或者较为完整的遗骨,人类学家、病理学家就可能从中检查出死者生前的健康状态,从而进一步推断出死因。
曹操墓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大致可以看出当初是三具尸骨。其中一具被推断为男骨,估计死前年龄约60岁,身高在1.7米左右,牙齿不好,后脑骨骼也不好。因与曹操死亡年龄接近,被推测是曹操的遗骨。此遗骨出土时位于前室门道处,这个位置显然已不是原位,被扰动了。推测原位应该在后室,很可能是被盗墓贼用脚从后室中踢出来的。
这块头骨,仅剩有头盖骨和带两枚牙齿的一块颧颌骨。下半部分保存得非常不好,面骨包括鼻子、脸部分都变形损毁了,这给医学研究带来很多的遗憾。从头盖骨中,仅能判断出他当年的营养状态还是不错的,其他就比较困难了。
有专家通过男骨的后脑骨骼保存不好,推测可能与头枕石枕有关,因为墓中出土了“石枕”样物件,继而推测曹操生前真的患有头风病。这是毫无道理的“外行话”。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后脑骨骼不好怎么就知道是石枕,或是生前垫枕头所致?
可以说,目前的考古手段恐怕永远搞不清曹操之死的真正死因,生前有过哪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