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女儿孙鲁班:史上最卑鄙狠毒的女人
全公主,即三国时吴国大帝孙权的女儿孙鲁班。大家可不要把这位公主“孙鲁班”与工匠“鲁班”混淆。更何况历史上的巧匠鲁班,本名也并非“鲁班”,而是姓公输名般。因为他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常被称做“鲁般”,般班通用,最后才会变成“鲁班”的。——虽然青史留名,留下的名却与自己的真名一个字也合不上,实在是公输般先生的人生一大憾事。
孙权年青的时候,娶了淮阴美女、后来丞相步骘的同族步氏为妻。步氏虽然不是他的结发妻子,但是他和步氏的感情却十分深厚,对她千依百顺。然而步氏没有儿子,只生了两个女儿:鲁班与鲁育。因此,当孙权建立吴国正式称帝的时候,群臣都反对立步氏为皇后,认为她一非元配二无子嗣,要孙权立长子孙登的母亲徐氏为后。孙权拗不过满朝文武,就干脆不立皇后了。
虽然没有正式当上皇后,东吴皇宫里所有的人、包括孙权本人在内,却一直以“皇后”称呼步氏,亲属们递奏章的时候,也都以“中宫”代称。步氏性情温驯,不骄不妒,宫中人都十分推崇她的品德。
十年后的公元二三八年,年近五旬的步氏去世了,孙权伤心欲绝,群臣终于识相地联名上书,请求追封步氏为皇后。于是孙权了却心愿,以皇后的礼仪为步氏举殡,追封她为皇后。发下了一道情真意切的诏书,追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坚持立步氏为后的心意。“惟赤乌元年闰月戊子,皇帝曰:呜呼皇后,惟后佐命,共承天地。虔恭夙夜,与朕均劳。内教修整,礼义不愆。宽容慈惠,有淑懿之德。民臣悬望,远近归心。朕以世难未夷,大统未一,缘后雅志,每怀谦损。是以于时未授名号,亦必谓后降年有永,永与朕躬对扬天休。不寤奄忽,大命近止。朕恨本意不早昭显,伤后殂逝,不终天禄。愍悼之至,痛于厥心。今使使持节丞相(醴陵亭侯雍)奉策授号,配食先后。魂而有灵,嘉其宠荣。呜呼哀哉!”
周瑜(一七五——二一〇),字公瑾,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门第清高,曾祖父和祖父在汉朝都任高官,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与小说家笔下不同的是,真实的周瑜英俊挺拔,风度不凡,而且从小志向远大,好学有德,胸襟开阔。他还富于浪漫气质,琴艺不凡,即使喝醉了酒,都能听出曲调中微小的失误,不过他脾气很好,从不指责乐人的失误,至多回头看一眼而已。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吴国的名臣程普向人形容说:“与公瑾交往,就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中便醉了。”就连想挑拨吴国君臣关系的刘备,都不得不如此向孙权下药:“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小说家居然能说周瑜气量狭小,最后教人活活气死,真是扯得没了边儿。
早在孙权之父孙坚出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家就曾经住在周瑜家的宅院里,两家互通有无,关系亲密无间。孙坚的长子孙策仅比周瑜大一个月,两人遂成知己,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孙策四处征战的时候,周瑜总是和他在一起。
公元一九八年,二十三岁的孙策和周瑜带兵攻下安徽皖城。城中乔公将自己的一双女儿献给孙策。这对姐妹就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二乔”。孙策看大乔小乔貌美温良,立即想到了周瑜。于是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兄弟俩成了连襟,姐妹俩成了妯娌。才子佳人,天生佳偶啊。
公元二〇〇年,二十五岁的孙策早逝,将权力交到弟弟孙权手中。当时孙权尚未树立威信,很多老臣心中不服。在这关键的时候,周瑜全力支持孙权,奉之为君上,礼节周全谨慎,其它的人便都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战乱频仍的年代,疫病蔓延极广——来不及收拾的死尸遍地发臭,能不出疫病么?周瑜三十六岁时,在出征途中染疫身亡。孙权为失去股肱之臣而痛哭流涕。直到称帝之后,他仍然没有忘记周瑜的功劳,认为自己能称帝,功劳都应归于周瑜。
