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习俗
满族的人际礼仪风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礼节,也有汉族儒教“三纲五常”封建道德,当然还保留着某些氏族制度的残余。
(一)尊老敬上。“满族礼大”而尤以尊老敬上为重,这是有传统的。“晚辈敬谨之礼,对要尊敬的长辈,在途中忽然相遇时,如果骑马,要下马跪下叩头,让路通过。如果在坐着时,跪下……[原文残缺]如果在设宴时,跪下叩头”。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人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准,不能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之后才可回自己房里。
行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路给长辈人先走,然后自己才走。吃饭时,要长者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离席。过去“父子不同席”(幼儿除外),但近世以来,已淘汰。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媳妇对公、婆的礼节最多,也最恭谨。首先,每天都要早、午、晚三次装烟,还要双手奉送。早晨起床、晚睡之前,要送洗脸水、洗脚水。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碗筷要摆正,饭不要盛满碗,饭后要端水嗽口。新媳妇不能在炕上吃饭,,平日不能与公婆同席;不能在公婆面前穿短衣,更不能大声责斥孩子。来了客人,媳妇要扎上围裙听婆婆的吩咐,准备饭菜等。
(二)重客守信。满族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主客按序位盘膝而坐,置酒热情招待。而宴客之菜肴均以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
满族家庭有喜庆之事,待客皆设宴席。席必炕桌,每桌4人,菜肴则8碟8碗。酒以足量为好。酒多是自酿的黄米酒(俗称黄酒;糖黄酒),今则白酒。饭则以小豆大黄米、大苞米糙子云豆粒饭为主,今则以大米为主食。宴后敬客大碗茶。婚娶宴席,新郎新娘要在席间为每一位客人敬酒敬烟。而今,婚庆宴席多在饭店举行,礼节则大为减略。
(三)施礼。满族施礼自有其民族特点,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施以不同的礼仪。这种礼仪大体分为相见礼与辞别礼两类。
鞠躬礼与执手礼是满族平日相见之礼。“满人相见,以曲躬为礼,久别相见则抱腰”。满洲“无作揖打恭之礼,相见惟执手”。
施鞠躬礼时,身体要直立,脚跟要靠拢,两臂自然下垂,五指合掌,目视受礼者,上身向前曲躬,一次为一礼,通常行一鞠躬礼,三鞠躬为重礼。这种礼仪在五六十年代时,青年人向长辈拜年问安等施之,学生则向老师施此礼。而今天,仅有部分青年人结婚互拜时行此礼,一般时候,无施此礼者,皆以握手礼代之。执手礼,施礼方各用右手互执,拢而不握。施礼时,长者垂手引之,少者仰而迎之,平辈或年纪仿佛者则立掌平执。
请安礼,是男性之礼,俗称“打干儿”。最敬之礼为三拜九叩礼。满族幼者、卑者见长者、尊者行三拜九叩头礼,即一足跪,一足著地,“以手动为节,数止于三”。今天只在春节期间,幼少者向祖宗叩头时施之,而平常只以问安礼代之。
满族妇女平时行蹲安礼,俗称“抹鬓角”。即双手按腿下蹲,叩首后以右手于额前(手心朝外)抹三下鬓角。今已不施行。
抱见礼,是小辈见长辈叩头抱脚,长辈抱小辈的背。而平辈相见,则彼此抱腰,同时互碰肩头。这种礼今已极少施之,只有极亲密的人久别相逢互相拥抱,一手臂搭过肩,一手臂自腋下穿过,双手握在一起。这种礼今以握手礼代之。旧时,满族人还习汉俗,施抱拳礼,即左手握住右手,成拳,在面前向上一举,即为施礼,这种礼只在男子间施之。而今亦已淘汰,代之以握手礼。
满族的送别礼主要是鞠躬、执手和相抱亲面等。入关后,满族吸收了汉族的礼仪,逐渐以抱拳礼等代之。
宴宾礼,主要包括送烟、献茶、敬酒、进食等。客人坐定后,主人首先向客人敬烟,次献茶,再次则敬酒,由长及幼。如客人辈分高或年长者,主人须格外恭恭敬敬。而妇女向客人敬酒,客人不沾唇则已,沾唇必一饮而尽。为了向主人表示敬重,由主人亲自待客。
满族各家族都有族规家法,有的有成文规定,有的是口传耳命,对族中的各项事务、礼仪均有严格规定。这些家法族规多载录在家谱中,成为各氏族谱牒的重要内容之一。第四节满族的信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