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早年的刘邦不务正业,且还是萧何的下属,为什么张良与萧何两人,却甘愿辅佐其左右?

2022-05-19

汉高祖刘邦的一生堪称传奇,从一介混混到开国皇帝,其跨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然而早年的刘邦不务正业,且还是萧何的下属,那么为何张良与萧何两人,却甘愿辅佐其左右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在刘邦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他只是一个泗水亭长,虽然大小也算是个官职,可是说出去确实没有那么好听。而在那个时候,萧何的官职要比刘邦更高一些,可以说萧何是刘邦的领导,刘邦只是萧何的手下,但是为什么在后来,萧何却心甘情愿给刘邦当了手下,让刘邦作为领导?刘邦是有什么样的萧何比不了的能力吗?

萧何原本官职是沛县掾,主吏,就是沛县县令的主要助手,是刘邦的领导,刘邦当过泗水亭亭长,不过起义的时候已经落草为寇了。在起义的时候,沛县父老要推荐一个首领,但是萧何曹参两个害怕事情不成功,灾祸及己,就让给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是“萧、曹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族其家,尽让刘季”。那么萧何为何愿意屈居跟随刘邦,为他打工呢?其实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没办法、二是有希望。

一、没办法。

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囚犯赴骊山修秦始皇陵,才出县境不远,便逃跑了许多人。刘邦知道让犯人逃脱是死罪,要是去骊山肯定是死罪,为了活命,索性和兄弟们反了,自己干,还有可能保命。而当时推荐刘邦押送囚犯的是萧何,依照秦律,萧何也是死罪。没办法,为了全家几十口人命,杀了县令投奔刘邦。刘邦多次推脱让他当老大,他都不干,那么为何他偏偏要给刘邦打工呢?

1、刘邦当时已经聚合了两三千人,有一点的势力和威望;

2、萧何谨慎,不敢冒险出头,万一失败了,要是他挑头那会被灭族,风险太大,还是刘邦当头比较好;

3、萧何对自己认识很清晰,他的梦想就是做个能臣。

二、有希望。

萧何因为是刘邦的领导,一起共事,所以对刘邦很了解,他知道刘邦的能力和志向。但当时他肯定也不可能想到刘邦会一统天下,当天子。随着刘邦起义的开展,萧何慢慢的发现了刘邦是个可以成大事的人,跟着他有希望。

对于萧何来说,刘邦这个人心胸很宽阔,能听进别人的建议,而且可以做到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尤其是他有一颗不成功便成仁的心。

正是这些优点,让萧何铁了心跟随刘邦的。可以说这些品质在萧何看来,是其它人身上不具备的。

后来也证明了萧何的眼光确实是很独特的,你看萧何推荐没有任何经验的韩信给刘邦,刘邦就真的封他为大将军。

正是因为韩信的加入,让刘邦打开了局面,可以和项羽争霸天下的。

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这样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君王,也只有刘邦一个了吧。可见,刘邦确实是不一般的人。

还有刘邦在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无论输多少次,即是面临着被杀的风险,他也从来没有说过自己要投降要放弃。

所以正是因为能够知人善用,能够坚持不懈的做一件事,最终让刘邦走到了最后,他才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雄主的。

再说张良。这个人明显是有情怀的人。张良16岁的时候,韩国就灭国了,可他32岁的时候还在搞暗杀秦始皇的行动。现代和张良这16年经历最接近的人,就是沙特王族本拉登。对张良来说,钱财、权利真不是最追的第一目标。张良的第一目标就是恢复韩国,然后辅佐韩王。所以秦朝覆灭后,刘邦明明是实力第二强的诸侯,张良还是选择离开,回到韩王身边。如果不是韩王被项羽杀了,张良被迫投奔刘邦,他一辈子估计就是宰相。

而张良在当时跟随刘邦除了情势所迫外,他同样是看到了在刘邦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都知道张良在黄石公那里,弄来了一本《太公兵法》,他熟读这本书之后,运用书里的知识,给人讲他对天下大势的理解每次都是夸夸其谈。所有的人,对他说的话,都是一笑了之。只有刘邦很欣赏他,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给他开怀畅谈。

张良看得出刘邦懂自己,而且刘邦又是个人能力仅次于项羽的人,所以,他就把宝押在了刘邦的身上,要跟随刘邦一起,建立一番帝王霸业。

最后,他们不但推翻了秦王朝,也建立了大汉王朝。这就是萧何和张良为何要追随刘邦的原因。

说白了他们能够笃定刘邦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正是因为张良看到了刘邦身上的闪光点,而忽略了他的弱点。所以,他们才心甘情愿追随刘邦的。

而且刘邦也并非是无能一辈。

在沛县起兵时,沛县有两个大哥级别的人物,并不买刘邦的账。这两个人,一个是王陵,另一个是雍齿

王陵是沛县的江湖大哥。刘邦年青时,曾给王陵当过小弟。但是后来的刘邦,显然已超过了王陵。换而言之,刘邦给王陵当小弟,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的刘邦,显然是一个与王陵对等的大哥,而且早已青出于蓝了。