周瑜身后,留下了二子一女。孙权感念前情,让自己的长子孙登娶了周小姐——孙登是吴国的首位太子,要不是他三十岁刚出头就早死的话,吴国的第二位国母就该是周小姐了。除了让自己的儿子娶周瑜的女儿,孙权还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这位出嫁周氏的公主,就是孙鲁班了。
周瑜风度翩翩,俊挺不凡,在当时是被公认的,数百年后,苏东坡尚且这样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有个这么出类拨萃的爹,再加上一位天姿国色可比牡丹的妈,想来周公子也该是白马王子型的人物,更何况据史料记载,周循“颇有瑜风”,文武双全。孙鲁班应该还是颇为满意的。再加上小姑子嫁给了孙家太子,鲁班想到不但得了个俊帅丈夫,而且还跟将来的东吴皇帝亲上加亲,再说孙登又是个厚道人,以后自己的日子可好过啦!免不了心里得意非凡。
可是她心中如此如此,天意却不然不然。
婚后的小日子没过很久,周循就病死了。更糟的是妹夫兼兄弟的孙登太子也在公元二四一年三十三岁时就死在了他爹孙权的前面。
孙鲁班的大志鸿图尚未来得及展开,就报废了。
孙权心疼女儿寡居,再次为她选择了一位丈夫,于黄龙元年(公元二二九年)将她嫁给了“卫将军兼左护军兼徐州牧”的全琮。因为嫁给了全琮,孙鲁班在史书上就又有了一个名字:全主。即出嫁全氏的公主是也。
全琮字子璜,他的功名成就远在短命的周循之上,后来一直干到了东吴大司马的程度。在迎娶孙鲁班之前,全琮已经有过妻室,还生了两个儿子。而孙鲁班则为他生了小儿子全吴——这是个什么蹊跷名字?
很多人都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照道理来说,步皇后、周循、全琮,在史书上留下的名声都非常好,那么,跟他们关系密切的孙鲁班也应该久受薰陶、德才兼备喽?可惜,孙鲁班以她的所作所为,在奉行这句格言的人们头顶上,敲了一记闷棍。让人不得不相信,世上确实有“匪夷所思”这回事。
孙鲁班嫁给全琮十年后,她的母亲步皇后去世了。东吴后宫不可无主,立谁为后的事情又提上了议事日程。
公元二四一年,太子孙登早逝,按照长次顺序,就该是老三孙和了(老二孙虑死得比大哥孙登还早)。
孙和为人很好,而且文武双全,对事物见解独到,加上排行靠前,本来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可是他的同母弟弟老四孙霸却不甘心。于是东吴朝廷为立太子而分崩离析。
支持太子孙和的都是些正统的君子型人物,其中包括孙鲁班的妹夫、娶了孙鲁育的骠骑将军朱据(孙鲁育因此又被称为朱主)。
支持孙霸为太子的,多数都是皇族中人,孙鲁班生母步皇后的族人步骘、孙鲁班的后夫全琮、孙鲁班的堂侄儿(后来的奸夫)孙峻等等……
如果光看派系,恐怕很多人都会认为,孙鲁班也该是支持孙霸的吧?
不然。她两个都反对。
问题出在太子孙和、孙霸共同的生母琅琊王夫人身上。
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孙鲁班与琅琊王夫人结了仇。——能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呢,不过是后宫女人之间的鸡毛蒜皮而已吧?千不该万不该,琅琊王夫人不该跟这位心胸狭窄又招惹不得的嫡出公主结下梁子。
孙鲁班唯恐孙和孙霸兄弟任一个做了太子、琅琊王夫人都会当上皇后,到时自己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她变着法子在父亲孙权那里挑拨,不但不肯让王夫人当上皇后,更不肯让孙和兄弟好好当接班人。
孙权象大多数男人那样,虽然对儿子爱得紧,对为自己生儿子的女人却未见得有多深情。孙鲁班眼看直接推翻孙和的太子位不能得手,就转而在孙权的耳朵边上吹风进谗,数落琅琊王夫人的不是。
果然,这些话在孙权那里很有市场,孙权非常相信自己娇宠的女儿,渐渐地对琅琊王夫人产生了偏见。
不久孙权生了一场大病,孙鲁班立即表现出顶级的孝心,时刻不离父亲的病榻前,端汤送药,好生殷勤。
孙权看着女儿“强忍悲戚”的忙碌模样,仿佛觉得心爱的步夫人又重新回到了自己身边,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孙鲁班觉得机会来了,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向父亲哭诉:“哎呀,骨肉连心,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做女儿的自然是伤心关切呀,哪象外人那样薄情寡义!”
