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张学良如果抵抗了那我们的历史会改变吗?
历史没有“如果”。可对于九一八之夜,我们不妨“如果”一下:如果抵抗了,会怎样?
事变当时,日军在东北有正规军一个师团和六个独立守备队,约1.4万人,在乡军人(退伍军人)1万余人,另有警察3000多人。
19日晨,日军占领营口。边业银行营口分行大门口,站着一些头戴钢盔、荷枪实弹的日本兵,一个个凶神恶煞的,却也不能不让银行职工觉出几分面熟。好歹想起来,原来大都是营口市面上的“买卖鬼”(东北人称做生意的日本人为“买卖鬼”),穿上军装,成了军人。
东北军有正规军约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其中仅北大营7旅就7000多人。东北军散在各地,日军也不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北大营和沈阳城,而是在炮轰北大营后,即在南满(今沈阳至大连)、安奉(今丹东至沈阳)铁路沿线10余座城镇,陆续发起攻击。当时日军第2师团主力还在辽阳,攻击北大营的,只是第2、第5两个守备大队的千余人。从宏观到微观,东北军的数量都占绝对优势。
战争当然不是“10个打1个”这种简单的数字游戏。从总体上讲,装备当然是日军好,但北大营的7旅一点儿也不比日军差。旅属战车队、迫击炮连、重机枪连,有轻型坦克12辆,84毫米迫击炮6门,马克沁重机枪12挺。团属迫击炮连和重机枪连,与旅相同,还有个装备4门34毫米口径平射炮的平射炮连。每个连有捷克式轻机枪12挺,同式步枪120支,掷洞筒12具。操持这些装备的,许多军官是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毕业生,还有留学英美和日本的,士兵几乎没有不识字的,基本都是高小以上文化。
在构成战斗力的诸多因素中,必不可少的还有士气和精神的力量,而且是最重要的。
陈广忠老人说,日本人是给脸蹬鼻子,咱们上边就知道往后“稍”(退),俺们当兵的不管这一套,可上边总熊你,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呀。就像孩子在外边打架了,不管有理没理,回到家爹妈再给你几巴掌,能不老实吗?那真是憋气窝火呀。要是大帅还活着,事变时一声“妈个巴子”,那火气就放出去了。不管小鬼子多厉害,咱们是保国保家,保卫爹妈和老婆孩子,能不拼命吗?就是一些被熊得胆小怕事了的军官,那工夫也咬牙切齿地骂着“妈个巴子”,可骂管什么用,上边不让打呀?唉,什么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看看九一八事变就明白了。
在“不抵抗”造成的乱成一团的当口,旅、团主官又不在位,那么多官兵奔去枪械库踹门砸锁干什么?那么多人执行“挺着死”的命令,虽然不无悲哀,也说明并非大难临头就炸了营的乌合之众。而620团3营,从起床到全副武装集合完毕,只用了10多分钟,同样说明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写道:
须知“九一八”迄今之帝国对华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之不抵抗,故皇军得以顺利胜利……倘彼时中国军民能一致合力抵抗,则帝国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统治,均无确定之把握;同时反满抗日力量集结,实行大规模之游击扰乱,则皇军势必苦于应付。
再看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是怎么说的:
如果当时奉天军敢于试图公然反抗,则敌我兵力相差悬殊,日本方面的夜袭必败无疑。只有等待次日,即19日由辽阳赶来的第二师团主力的到来,再次发起攻击。那样,战局就将再起波澜,陷于复杂的状态,绝不会有几天内便相继占领奉天、长春以及吉林的结果。
事变第二天,日本政府发表声明,称“帝国政府在9月19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了竭力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28无论政府和军方有多少歧义,这都是投石问路,试探中国和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反应。
前面说了,攻击北大营的日军,开头炮弹无引信,子弹空爆弹。小鬼子走一步,看两步,并无把握。你抵抗了,我抗不住了,就是黑灯瞎火搞演习弄错地方了,两片唇一张一合说去呗?你不抵抗,乐不得的,就势一竿子打到底了。
前面说了,最后撤离的620团3营,迎头撞上埋伏在围墙外面的日军,子弹打得墙头灰土迷眼。担任掩护的9连,几门小炮一阵轰击,就将对手压制了。
北大营枪炮声骤起,是抗击的最好时机。咬钢嚼铁一声打,轻重武器都发出愤怒的吼声。北大营是攻击重点,把进攻打成“演习”,小鬼子是不是就收手了?