因为王陵从前是刘邦的大哥。所以刘邦在沛县的风头、地位,虽然早已盖过了王陵。但是,王陵却不愿意屈居于刘邦之下。

刘邦在沛县起兵时,王陵并没有追随刘邦反秦,而是自立门户,也成为一枝队伍的首领。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

后来,刘邦成为时代最著名的诸侯之一。而王陵呢?却一直没有打开局面。面对此情此景,王陵终于觉得,自己这个从前的大哥,只能放下架子,给自己从前的小弟(刘邦)当小弟了。于是在楚汉相争时,王陵率军投靠了刘邦。并成为刘邦的重要下属之一。

雍齿也是沛县的江湖大哥,因为他在沛县,有着不可低估的身份、地位、影响力。所以他也不甘心给刘邦当下属。只是雍齿没有像王陵一样自立门户,而暂时屈居于刘邦之下。

雍齿最初在沛县集团,显然是独当一面的人物。所以,刘邦率军出征时,就让雍齿镇守丰邑(这是刘邦的主要根据地)。因为,“雍齿雅不欲属沛公”,所以,刘邦让雍齿镇守丰邑的结果,就是他在不久后投靠了魏国。

因为,丰邑是刘邦的重要根据地。所以,刘邦一心要夺回丰邑。但是,因为雍齿并不好对付,而且刘邦最初的家底也实在太薄。所以,刘邦先向景驹借兵未能真正打败雍齿,后来向项梁借兵夺丰邑,才终于打败雍齿。

虽然雍齿这样背叛过刘邦,但是,雍齿被刘邦打败后,依然在刘邦手下工作。当然了,刘邦不计前嫌继续让雍齿给自己当小弟,成为刘邦胸怀宽广的活广告。因为,一个人曾这样背叛过刘邦,但是依然可以到刘邦手下工作,并且还可以混得比较不错。

我写到王陵、雍齿,只是想证明。一个人想成为沛县的领衔人物,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沛县起兵时,王陵、雍齿,显然都是刘邦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他们都也没有竞争过刘邦。王陵、雍齿不能竞争过刘邦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因为大家都支持刘邦。

我们总把刘邦能成为沛公,看得非常简单、容易。

其实,只要我们看一下,现实社会中竞争大哥时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知道,这绝不简单、更不容易。不要说在一个几千、几万人的群体(一个县)中竞争了,就是大家在一个几百人、甚至几十人群体中竞争,一个人想胜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面对这种竞争,许多人都会选择自动出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种心态。但是,真正愿意参加这种竞争的人,通常都是野心勃勃、而且觉得实力、能力不含糊的人。

我们常常把刘邦最初的成功,看得非常轻松、简单,但是我相信,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如果处于类似的位置,都会选择自动出局的人,因为,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是绝对没有机会获胜的。

如果没有特殊的背景。

一个人,想在一条街算个人物,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个人想在一个村算个人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人能混成一个乡级的官员;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通常意味着,你得在几百个人的竞争中,几千人的竞争中,取得了优胜的地位。

历史的故事,通常都是一统天下的故事,所以我们看到那些称霸一条街、一个村、当了乡长的官,都觉得他们只是一个道具,换而言之,这些人大都是没有脑子、也没有能力的人;再换而言之,他们通常都是任由主人公随便摆布的人。

问题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到现实社会中,就会发现,那些能称霸一条街、称霸一个村、混成乡长的人(只要不是单纯的因为投胎投好),哪个是安善良民?哪个是任人摆布的?我们可以想象,沛县会有多少这样的人?保守估计也得有百八十个。

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普通人不要说可以凌驾于这些人之上了,就是能混入这些人的行列,也会觉得自己太有本事了。因为,只要我把眼光放到现实社会中,就会知道,想做到这一点,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问题是,就算那些能称霸一条街、一个村,能混个乡官的人,面对沛公这个位置的竞争,大多也会选择自动出局的。因为,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没有获胜的机会。

我们在看历史时,常常都习惯性的、居高临下的对那些帝王将相评头论足,好像自己处于他们的位置,一定会比他们做的更好。问题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通常在几百、几千人的群体中,也会处于不起眼的位置。就是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常常也是为了一个科级、处级的职务(在几百、几千人的圈子里成为优胜者),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才能勉强爬上去。

因为,历史的故事,通常都是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的故事,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混成县级的大哥时,也会觉得他太失败了;更会觉得,这太容易了。问题是,现在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投胎很普通,他想混成县级的大哥,能是一件容易的事吗?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特殊的背景,他能混成一个县级大哥,在普通人眼中,那实在是牛逼到天上去了。

如果我们这样看历史,自然会觉得,刘邦在走出沛县前,就已是一个成功人士了。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