孙权感动之余,却也忍不住冒火:“怎么,我生病了,还有人暗地里高兴吗?”
孙鲁班立即把枪口对准琅琊王夫人:“前几天您病重的时候,我看见琅琊王夫人背着人满脸喜色,她恐怕是以为自己的儿子马上就要当皇帝了吧!您还一心想立她做皇后,谁知她居然是这种人!本来这话不该我做晚辈的说,可是我想到早死的娘亲,实在气不过啊……呜呜呜……我那苦命的娘啊……你走了这后宫里还有哪个女人真心对父皇好的啊……”
这番声泪俱下的控诉,正戳了孙权的肠子。老头气得嗷嗷直叫唤,痛下决心,决不能便宜心怀鬼胎的王夫人母子,这一怒之下,似乎病都好得更快些。
孙权病愈以后,琅琊王夫人不久便因“权深责怒”,而“以忧死”。——直接解释,就是说她发现孙权对她发怒斥责,担忧而死啦。
后宫妃嫔的这种死法,史不绝书。
其实“忧”是忧不死人的,陈阿娇被青梅竹马的丈夫汉武帝打进冷宫,够“忧”的了吧;汉武帝为了陈阿娇干的那些事,连着砍了几百人的头,够“怒”的了吧,就这样陈娇都还在长门宫里好好地生活了十几年才去世。所以深究琅琊王夫人去世的原因,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可能就是被自己深爱的丈夫暗中下了杀手——只是后来她的孙子当上了东吴皇帝,她也被追封为大懿皇后,写正史的人因此不敢明说而已,这就是所谓的“为尊者讳”也。
琅琊王夫人不明不白地死了,太子孙和的前途蒙上了一片阴影。他那心狠手辣的姐姐既然谗杀了他的母亲,当然更不肯让被害人的儿子做皇帝来寻仇喽。
孙鲁班决定易储。她心目中的太子人选是七个兄弟中最小的孙亮。
孙亮的母亲是孙权晚年最宠爱的宁波人潘氏。潘夫人出身低贱,原本只是后宫织坊的官奴,因为美艳动人而被孙权看中,并很快生下了儿子孙亮。孙年纪又小又聪明伶俐,很得孙权的喜欢。而潘夫人则野心勃勃,与孙鲁班很有共同语言。
在孙鲁班后嫁的全氏家族里,有一位全尚,按辈分孙鲁班是他的堂伯母。全尚有一个非常漂亮可爱的小女儿,很得孙鲁班的喜欢,每次进宫都要把她也带进去开开眼界。——于是,潘夫人和孙鲁班私下里为孙亮和小全氏订下了婚约。——金童玉女,倒也是一双可爱的小人儿。可是侄孙女成了弟媳妇,辈分差了几截,这要是小老百姓,该是个什么下场?
