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茂风俗
夏茂地处沙县、将乐、顺昌、明溪四县交界处。受历史、地理和物产条件的影响,夏茂村民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与周围地区大异小同。谓之:“月月过节气,逢十(30岁除外)庆寿辰”,过节多,来往忙,陋习多,应酬繁。少部分可取,大部分需革除。现简摘述之。
岁节风俗正月
〔春节〕夏茂民间最大节日之一。
正月初一:古称履端、元旦,建国后改为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黎明即起,整肃衣冠,点香烛放爆竹,开大门,投斋果茶酒于庭,先拜天地祖先,称:“新年开门大吉”,晚辈向长辈作辑拜年,长辈赏给幼小晚辈红桔、花生、糖果、小饼仔等。 初一早餐素食,主食米饭,用除夕夜备好的米饭(除夕夜按次年月数量米,闰年13升,平年12升),称为吃“年饭”,取吉利之意,谓之“年年有余”。菜饭有京薯、豆付、红萝卜、红头菜、芥菜、大蒜等。开膳时头一碗敬奉长辈吃,长辈挟菜给晚辈。寓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新年吉利,富足。
初二:古传土地公生日(实际是二月初二此是提前过的)。建国前家家户户点香烛放爆竹。1951年后逐渐革除。
初一至初三,三天早晚放鞭炮,小孩穿上新衣服,跟随长辈出门(又叫“出行”)访亲拜友。新友赏给小孩熟红蛋(2或4粒)或花生、糖果类。民国时期互送“拜年片”。建国后,镇、乡、村干部组织民兵,学生向烈军属拜年。春节节前节后机关单位规定放假三天。
初六:相传为“禾米六”,“人口六”。建国前家家户户香烛放鞭炮。建国后逐渐减少。
初一至十五间,风俗尚有:
〔送盘〕方言为“打盘”,遇有旧年亲友生育婴儿,要用盘子放上红桔4粒,甘蔗4节,饼仔两包,红包一二元等,前往祝贺,谓之送盘。领受者请喝酒回礼。
〔请新婿〕遇有旧年新婚的女婿,岳父家备“三过汤”高档酒肴“请新婿”,新婿分别给厨师、司菜(送菜)红包。
〔请春酒〕亲友之间互相宴请,谓之:“请春酒”。一般到十五日结束,叫做“到了十六,无酒无肉”(不再请酒之意),个别延至月底。
〔充喜〕小自然村有此风俗,各家各户自带酒、花生、炒豆到公共集散处,饮酒取乐,喝得沉醉不省人事,美其名曰:“充喜”。建国前这段时间(初一至十五),迎神拜佛,十五菩萨入庙。建国后各村庄组织游鱼、舞龙、高脚戏、肩膀戏、春牛、彩船、花灯、猜谜、乒乓球、棋类、书画、拔河、赛跑等比赛。
〔立春〕民间习惯将这一天为一年的正式开始。是日,各家前门后门、厅堂谷仓,猪栏鸡舍贴上:春到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春标,并插上春叶、备茶果,候时辰一到,放鞭炮,占香拜揖。谓之“接春”,祈求新年丰收,国泰民安。
〔元宵〕古称上元节。是日农历正月十五,春节活动至此日形成高潮后结束。建国前有“烧压岁纸”的迷信活动,建国后已革除。1980年后,夏茂街道过元宵节热闹非常,白天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入夜彩灯通明,周围各村文艺队伍汇聚集镇街道,观看游人如堵,闹至深夜。是日各家各户吃芋包。古时谓之:“菩萨入庵,芋包落汤”,“吃了元宵饭,各人去打算”(抓紧春耕之意)。
二月
〔春社〕“春分”前后五天有一“春社”。相传李窠村张姓有一祖先,在春分那天被老虎咬死,后代子孙做“春社”纪念他,流传至今。是日,张姓人家吃?@、鸭、肉过“春社”。
〔二月十九〕简称“观音九”,古传“观世音诞辰”。是个迷信活动。建国前,这一天家家做米?@、早晨男女老少着新衣带迷信品,涌往大布进谷桥“观音厅”(建国后厅废),占香拜佛,求财保福,三教九浪,四方云集,人山人海,摊点众多,喷呐价响,拥挤非常。青壮年妇女未婚者祈佑找个好丈夫,不育者求“观音送子”;买糕的谓之“买糕高升”,买豆腐干的谓之“买田买地”。徙劳无用,众人笑煞。穷困人求讨,行香者必须?吻?。建国后这些迷信活动逐渐革除。
三月
〔三月三〕建国前谓之:“三月三,太子出庵厅”,做米果“敬神”。儒元村邦尾琉璃庵,这一天有妇女“听卦”的迷信活动。建国后革除。
〔清明〕古有采青走清明,至时青年妇女往新戚或村外采花,俗称:“走清明遇得好贤人(丈夫),采青就会生”的迷信说法。五十年代后无此风俗。
〔谷雨〕古时有妇女“走谷雨”的风俗,是日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建国后无此风俗。
四月
(四月初一〕村民有烙米粑风俗。民间流传“四月始,蛇蛊毒”,为防止小孩馋乱买东西吃,家家户户自己烙米粑给孩子吃。耙有咸、甜两种,原料籼米磨浆,加野菜(俗名“四月菜”,“黄曲菜”)烙成米粑,有的配面粉混合调制,烙为粑,很为普遍,延续至今。
〔立夏〕标着夏天到来,村民家家户户做白果、糍粑,有的户做几十斤送给夏茂街亲友。夏茂街也有部分人头一天就到村庄亲友家住夜吃糍果,叫做“过夏”。
