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自由的基诺族婚恋
[导读]基诺族婚恋自由。解放前青年男女婚前的社交活动不受任何约束,婚前生子不受歧视,可随母亲在大家庭中生活。解放以后,这种习惯已逐渐改变。
基诺族的传统婚恋,一般都要经过“巴漂”、“巴宝”和“巴卓”三个阶段,即秘密交往、公开爱情关系、同居,举行婚礼,正式成亲。
青年男女在婚恋以前,先要举行成年礼,然后方可参加社效活动,寻找伴侣。青年们谈情说爱的方式灵活多样,上山砍柴,下地劳动,边走边谈。有时还隔山唱歌,以歌声传情求爱。
基诺族村寨内,一般设有一幢称为“尼高卓”的公房。“尼高卓”内设有竹凳、竹床,是年轻人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当夜幕降临以后,未婚青年大多集中在“尼高卓”内,男青年弹弦子,女青年吹口弦,自由谈笑、唱歌取乐。有情有意的男女,常成双成对地聚在一起,时弹时唱,窃窃私语,交流感情。年轻人在生产活动和“尼高卓”公房内的娱乐活动中交往结识,有了一家感情以后,便进入“巴漂”——秘密幽会的阶段。
青年男女的幽会,往往以花相约或用树叶信相约。基诺青年以花约会,与布朗族恰好相反,是姑娘采来鲜花,主动送给自己中意的伙子表白爱情,传递夜间单独幽会的邀请。伙子以戴花表示有意,以不戴花表示拒绝。一对有情有意的青年,往往在夜里找个僻静之地,倾放衷情。青年们传递情感信息的树叶信,更是特别,只有心有灵犀者可以破释。在林间小道上,如果发现新摘下的植物叶上,吐有嚼槟榔的红色汁液,那便是情人们传递的幽会或表白感情的信息。所用的树叶不同,传递的住处也就不同,据说,如果槟榔汁液吐在扫帚上,又摆上三尖用红线拴着的苦马草叶,那是表示俩人的心已相交相融,草枯叶烂都不变心。一些约会的树叶信,用树叶或摆法暗示想见之地,有心人自会找到幽会地点。看到别人的树叶信,一般不能乱动,如果舟微做点手脚,会导致相爱的青年反目成仇。
经过一段时间的幽会,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便互赠定情物,公开爱情关系,进入“三部曲”中的“巴宝”阶段。年轻人互赠的定情物多是小刀、烟斗、耳塞(耳环)、挎包。一旦定情,便公开往来,互相照顾,事事相帮,并开始同居,进入“巴卓”阶段。男青年往往深夜登楼,与女友同宿,雄鸡打鸣即下楼离去。女方父母发觉也不干涉,任其发展。情人同居的时间,依各自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同居一段时间后便应举行婚礼,在男方的大长房内占有一个火塘,享了一个小家庭的权利;经济困难,无法举行婚礼者,可一直同居到有条件时再举行婚礼。
举行婚礼,仍然要预先履行说亲的手续。说亲时,通常请男青年的舅父或村社头人为媒,带上一定礼物去向女方父母求婚。然后请“莫麦”(会推算日子的人)择吉日,定婚期。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都需要给舅父送三镒酒、肉作礼。男方还需给舅父“接人费”,给女方母亲“奶母费”。举行婚礼时,男方宰猪祭祀,将猪头、猪脚献给卓巴、卓色等头人,按照女方长房内火塘的数额分送米酒、肉包。在男方长房内设酒席待客。
举行婚礼之日,新娘应重新漆齿,梳洗打扮,躲藏起来。傍黑时,男方亲友在卓巴、卓色等长老陪同下前往迎亲。迎新人员登楼以后,姑娘的舅父再将新娘“找”回,效给迎新人员,并以生产工具陪嫁。男方应向女方舅父关礼钱,表示对“找”回新娘的感激。新娘迎回来以后,新郎之母应给儿媳一只鸡蛋,并为儿媳拴线。新郎要敬新娘一杯酒,背着新娘登楼,由卓巴宣布俩人自此已结为夫妻。轻车熟路将三两三钱瓷碗碎片(以此代银)用布包裹好交给女方舅父作为结婚证物保存。举行过这番仪式后,即开宴。这时,昔日爱慕过新娘的伙子,会用淘米水泼洒新娘,表示对没有获得新娘爱情的“报复”。向新娘泼水的伙子越多,说明追求新娘的人越多,新娘的身价也越高。
举行婚礼后的次日,新娘要上山砍两次柴禾,独自跑回娘家用饭。两天以后,新郎再亲自去将新娘接回。至此,婚礼结束。基诺族从前的婚礼,仪式繁杂,有首习俗歌这样唱道:“我们俩人要结成夫妻,先得问卓巴和卓色,情他们点头批准。请舅父当我俩的证人,请舅父为我们推算婚期。象牙戥子称好金银三两三,我俩今日可成双。竹编的篾桌摆起来,桌上摆好九样菜;阿妈不要哭,阿爸莫伤心,交下白银一百两(实为一个半开),报答爹妈养育恩。我把鸡蛋交在阿妈的手上,我离开了阿妈的长房;我登上夫家的九级楼梯,跨进了新的家门。夫家阿妈把一只鸡蛋放在我的手里,引领我走进我的新房”。这首民歌生动地叙述了昔日婚礼的过程。随着《婚姻法》的实施,基诺族的婚俗已有了许多改变。一种既符合法律规范,又有民族特点的婚恋风俗正在形成(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