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帮助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神秘名士是谁?
田畴在公孙瓒手中侥幸逃过一死后,回到了家乡他没有消极避世,而是创造出了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国度,并且获得了初步成功。
田畴先是招集宗族“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田畴又通过选举的方式成为领袖。然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畴悉抚纳,令不为寇。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按照现在的说法,田畴制订了明确的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条例。从田畴开始招集说的“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於世!”,说明田畴事先就已经提出了一个政纲:为刘虞报仇。作为团结部属的口号。另外,从“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畴悉抚纳,令不为寇。”来分析,很可能田畴还成立了自己的军队。
田畴的理想社会大概维持了十三年左右的时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为了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北征乌桓。由于田畴声名远播又熟悉当地情况,曹操事先便派人征召田畴。田畴立刻收拾行装赶赴曹营,并被曹操任命他为司空户曹掾。但是经过一番交谈之后,曹操对田畴亦是赞赏有加,“即举茂才,拜为令”。但是田畴推辞不就,跟随军队驻扎在无终。
当曹军因气候及道路的影响,行军困难时,田畴向曹操提出:“沿海的这条道路在夏秋时节经常涨水,不利于行军。过去从卢龙口到达柳城有过一条路,虽然已经毁坏了有二百年,但是还是有小路可行。从卢龙越过白檀,出其不意,可以一举消灭蹋顿。”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曹操的采纳并立刻实施。也就是因为田畴的这个正确的意见,曹操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北征乌桓的胜利,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事业,从而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田畴在这场战争中立下了大功,所以后来曹操论功行赏,决定封田畴为亭侯,邑五百户。但是田畴还是固让不受。曹操也只能作罢。
如何理解这个时期田畴的心态呢?我们可以从两段史料进行分析。首先是在《三国志?;邢J传》中记载了一段对话:
J谓畴曰:“黄巾起来二十余年,海内鼎沸,百姓流离。今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田畴曰:“邢J,民之先觉也。”
由此不难发现:当年还在尝试自己理想的时候,田畴就已经对曹操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评价很高。这也是后来田畴帮助曹操的原因之一。
二是《三国志?;田畴传》中的记载。当得到曹操的邀请时,田畴显得毫不犹豫这种现象来进行初步的分析。当时有其门客问他:“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袁绍请了你五次,你都不去,怎么曹操的使者一来,你就迫不及待要走呢?田畴的回答很简单:“此非君所识也。”笔者认为:这是田畴内心思想的一次转变。乌桓入侵已有百年,这种矛盾使得田畴暂时放弃了自己继续完成实现理想社会的探索,加入到民族战争的行列之中。曹操北征乌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而田畴的加入,则完全是为了民族大义。(《三国志?;田畴传》中说:“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就充分证明这一点。)。在民族大义面前,田畴显示出一个读书人的民族气节。
田畴此时的思想似乎也发生了转变。或许这个时期的田畴对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建立一个“世外桃源”,仅仅能保全自己宗族和幽州部分百姓的安全,但是根本不能改变后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所以,田畴不但加入了曹操的阵营,还把自己的家属和同族三百余人全部迁居到城。看来是把希望寄托到曹操的身上了。
- 上一篇:天宫勾结佛教与老子里应外合而打败了元始天尊
- 下一篇:阿根廷人的服饰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