两个工于心计的女人决定通力合作、利益均分了。(在这里有一件奇怪的事情,故太子孙登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说起来长孙继位也很正大光明,而且他们的母亲就是孙鲁班从前的周家小姑子,那为什么孙鲁班不扶持他呢?最大的可能就是周小姐跟这位狭隘刻薄的前嫂子关系不怎么样,而且也象父亲周瑜那样对名利淡薄,不愿卷进权力斗争中去。——而潘氏则恰恰相反,跟孙鲁班臭味相投。)
孙鲁班和潘氏不住地向孙权吹风下药,想要他废掉太子孙和,另立幼子孙亮为嗣。孙权被宠妃爱女这么一倒腾,也很有这个心思。
孙和没有意识到危险在向他走近,他缺乏政治手腕和敏感。
早在孙权重病、派太子去祖庙祭祀祈福的时候,孙和就犯下了一个严重的低级错误:他的太子妃张氏叔父张休正好就住在神庙附近,听说太子侄女婿来了,便盛情邀到家里去聚会。孙和不知轻重,居然也就去了。这件事被孙鲁班安插在孙和身边的眼线打了报告,再经孙鲁班的嘴说到孙权耳朵里去时,就完全变了味儿:老父病重,去斋戒祭神的儿子居然不守在神庙里,跑去跟自己的外戚见面,天知道他们都在谈些什么?——孙权不禁将琅琊王夫人事件联系起来,对儿子也产生了疑忌之心。
但是废立储君毕竟是国家大事,孙权免不了要拿到朝堂上去与大臣们商议。——不用说,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反对。全力支持孙和的自不用说;就是那些反对孙和的,也不同意立一个尚未成年的小孩儿孙亮。
孙鲁班发现,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在朝廷中找到帮手。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孙鲁班却碰上了一个障碍:全家虽然跟孙亮攀上了亲家,她的丈夫全琮却是一坨生铁,还是铁杆的“孙霸党”,假使费尽气力劝得父亲废了孙和,却又换上了同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孙霸,这换汤不换药的事儿怎么做得?
赤乌十二年(公元二四九年)正月,全琮病逝。
与自己意见不统一的丈夫总算是死了,全公主孙鲁班松了一口气。这时她已四十来岁,再嫁高位权臣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她干脆不做再嫁的打算,而是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情夫。 孙鲁班看中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堂侄儿侍中孙峻。
孙峻长得十分英俊潇洒,作为皇族近亲,孙权十分信任他。这个家伙虽然长了副正人君子的模样,却是个斯文败类、衣冠禽兽。他在东吴后宫出出入入,借机勾引孙权的侍妾,已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只瞒住了孙权一个。
孙鲁班虽然年纪已不轻,却风韵不减,而且在大帝孙权处说话很有分量,因此她稍一示意,孙峻立即很识时务地跟堂姑厮缠在了一起。这对乱伦的男女很快就在废太子一事上达成了共识:孙峻的姐姐就是全尚的妻子,孙亮订下的小全氏就是全尚之女。如果孙亮登基为帝,孙峻不但是小皇帝的侄儿,更是小皇帝的外家舅父了,立即鸟枪换炮,晚辈做了大舅爷了。
在切身的家族利益方面,孙峻比全琮要有觉悟得多。
孙峻也开始大肆攻击太子的过失,并且力主更换太子了。孙权对同宗重臣的意见十分重视,终于下定了决心。
公元二五零年,孙权幽禁太子孙和,废为庶人并赶出京城。同时遭殃的还有孙和的胞弟鲁王孙霸——孙霸曾经为了与胞兄夺嫡,在朝中结党钻营、坑害臣工。当时孙权还在宠爱琅琊王夫人和孙霸,不但不予追究还帮他出头。孙权变了心意,孙霸的劣迹也就变得令孙权无法忍受,于是清算旧帐,说孙霸是“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得立,安得不乱?”这样的大帽子盖将下来,可想而知,孙霸还能有活路?不久便被处死。兄弟相煎,结果是便宜了别人。
同年,孙权年仅十岁的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潘氏成为东吴帝国活着登上后座的第一人,孙峻更当上了武卫将军,升官发财。
孙亮当上了太子,潘皇后和全公主孙鲁班的第一桩事体,就是为孙亮和小全氏完婚。茫然无知的一双孩童就这样结成了夫妻。
潘氏当上了皇后,立即趾高气扬。她从前身份卑贱,在后宫中经常被人嘲弄,她终于翻了身,就变本加厉地向从前敢于对自己不够恭敬的宫人报复,宫女内侍们经常被她借故处罚,不但要受皮肉之苦,还常有性命之忧。
除此之外,潘氏对孙权也不象从前那么柔顺了。更离谱的,当孙权再一次卧病时,潘氏居然喜上眉梢,迫不及待地向中书令孙弘请教吕后执掌实权的手段,想要在吴国也来个依葫芦画瓢。
孙权渐渐发现了潘氏的本来面目,追悔不及,想要以“侍父疾”的名义,重新召回废太子孙和。
