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022-05-19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端午佳节。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以祭吊屈原之说流传最广;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普遍习俗。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屈原说最受认可。

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诞生于湖北秭归县。他曾在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因奸臣排挤被放逐江南,当楚都被秦兵攻破时,力图报国无果,愤而以身殉国,投江而死。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创作的《离骚》、《九章》、《九歌》等诗篇,声贯古今,名扬中外。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深入民心,“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我国各地都有过端午的习俗,其中以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的“苏州端午习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因此,前年中国端午节将三省四地习俗“打包”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成为唯一入选的节日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