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孤女口述:解放后的一封信改变她的一生
2022-05-19
李坚,1929年5月生于上海。1949年8月进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1950年初,被遴选为55位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一员,到牡丹江第七航校培训,学习航空知识和技术,1951年学成毕业。本文是她回顾当年诸多事情。 <br/> 解放那天,阿哥的归来,让我受到“自力更生”的诱惑 <br/> 如果我1949年不在上海,或者那封信我没写,就全完啦!这封信救了我。我这一辈子啊,最大的转折就发生在1949年我在上海的时候。 <br/> 说这个故事,要从我家的“少爷”归来开始。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共产党是夜里进城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我睡得死死的都没醒。前一两天,国民党大撤退,带着大老婆小老婆,拎着细软,走得很狼狈。这些都给我印象很深。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茂名北路——那时叫慕尔鸣路——震兴里,从后门出来就是人行道,上海话里讲叫“上街沿”。我大清早一推门出来,看到上街沿上睡的全是解放军。那一排有两家人家,我们家是5号,第一家3号。上街沿很窄的呀,大概只够一个人躺。解放军全躺在地下,竖着躺,满地都是。有的兵正在吃早饭,没有筷子啊,就用手抓着吃。那个画面对我震动特别大,我都忘了要拿几双筷子给他们。当然我拿了他们也不会收的,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连口水都不会喝——不要笑啊,是真的,多好的队伍啊! <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0/9F/F09F2A88C0F8C98AD11194AD6444AF51.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alt="上海弄堂孤女口述:解放后的一封信改变她的一生"/><br/> <br/> 在军大,我开始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道理。我文化低,连记笔记都不会。但是我能吃苦,人家睡觉我就抄笔记,开始连抄都抄不利索,终于坚持学下来了。当时去军大的,不少是过去的小姐啊,解放前能念点书的人家,都是比较有钱的。我20岁了,比其他同学要大两三岁,就抢着干活儿,帮助人,像倒马桶他们都嫌脏,我不嫌。条件是挺艰苦的,睡的是祠堂拆下来的门板,祠堂里摆着很多什么祖宗的牌位。门口就是河,人家说河里有落水鬼,我们一群小姑娘吓死了。只在常熟呆了个把月,我们军大就迁往南京了。那是我第一次行军,不是上文化课就是走“一二一”。吃饭就是大锅饭,一大锅菜饭,觉得真香啊! <br/> 后来想想,虽然我小时候很苦,被父母抛弃,又少小失学,但我真的是个幸运的人。被卖到上海,又稀里糊涂地上了军大,幸运的是,还被挑中加入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这给我带来了许多光荣。毛主席当初指着我们问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她们都成器吗?要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做表演员!”这声音我一直记着,而且也鞭策我自己,一定要争气,成器! <br/> 当然,我这个不服输、不怕吃苦的性格,也帮到了我。我以小学文化程度,学习大学的物理、机械等课程,很艰难,那真是头悬梁锥刺股地苦读啊,笨鸟先飞,我经常一个人夜里打着手电用功,后来还立了三等功,还做了机械长。我离开空军之后,在哈尔滨军事工业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多年,退休后叶落归根,回到上海定居,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br/> 顺便提一句,我后来和李国经结了婚,生了两个女儿,家庭很美满。我的外孙女打趣我,说我这个小女佣嫁给了从小服侍的“少爷”,还说我的故事很传奇。 <br/> 如果算是传奇,我要永远感激共产党。不为别的,就为共产党把我们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当人看,让我们有了翻身做主、改变命运的机会。否则的话,我这个上海弄堂里的小女佣,怎么可能成为军大的学生;怎么可能穿上军装、飒爽英姿地飞上蓝天; 怎么可能受到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礼遇,和我们握手、合影;怎么可能到了老年还能编书写志? <br/> 要说传奇,那真就是从上海解放的那一天,从那一封信开始的…… <br/> 人物小传 <br/> 李坚(女),1929年5月生于上海。1949年8月进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1950年初,被遴选为55位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一员,到牡丹江第七航校培训,学习航空知识和技术,1951年学成毕业。1952年3月8日,参加庆祝第一批女航空员起飞典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何香凝,副主席邓颖超、李德全等在首都西郊机场举行观礼,毛主席也在中南海观看了飞行。典礼后进入人民空军服役。1955年调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空军工程系。1966年调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1984年离休,参与编撰辽宁省科协志。1994年起定居上海。 <br/> 作者手记 <br/> 整理这个故事时,一直在想,从“李国珍”到“李坚”,这个上海出生、长大的平凡姑娘,经历了如此反差强烈的人生,除了时代裹挟着她身不由己地前行,也不乏她个人的努力与坚持。 <br/> 上海这座城市对她来说意义太过重大。她见证李坚从小帮佣、日复一日重复单调劳累的家务;她见证李坚辗转各个角落就为寻找学习的机会,即便多次找工作未果依然百折不挠;最重要的,她见证那封改变李坚一生的信从少女笔底缓缓流出,一字一句都代表着这个姑娘曾受过的苦和累,一笔一画都是她对这个时代和城市最深挚的期待。 <br/> 其实,这封信不仅仅是李坚一个人的传奇。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女性的传奇。 <br/>
- 上一篇:国家主义的失败:汉武帝的丝路战略
- 下一篇:揭秘:古代历史上最色胆包天的宰相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