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清朝为什么贪官杀不尽?看看官员的工资由哪些部分组成就知道了

2022-05-19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然而在这一个时期,贪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那么这是为何呢?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看看官员的工资由哪些部分组成就知道了。

提到清朝著名的贪官,人们首先会想到和珅

这个乾隆皇帝的宠臣,利用皇帝的宠信和担任、兼任中央政府众多关键要职的便利,所聚敛的黄金白银古玩珍宝价值超过十一亿两白银,比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

除了大名鼎鼎的和珅,清朝可圈可点的贪官还有不少,贪污腐败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让人大开眼界,《民国笔记·贪官污吏传》就记载了这么几个。

1、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权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死。

明珠看起来慈眉善目,但性情狡猾,善于笼络人心、结党营私,系著名的“明党”头目,满臣如佛伦、葛思泰、傅塔腊、席珠,汉臣如余国柱、李之芳、熊一潇等,都是其党羽。

明珠的纳贿手段主要是卖官鬻爵,凡是有督抚等官位出缺,“必托人辗转贩卖”,那些花高价买官的家伙,一旦当上官,必定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搞得百姓贫苦不堪。

纳兰明珠大肆卖官鬻爵的行径,康熙皇帝是知道的,因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康熙还曾以大清官于成龙为例,提醒他不要太过分,可惜他貌似没有听懂,自始至终不知收敛,终被言官郭弹劾,被罢大学士职。

明珠的后人也是代代富豪,富裕程度为满洲世家之冠,然而其孙子成安却因得罪和珅倒了霉,有人形容,抄家时从他家里搜出的珍宝,即使是天府也不能相比。

世人因此而认为《红楼梦》写的就是明珠家事,但此说不能成立,因为到成安倒霉时,距明珠执政已经过了百年,时代不合。

2、牛鉴

牛鉴,甘肃武威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曾任小京官,历任粮储道、按察使、府尹、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江苏巡抚,不久升为河南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授两江总督。

牛鉴的贪财误国行径,就是从担任两江总督开始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牛鉴刚到上海,就有人前来为英国人充当说客,许以重金,要牛鉴撤掉邑淞防务。

在保家卫国和白花花的银子面前,牛鉴选择了后者,但又担心为淞江提督陈化成所知,便装模作样地来到前线,假装视察部队,英国人一打炮,他却吓得急忙逃走。

英国军舰逼近观音门的时候,早已怒火冲天的将士们请求决一死战,却遭到牛鉴阻止:“老虎的胡须捋不得啊。”

3、崇勋

崇勋,光绪初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崇勋到任不久即传言四起,有人说凡是涉及到城防工程的事情,他都要干预,把司坊官叫到家里面授机宜,司坊官再把他所托之事转达给巡城御史。

众所周知,城防工程油水很大,崇勋想干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尤其为人所不齿的是,凡是有店铺开张,他都要去敲上一竹杠,比如有个巨商在正阳门外开了一家名为“永顺乾”的洋货铺,崇勋知道后,表示要给他写一块“永顺乾”的招牌,对方迫于他的淫威,岂敢不答应?到了开张那天,崇勋又去“贺喜张罗”,所得“润笔”,自然不菲。

据说,一些官员热衷于给店铺写招聘而捞好处,就是从他开始的。

而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贪官,和清朝官员的俸禄是离不开关系的。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晚期的国库存银在800万两左右,雍正晚期的国库存银在6000万两,而到了乾隆晚期,国库的库银已经不足两千万两,即便是清王朝库银最丰厚的时候,也只不过8000万两而已。

中央政府都是如此的“贫穷”,那么以豪华排场大著称的清王朝官员在日常消费时,是怎么解决银两短缺的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一下清朝官员的俸禄,看一看他们的工资收入有哪些来源,并且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家可能才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根据《大清会典》的相关记载,清王朝的俸禄分为俸银和禄米两种,而根据每个人的身份与职位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八大系列。

清王朝施行的春秋两季发放俸禄,春季最迟在正月二十,秋季最晚在七月二十。

而这八个系列中,每个系列的俸禄水平都不一样。

第一类是宗室封爵,这时国家的特权阶层。

在顺治帝之前,这个阶层的人并没有俸禄,直到顺治帝才确定了俸禄以及数量,其中,摄政王每年3万两,辅政王每年1.5万两,亲王每年1万两,郡王每年5千两,贝勒每年2500两,贝子每年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每年625两。

