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宗教界如何放假

2022-05-19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由于今年中秋节(9月22日)跟国庆节临近,从9月18日至10月15日,工作日和休息日被“分割”为8个部分:9月17日上班,18日休息,19至21日上班,22至24日休息,25至30日上班,10月1至7日休息,8至9日上班,10日又休息……被国人称为“史上最零碎的一个假期”。

造成这种情况,应该说也是全球化、多元文化交织的结果。因为我们现在的节假日,既有按公历计算的近现代新产生的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等,也有按照农历计算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日常公休作息时间又受到西方星期制度的影响,即周一至周五上班,周六、周日休息。

我国古代原本没有星期制度,星期制度是古巴比伦人在公元前六七世纪创立的,后来传到欧洲。古希腊罗马人分别用月亮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太阳神,来称呼周一至周日,可见星期制度的起源与天体崇拜密切相关。后来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徒将周日视为圣日,在圣日集体去教堂礼拜,所以到现在我们也常把星期日称为礼拜日或礼拜天。犹太教徒将周六视为圣日,伊斯兰教徒将周五视为圣日(主麻日)。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西方三大一神教,各教的圣日(礼拜日、主麻日)也成为教徒休息的假日。在我国,佛教、道教也有自己的休息日,这里也简要介绍一下。佛教僧侣的休息日是农历每月的月中和月末两次,《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五就有这样的记载:“每月十四、三十放假,集禅堂前剃头、净衣,午饭后,洗浴净身”。意思是,每月农历十四和三十,寺院僧人们放假两天,集体理发、洗澡、洗衣服,搞个人卫生。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僧人实行的是“坐班”的工作制度,而道士的生活则如同闲云野鹤,无拘无束。但实际上,宫观庙宇中的道士也要过集体生活,遵守清规戒律。早晚课是道士每天必修的功课。早晚课就是每天早、晚两次,道士们集体上殿,在道乐的配合下,完成朝拜、诵念等宗教活动。早课的主要内容是祈福,晚课则是超度,现在每次做功课的时间大约为40分钟左右。除了早晚课,白天的时间,道士一般还要在道观中各个殿堂里值班,维持道观的日常运作。戊日是道士们的休息日,一个月有3次,如果你看见道观大殿前竖起“戊不朝真”的牌子,那么这一天道士就休息。若竖立的牌子上面写的是“云集”,那么说明这一天道士是“上班”的。那么,什么是戊日呢?中国传统有用天干地支记时的方法,每一天都对应一个天干地支,60天一甲子,循环往复。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6天就叫戊日,也称“六戊”。按照道教信仰,戊日当天不能烧香、诵经、朝拜,不建斋设醮。因为每60天有6个戊日,所以道士们一个月也就有3个休息日。

看来各大宗教内部人员如何作息,如何放假,还真是有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