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土族人降妖驱魔的“跳於菟”

2022-05-19

降妖驱魔的“跳於菟”

降妖驱魔的“跳於菟”

降妖驱魔的“跳於菟”

走街串巷的“跳於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文化中,有许多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当先民们把对大自然的崇敬化为虔诚的图腾后,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元素悄然形成并流传下来。流行于青海省同仁县境内土家村寨的“虎舞”就是这种原始图腾的最鲜明代表。

“虎舞”有一个很奇特的学名——於菟舞。几百年来,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土族人在古老的村寨里跳着神秘的於菟舞,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於菟,系古汉语,意为老虎。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腊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当地人认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日为“黑日”,这时妖魔鬼怪纷纷出来作乱,所以要举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动。通过模仿老虎和豹子的动作来跳“於菟”,依此来驱逐妖魔,保佑太平。

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根据有关研究者的论述,在学术界主要包括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在青海同仁县及周边有土族人的民间也有多种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秦永章先生认为“於菟”舞“与古代巴楚地区的崇虎尚巫之俗一脉相承”;最先研究羌人虎崇拜与“於菟”关系的赵宗福先生提出,月虎神话乃起源于西部青藏的昆仑神话,与西王母关系密切。推而言之即“於菟”舞起源于西部羌人。 

土族学者马光星先生认为,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吐蕃与土族的先民吐谷浑,都与古羌人在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曾有着密切联系。民族的相互融合和交错杂居,是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於菟”习俗,就是古羌人的虎图腾崇拜在一些藏族和土族地区得以保留并传承的早期文化形态之一。

关于“於菟”的起源,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史料中也有记述。研究者认为,“於菟”是一古词,早在《左传•宣公四年》中就有记载:楚人为乳谷,谓虎於菟。而在《辞源》中也有这样的解释:今湖北省云梦县址古称於菟。与这一称谓有关的故事中讲述,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令尹子文是个私生子,被丢弃在云梦泽这一地方,被一只母虎抚育长大,因而,这地方被称为於菟。生活在青海同仁县的土族人至今仍保留“於菟”这一对老虎的别称以及驱“於菟”的习俗,这也是一些研究者认为土族傩舞与巴楚文化间有关联的一个现实佐证。这种说法除了从名称断定外,还可以从古时楚国等地盛行巫风来考证。据《汉书•地理志下》载: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由此可见楚国巫风之盛,较同期其他各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先祖用来祭山神祛妖求吉的“於菟”舞,从形式和内容都含有楚国楚风的绪余。梁代江陵人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楚人逢年节有“门画与虎”避邪之习俗,此说虽不能完全说明楚人有无崇虎之情,但可以说明有以虎作为镇妖兽是一可信的证据。因此,有关学者认为土族“於菟”舞是“楚风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据介绍,在举行跳“於菟”的前夜,当地群众要进行“邦祭”的活动。首先是请神,在天亮时分,把二郎神的轿子从二郎神的庙里请到要举行邦祭的人家里,在拉瓦(即法师)的带领下进行祭祀,在祭祀的过程中,由拉瓦挑选表演於菟的人员。祭祀结束后,青年男女就可以自由地唱起拉伊(民歌),谈情说爱,而长辈们则需要回避。

清晨,由土族各部落推选出来的7名男青年,集合于山神庙前,在严冬凛冽的寒风中脱去衣裤,图画虎豹斑纹于裸露的身体和四肢,并把头发撮撮扎起,装扮成“於菟”的愤怒像。他们双手各持顶端贴有福旗的荆条棍,在巫师主持下,通过诵读经文、跪拜二郎神与山神,然后由瓦拉一一灌酒,使虎魂附体于“於菟”。此时,这些不能再说话的“於菟”,在民众的心目中已将原有的人格转为现有的神格,而获得了驱鬼逐疫的能力。随着一阵炸响的铁铳与鞭炮,五名小“於菟”直奔山下村寨,巫师“拉瓦”在寺院住持陪同下,率领两个大“於菟”,边击鼓、锣边以缓步蹦跳姿态走街串巷,以荡涤游离于各家宅院之外的疫鬼。而另五名小“於菟”则早已或翻墙入院,或蹦跳于各户屋顶之上,进行驱魔逐祟。他们每到一家,在各屋蹦跳一番以示驱鬼逐邪后,便吃掉或口叼户主事先准备好的生熟肉块,再继续从屋顶进入另家院落。有意思的是,这些“於菟”之必须从屋顶而不能从街门进入各家的原因,是民众怕游离于街巷的疫鬼会趁机溜入宅院作祟所致。但如果“於菟”愿从宅院大门出去,倒看作是把疫鬼带离家宅而无异议。仪式过程中,无论大、小“於菟”,都将接受群众套往荆条棍上的圈饼,使之获得灵气。此外,一些患病者还主动仰卧于“於菟”必经之路上,等待“於菟”从身上跨过,以带走病魔获得痊愈。

经过大半日的驱魔逐疫后,大小“於菟”伴着逐邪胜利的鞭炮声,冲向村外河边进行“洗祟”,即凿开冰层以冰水洗去身上虎豹斑纹,除去从各户带来的邪祟、秽气,恢复原有的人格。“拉瓦”则在住持的锣声中诵经焚纸,表示已将妖魔彻底消灭。回村后,由“拉瓦”将附有灵气的圈饼分赠与各户,使全村民众食之而获吉祥、康宁。

跳於菟是人类最初本能宣泄情感的原始形式,倾注了氏族情感和原始宗教意义,它不仅反映了远古人类图腾崇拜,而且是人类信奉万物有灵观念的原始宗教文化的再现,即萨满遗风。

“於菟”的舞蹈语汇与节奏相对单一,“垫步吸腿跳”是整个舞蹈的主干动作,因舞者双手持约两米长的树棍,所以上身及手势动作较为简单。腿部动作的跳跃幅度与动势,也随其舞蹈情绪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从“於菟”的舞蹈形态来看,它是一种原始拟兽舞在当代土族民俗活动中的形态表现。拟兽舞与原始人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值得指出的是,年都乎村土族的“於菟”舞则完全失去了狩猎生活的那种功能,成为当地民间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全部意义就是“驱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原始人万物有灵的宗教文化观念在民间艺术中的遗存。

研究者认为,中国巫文化的起源与史前社会的图腾制有关,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而“於菟”舞则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这一由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舞蹈仪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土族傩文化的“活化石”。这为进一步研究古代巫术舞蹈的形成发展,审美特征以及在各民族之间的横向交流,探索当代民族舞蹈的变异性、多样性、融合性,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实例。“於菟”系列民俗活动目前仅在年都乎村传承沿袭,且已处于濒危状态。保护“於菟”对展示土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丰富性,增强土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具有较大意义。

从青海同仁土族的《跳於菟》驱傩仪礼现象中,可明显看到其中所包含道教、喇嘛教和原始多神崇拜的遗绪。《跳於菟》民俗现象,是多民族、多种宗教相互融合的复合文化形态,是为人类研究我国古代民族与民俗文化的宝贵遗产。2006年5月20日,土族人的“跳於菟”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