孙鲁班怎么会让老父亲又重弹旧调呢?孙和要是回来复位了,这位全公主只怕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她再次联合孙峻和孙弘,阻止了孙权的行动。不久后,更通过孙权的手,颁下了这样的旨意:废太子孙和为南阳王,贬居长沙;另一位南阳王夫人所生的儿子孙休为琅琊王,出居丹阳;还有仲姬所生的儿子孙奋为齐王,出居武昌。
好了,所有比孙亮年长的皇子们都被轰远了,孙鲁班和潘皇后的目的也就该达到了:孙亮可以安安稳稳地准备做吴国皇帝了。
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
后宫中的侍从们眼看孙亮登基已成定局,他们恨之入骨的潘皇后就要临朝称制做皇太后了,不禁对未来深感恐慌。
怨怒积得久了,总是要爆发的。一天,侍从们趁着潘皇后熟睡之机,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将她勒死了。
这个消息极大地打击了孙权。老皇帝这时未见得还对潘氏有什么情意,但是奴仆居然敢在自己眼皮底下谋杀自己的妻子,老头儿不能不感到愤怒悲伤,兴起英雄末路之叹。
潘皇后的横死,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孙权意欲更换孙亮的想法——看在暴亡的少妻面上,老头彻底打消了再次易储的念头。
不久,古稀之年的孙权真正到了他人生的末路。神凤元年四月,曾叱咤一时的东吴开国皇帝孙权去世了。
后人评价三国群英,有这样的感叹:“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却很少有人提及,晚年的孙权是如此昏庸自大,为后来者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他既开创了吴国,也为覆灭它埋下了炸药,更把自己的家族和儿孙放在了炸药引线口上。若是想要家和业兴,像他那样的儿子,还是不要生的好。
孙鲁班终于如愿以偿地将小弟弟兼侄孙女婿的孙亮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她的奸夫孙峻也当上了辅政大臣。孙鲁班更为所欲为了。
孙鲁班的同胞妹妹孙鲁育,因为初嫁朱据,而被称为“朱主”,即嫁给朱家的公主也。鲁育的为人很像她的母亲步夫人,没有姐姐那么狡诈阴毒,凡事都循规蹈矩。谁知这种美德到了她的姐姐鲁班眼里,却是罪不可恕,后来更成了她的催命符。
早在谋划废除太子孙和的时候,孙鲁班就曾经向妹妹谋求支持。不用说,孙鲁育是不会同意的,不但不同意,还劝姐姐不要目光短浅,只为一些宫闱间的争风就去扰乱国家大事。这样一来,孙鲁班便将妹妹恨入骨髓,时时不忘找机会报复。
五凤二年春夏之季,吴国孙氏家族内部发生权力争斗,故太子孙登之子孙英、以及孙峻的叔父孙仪,不满孙峻荒淫残暴,先后试图杀掉孙峻,都被孙峻逃脱。
当孙峻诛杀孙英、孙仪时,孙鲁班认为报复妹妹的好机会来了。、
于是,孙鲁班向奸夫举报,说孙仪的同谋就是孙鲁育。
孙峻听了情妇的话,当然“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立马就把小姑妈孙鲁育抓来杀了。
孙鲁育到死,恐怕才算是真正明白,她那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已经变得有多么可怕。
同时被杀的孙英,应该是周瑜的女儿为孙登生的儿子吧?孙鲁班既然连亲妹妹都要坑进去,当然更不可能为从前的小姑子出头,救她的孩子——周循如果死而有知,知道自己曾经娶过这样一个女人,可真是要死不瞑目。
孙鲁育的枉死,还牵连到她的女儿也经历了一场惊险。
孙鲁育和朱据有一个女儿,由于品貌出众,被孙权选为六子孙休的王妃——舅舅娶了外甥女,作主的居然是外祖父,辈分和血缘全乱了套。
孙鲁育无辜被杀的时候,朱王妃和她的丈夫琅琊王孙休正在封地江苏丹阳。
当噩耗传来时,朱王妃痛哭失声,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追查朱公主事件,逼得孙休不得不将心爱的妻子送去前途莫测的京城。临上路的时候,夫妻抱头痛哭。
总算朱王妃一向谨慎小心,孙鲁班虽想斩草除根,却找不出外甥女的岔子,孙峻虽然心狠手辣,做事却比他的情妇要公道得多,他认为朱王妃早已远嫁,怎么可能参与母亲的事呢?于是很快又把朱王妃送回了丈夫身边。
第二年的秋天,孙峻死在了出征的路上。代他辅佐孙亮的是堂弟孙綝。
不久,孙亮知道了二姐孙鲁育冤死的内幕。
潘氏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争宠夺权上面,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多少慈爱之心。倒是孙鲁育为人温良,对小弟弟孙亮十分爱护。孙亮与她姐弟情深,得知二姐的死因之后,愤怒不已,质问孙鲁班:“你凭什么说鲁育谋杀孙峻的?从哪儿听来的消息?如果是你捏造,我可不会饶了你!”