〔四月初八〕简称“四月八”,晚辈为高龄老人准备棺柩、“寿衣”(逝世时穿的衣服)。这一天请木匠、裁缝工来家制成。老人在未逝世前,每逢这一天翻晒一次,以防变质。延续至今,有的时间灵活定。
五月
〔端午〕民间盛大节日之一。夏茂地区古代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从明末,驻扎在牛押寨(夏茂北与顺昌交界的高山处)的山寨喽罗,在五月初五结伙到夏茂地区民家抢吃。年年如此,有一年还拆去东街的房屋。村民为安心过节,聪明的夏茂村民不约而同地提前一天过端午节。这样五月初四日成为夏茂地区的“端午节”时间,形成习惯,流传至今。
节日前夕,除去当年有亲人逝世之户以外,各户均包粽子。送与逝世亲人有亲戚关系的内亲,要送棕200-400只。节日前女婿要送三斤猪肉、饼等给妻子的娘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去世为止,名曰“分节”,“送节”。新婚女婿送的东西尚要加上糯米、面条等。初四这天,家家户户插菖蒲艾叶,小孩挂五色香袋一串,谓之:“避邪”。房屋边角等处撒雄黄。确有消毒作用。
〔五月十三〕相传为关羽诞辰,又传为“关公磨刀日”,是日降雨方为顺意。民间吃鸭、肉、面条等改善。流传至今。
〔五月廿五〕流传为:“五谷真仙”生日,神农氏授农民种五谷,建国前迎“五谷仙”,建国后已改革。是日村民做糍粑。米果,纪念神农氏。
六月
〔斋流峰〕素食节古传为“斋流峰”,六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民间大部分家庭点香排案“敬佛”,食素菜。建国前这半个月禁宰猪牛,饮食店用菜油煮菜。至十六日开荤,大宰猪牛,各家改善,有的相互宴请,建国后此节已改革。
〔六月廿四〕相传为戏祖“田公”诞辰。建国前农村请戏班演戏庆祝。是时正逢晒烟收成结束,称为“做菸叶福”,农家置酒、鸭、肉、面条办酒宴,有的请亲友同餐,祝贺菸叶丰收,延续至今。建国后这天已无演戏。
七月
〔七月〕夏茂地区从七月初一至七日,择日为新入学的孩子做“七夕”。是日孩子的外婆家挑选一大担礼物,常见的是给孩子新衣服、鞋、雨伞、算盘、笔墨纸砚,糖塔(白糖制成的塔,有“状元拜朝”,麒麟等),以及豆腐干、西瓜、梨、花生、糖果、爆米花等等。孩子父母则摆酒宴谢。至初七这一天,长辈还嘱孩子早起,于庭前念书。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个迷信节日。建国前夏茂村民从十一日至十五日都有祭祖,焚化香烛,金银箔等超渡祖先。佛徒们在十五这天,聚集到梨树铁炉庄“俞静斋”作普渡。建国后这些迷信活动逐渐消除。群众一般做三层糕、甜、咸糕,或杀鸭子改善生活。
八月
〔中秋〕为民间盛大节日之一。节日前夕,亲戚之间相送中秋礼饼。至八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宰鸭,做芋包,请个把亲友同吃。是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喝茶,吃月饼赏月,共庆团圆。
九月
〔重阳〕九月初九,小孩放风筝(古代有,现无),家家制米果、糍粑、芋包,有的添鸭、肉等佳肴。谓之“过重阳”。
十月
〔十月初一〕十月是冬藏季节,这一天夏茂周围的农家用新产的籽米制成糍粑,相送夏茂街的亲友、称为“过十月朝”。 〔十月十三〕这一天民间普遍吃芋包,鸭、肉、面条等,谓之“过十三节”,来源无考。
十一月
〔冬至〕盛行“补冬”习俗。富裕人家吃人参,鹿茸、黄芪、当归、龙眼、黑枣浸玉露酒吃,有的用鸡、兔、猪脚等食品;一般家庭吃蛋和黑枣浸酒。是日家家户户用籼米制成汤圆煮吃,称为“吃补丸”。
十二月
〔祭社〕农历十二月廿三日,相传为“灶神公”上天之日,是个迷信活动节日。建国前夏茂乡村普遍在廿三晚十二时开始“祭灶”,接上廿四日子时(夜十一时至一时)。是日,家家户户摆斋果、酒菜,点香烛放鞭炮,送“灶神”上天,祈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建国后过节的已不甚普遍。 〔分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女婿要送三斤猪肉、面条、年饼等到岳父母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逝世后才免送,称为“分年”。
〔大扫除〕除夕前数天,户户都大扫除,洗家俱,贴春联除旧更新,干干净净迎新年。
〔除夕〕农历年底连续赶集三天(月大年十二月廿八日至三十日,月小廿七日至廿九日)。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亦是一年中最繁忙的一天,是日户户忙于制作佳肴,亲戚之间相送礼物,忙忙碌碌。“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饮宴,称为“团岁”。宴后,长辈常给小孩红包,谓之“压岁钱”。
- 上一篇:北魏第六位皇帝拓跋宏为什么英年早逝?
- 下一篇:探秘大小乔守寡后的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