[page]
驻辽阳的日军第2师团北上,吉林、黑龙江的东北军就南下,天亮后再出动飞机。这一天日本驻朝鲜飞行队越过鸭绿江北上,那就首先一场空战。东北军的空军实力为全国之冠,所见资料都说“二三百架飞机”,就算200架,空中也是优势。你打炸我的北大营、沈阳城和南满、安奉铁路沿线城镇,我打炸你的军队、大营和南满、安奉铁路,以及一切可以打炸的目标。特别是那个第2师团主力,无论还在辽阳,或是北上途中,都要把它打炸个一塌糊涂。
驻朝鲜飞行队越界当天,第39旅团也进抵鸭绿江南岸。那是威胁、恫吓,也是观察东北军的动作、反应。
张学良带去关内的10多万东北军精锐,不也可以分兵出关吗?
没错,日军不止一个师团,也不止隔条鸭绿江的驻朝鲜军,它全国的军队可源源而来,凭东北一隅之力难以抗对。可再“一衣带水”,那也叫漂洋过海,远水不解近渴。一时间,即便不是把小鬼子打垮了,也把它打住手了,那就坐下来谈吧。再把国联代表,或调查团什么的找来,那就更好了。用枪炮讨不到便宜,再迫于国际压力,历史是不是就改写了?
九一八事变,日本方面一直说是关东军“独走”(擅自行动)。果真如此,东北军奋起抵抗,不正好在关东军、军队和政府间打进个楔子,让它们意见纷呈、莫衷一是吗?
就算日本军政一致,决心开战实行它的国策了,东北军奋勇抵抗了,让小鬼子晓得辣椒不是巧克力了,它还敢那么猖狂,叫嚣3个月就可以完全占领中国吗?
谈到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是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的。
17年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辽沈战役后进关,平津战役后南下,所到之处老百姓称之为“东北大军”,也就是“东北军”。
19年后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两水洞首战告捷,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的第40军,是东北军。在云山首次与美军,而且还是其王牌骑1师过招,将其一个团大部歼灭的第39军,是东北军。在第二次战役中,打成国人皆知的“万岁军”的第38军,是东北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打过三八线,首先进入汉城(今首尔)的,是东北军。
九一八事变如果抵抗了,这个“如果”是假设的,那结论也是不存在的。就难免会让人觉得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虚空飘渺地唱高调,“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可朝鲜半岛这场战争,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并写进了各参战国的战史中的。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大日本皇军”晓得它的厉害,日本至今也唯其马首是瞻。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当然还少不了南朝鲜,也少不了中国、朝鲜,19国军队中,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是最差的。空军海军不用说了,五次战役期间唯一能够投入的陆军,那步兵手拿肩扛的家什,在美国人眼里简直就像破铜烂铁。比之当年东北军与关东军的差距,又掉下一大截子。
那么,都在黑土地上诞生的,官兵多为喝辽河、松花江、嫩江水长大的东北军,其表现为何如此天壤之别呢?
第二次战役,第38军112师抢占戛日岭,冰天雪地中,许多官兵赤足露体。此前,志愿军总部曾派人查点第42军(也是东北军)先头师的一个连,发现穿破鞋烂袜的35人,有鞋无袜的20人,穿草鞋的25人,赤脚走在雪地上的22人。就这么打过三八线,夺取汉城,再近逼三七线,这是股什么劲头?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壮举,无人不晓。而在解放战争中,第40军120师已经涌现两位舍身堵枪眼的英雄。第一次战役中的云山阻击战,第120师360团3连3班长石宝山,抱着两根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是第40军、也是志愿军内第一位决死献身的英雄,可他却不是英雄,也未立功。第40军第一位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吴连义,也是一样,而且除了第119师356团7连3排战士的番号、职务,年龄、籍贯、何时参军一概不知。原因之一,是英雄太多了,当有人想起他们时,已经时过境迁了。
在战争的废墟上诞生才一年多的新中国,一穷二白。而任何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精神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毛泽东说美军“钢多气少”。
九一八事变时的东北军,则是没“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