孙鲁班没有想到,自己的大靠山在短短几年间就全部倒光了。她早知大事将要不妙,却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尤其没有想到第一个找她算帐的就是她一手扶起来的小皇帝。于是她一面眼泪鼻涕,一面在脑子里面转风车,想方设法要逃脱罪责。
孙鲁班最后想到了一向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两位外甥:孙鲁育的儿子朱熊、朱损。在这性命关头,孙鲁班信口雌黄起来:“那还能是谁给我的消息?当然是孙鲁育的儿子朱熊朱损告诉我的。我怎么知道,他们会诬陷自己的母亲呢?”
此话一出,朱熊朱损兄弟完蛋哉!诬陷和迕逆两大罪状之下,他们百口莫辩,更何况他们从前也确实经常和这位大姨私下独处,说了些什么又找不到作证的人。因此很快就被报仇心切的孙亮杀掉了。
孙鲁班对孙亮扶立有功,孙亮听信了她的谎话,莽撞地杀掉了两位朱家外甥,结果不但没有为二姐报仇,反而使姐姐的血脉彻底断掉,正中了孙鲁班的下怀。
孙鲁班蒙混了孙亮,又逃过一劫,更彻底断了孙鲁育的子嗣,免除了日后被外甥报复母仇的忧虑。
从这起事件之后,孙鲁班发现自己的好时候已经过去了,孙亮对她没有多少好感,她终于开始了小心谨慎的日子。
然而庆幸未已的孙鲁班没有想到,她捅了一个更大的马蜂窝,她的结局将比被她坑害的人还要糟糕。
朱损的妻子是新任辅政大臣孙綝的妹妹。孙綝因妹夫朱损无辜被杀一事,恨透了孙亮。而孙亮大肆封赏与孙鲁班有关系却于国家毫无功劳的外戚全氏家族,鼓励全氏家族公然与辅政大臣作对,更令孙綝感到无法忍受。
据说孙亮很是聪明,曾经有个侍丛在他吃的蜂蜜里放老鼠屎,诬告管理员不称职。孙亮让人将老鼠屎掰开,发现里面没有被蜂蜜浸透,从而为管理员洗刷了罪名。
因为这桩事,孙亮被赞了一千多年,认为是聪明人。
但是,孙亮只是个有点小聪明的男孩,既不是天才侦探,更没有帝王的素质。朱家兄弟的冤死就是一桩血证。而这样借着小聪明就自鸣得意的小男孩居然坐在了皇位上,不但是国家臣民的不幸,更是他自己的大不幸。
太平三年(公元二五八年),权力斗争最后爆发,一场军事政变后,孙綝大获全胜,全氏家族一败涂地,十六岁的孙亮也被废为会稽王,不久后更被黜为侯官侯,被贬居荒凉的福州,小全氏也随着丈夫凄凄惶惶地离开了皇宫。
孙綝轻易地放过孙亮夫妇,想来并不是因为他高风亮节,而是他不想背上“弑君”的罪名。但是对付谗杀了自己妹夫的孙鲁班公主,那还是绰绰有余的。即使他不以牙还牙,孙鲁班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同年,孙綝迎琅琊王孙休即位,是为东吴景帝,王妃朱氏立为皇后。
孙鲁育的女儿成了东吴皇后,害死孙鲁育母子三人的全公主孙鲁班该有怎样的下场?
史书没有详载,留给后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若要评选史上最卑鄙狠毒的女人,舍孙鲁班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