之后在顺治帝七年的时候,又增加了禄米,构成了清王朝官员的薪俸基础。

根据清朝时期的物价水平,一两银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购买力,我们以乾隆晚期为标准,来折算一下当时的俸禄能够让这些官员保持在什么样的生活水平。

根据《清史稿》的相关记载,在乾隆时期,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75元。禄米的统计单位是“斛”,一斛米大概在200斤左右。

一个一品文官一年的俸禄是180两白银,禄米是180斛,养廉银是16000两,折算成人民币在290万一年左右。其他品级的官员依次下降,到了九品文官的时候,年收入在1万8千块钱左右,至于那些不入流的小吏,俸禄就更加地少了。

坦白而言,这个数量的俸禄,对于官员的日常开销,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官员的这笔俸禄,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家人,更包括衙门差役、奴仆、轿夫等人的费用。

对于绝大多数官员来说,又有官场往来的需要。根本就不足以制成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

而且,如果遇到俸禄被罚,更是日子艰难。于是,盘剥百姓就成了必然。清朝从顺治到康熙时期,整个官场的腐败,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从国库到百姓,官吏无所不用其极。做假账,加派收取各种陋规灰色收入。他们拼命往自己口袋里捞钱,百姓苦不堪言。如果有人选择清廉,多半会生活贫苦,日子艰难。这就造成更多人选择贪污。

到了雍正时期开始,随着天下已经基本平定,解决官员俸禄低的问题,就被提上议程。于是,就出现了恩俸跟养廉银两种方式。

恩俸就是给官员再发一笔跟俸禄数额相同的银两。不过,早期的时候,恩俸只在少数官员中推行。

雍正五年的时候,皇帝特发上谕“乾清门侍卫,著照品加俸银一部,米石不必加给。”

到雍正六年的时候,又发了一道谕旨“吏、户、兵、刑、工五部尚书、侍郎俸禄俸银著加倍给予,其署理大臣亦次赏给。若遇罚俸案件,将朕分外所给之俸,不必入议。”

但是,雍正时期,恩俸并不算一个正式制度。直到乾隆初年,才正式定下制度。乾隆二年的时候,在京官员,无论大小品级,都可以享受恩俸待遇。

跟恩俸不同,养廉银则是专属地方官的特殊待遇。养廉银的款项来源于过去的火耗收入。清朝时,百姓上缴的税银都是碎银。如果朝廷重新铸熔为整块银两,就会产生损耗。而这笔损耗,一直是由百姓负担。

清朝初年,官员为了弥补俸禄不足,都会自行征派损耗的银两,导致百姓负担极重。雍正皇帝继位后,推行火耗归公改革,规定各省征收的火耗费率,把这笔钱统一纳入国库。再从这笔钱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官员的养廉银。

因为各地火耗收入不同,所以,各省官员的养廉银就有差异。但是,养廉银的数额,大多可以达到规定俸禄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如直隶总督的俸禄为180两,它的养廉银便是一万五千两。而山东知县的俸禄是45两,它的养廉银却有一千两到两千两之间。

所以,到乾隆以后,清朝官员中,京官可以靠恩俸,地方官员可以靠养廉银,都能获得不错的生活待遇。但是,这两笔收入,其实都不在正式规定的俸禄内。

确切而言,清朝一直实行的是低薪俸禄的制度。只是在俸禄之外,又增加了官员的额外收入。

最好的体现,就是官员退休后的俸禄。清朝时,如果在退休考核中,表现不错的。或者是高级官员的,更有机会享受到退休后的全部俸禄。

如果是低级官员,或者考核较差的,则是领取在任时的一半俸禄。而这笔俸禄的数额,对于一品官员来说,它领取的,多半是180两白银。而没有算上恩俸,以及养廉银的数字。

这个做法,其实很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为了考虑到退休后的官员待遇。如果对每个退休官员都加上养廉银或者恩俸的待遇,那么国库的负担就会非常重。要是个个按照恩俸、养廉银的数目发放,朝廷国库迟早会枯竭。

而退休官员对朝廷而言,又不如现任官员重要。所以,可以不用考虑这些人因为低退休俸禄会造成的后果。也就是说,清朝官员的规定俸禄内,并不包括养廉银跟恩俸在内。

这也就可以想象清朝的贪官层出不穷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