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三国演义》中的神仙形象
在明清小说中普遍存在一种世外高人型的神仙或类神仙形象,如《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罗真人,《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癞头和尚、警幻仙姑等等。这些形象有些并没有出现在主干情节之中,但作为一类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内容思想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神仙形象来源
《三国演义》中的神仙形象素材来源丰富,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根据史志改造和作者的想象虚构。根据史志改造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把原有人物作更为夸大的描写,使史志中人物原本具有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如小说二十九回中的于吉,在历史上对于吉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他是《太平经》的作者,又称干吉、干室,这个说法出自《后汉书•襄楷传》。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是三国时的道士,《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三国演义》的作者显然是综合了这两种说法,并吸取了《搜神记》中孙策令于吉降雨的故事,综合塑造了于吉的形象。又如在第六十八回、六十九回中出现的左慈,除在《后汉书•左慈传》中有详细记载外,在《方舆胜览》、《天下名胜志》、《江南通志》等多处都有叙述,民间亦有关于左慈的轶事典故。又如在小说八十一回中出现的李意,其原型是葛洪《神仙传》中的李意其,演义中的故事也基本上是来自《神仙传》所载。
另一方面,虚构人物作为小说基本手法,在《三国演义》中也是经常用到的,神仙人物亦是如此。在第一回中就出现的授予张角三卷天书的南华老仙就完全是作者虚构的。在中国的神仙谱系中没有“南华老仙”这一名号。再者,演义六十二回中的紫虚上人在史料上同样没有任何记载。
二、神仙形象塑造特征
1、详略适中的外形描写
《三国演义》对人物外形的描写是非常多的,尤其在作者主要凸显的人物身上更是多次多处的进行外形描写。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小说中几乎对所有的神仙人物都有外形描写。全书第一回的第一个人物外形描写就是南华老仙,书中说他“碧眼童颜,手执藜杖”,简单两句就把一个仙风道骨的仙人形象勾勒出来。描写于吉“身披鹤氅,手携藜杖”,描写左慈“眇一目,跛一足,头戴白藤冠,身穿青懒衣”,描写李意“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状”。对神仙外形的并不详尽的描写,既可以很好的突出他们的类型化特征及他们的不同个性又可以使读者保持对神仙形象的一种神秘感和崇敬情绪,便于后续情节的展开。
2、普遍具有体恤民生的特征品质
体恤民生本应是封建统治者应有的情感品质,而在本书中神仙类人物普遍具有此项特征,这也是书中的神仙形象全部为正面形象的主要支撑点。南华老仙短暂出场授予张角天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张角“代天宣化,普救世人”;于吉“普施符水,救人万病”,受到当地人民的敬仰;左慈看到牧羊小童惊哭,便把所有的羊变活送还小童;在马援庙里,当地山神奉马援将军之命为蜀军众多中毒将士指了一条生路;南斗北斗二神仅吃了一位少年的一点酒和鹿脯就为其填寿八十年。
三、神仙形象的作用和意蕴
1、连接情节或反映主要人物性格
神仙类的人物或出现在主要情节中,通过其来开展叙事或和主要人物发生联系,用烘云托月式的手法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南华老仙的出场是后面全部情节的总源头,由他间接引起的黄巾军起义直接导致了后面的汉室衰微,群雄割据;诸葛亮南征因为马援庙山神的指引才能继续进行;紫虚上人的言语也为后面刘备入川这一关键情节埋下了伏笔。比起串联情节更为重要的是烘托人物。于吉巨大的影响力让孙策感到十分不安,使他急于杀掉于吉,这反映他的心胸并不广阔,不能容忍任何人的影响力赶上甚至超越自己。在左慈初见曹操时,摄取其果肉,曹操并没有发怒,而是赐其座并款待酒肉,伺机观察,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稳重机敏的性格。当左慈让曹操让位于刘备时,曹操竟说左慈是刘备的细作,可见其多疑。
2、强化全书的宿命论思想
[page]《三国演义》全书都充满了宿命论思想,从因果循环到谶纬言论,从累验预言到认天归命。塑造神仙思想的另一大作用是强化宿命论思想。书中神仙所表现出来的预测无一不十分精准,令人瞠目。这样的预测如果出于普通人口中未免显得十分牵强,而出于他们的口中,却显得十分自然妥当。这种借口传音的方式可以使读者更能从心理感受上接受唯心主义宿命观。
3、反映出作者仁爱爱民的思想
《三国演义》描绘的主要人物都是大英雄式的人物,要尽力突出他们的功绩,就不能过多描写最广大人民的感受,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所以作者即使仅用少量的笔墨描写刘备对百姓的仁爱,仍被鲁迅先生批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所以作者采用用神仙形象表达其次要思想的方法,那就是仁爱爱民的思想。
4、反映出作者崇道大于崇佛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这个时期是佛教非常普及的时代,元朝更是以藏传佛教为国教。而《三国演义》所写的时代为东汉末至西晋初,这个时期也是佛教进入中国后有一定发展的阶段。如果作者是个崇佛之人,可以顺理成章的植入一些高僧大德形象,而作者却着力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浓厚道家色彩神通广大的神仙形象,而佛家只有普净大师一个人物形象,而且作者还把表达思想等任务都放到了道家神仙形象身上,由此可见,作者的崇道倾向远大于崇佛倾向。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华书局,2005年版.
[2]王鸿芦.《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毛宗岗.《毛宗岗评三国演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4]曾良.《明清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6]陈其欣.《名家解读<三国演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三国演义-->三国演义-->
- 上一篇:历史上竟死的比岳飞还憋屈的三位战神级人物
- 下一篇:冬季的中国白裤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