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刘邦失德败行为什么能构建400年王朝的根基?
汉高祖刘邦生于丰邑,长在沛郡,父母为刘太公和刘媪,有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一个弟弟。据说,他父亲太公在雷雨交加的天空中看到了蛟龙在盘旋。不久,刘太公的妻子生下了刘邦。《史记·高祖本纪》中也说,刘邦的母亲“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遂怀孕生下刘邦,看来他是个私生子。刘邦本无名,人称“刘季”,用现代语就是刘老三。
年幼时,刘邦在马公书院读书,却经常逃学,常被老师训斥。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又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大哥刘仲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当时,大家都认为刘邦没有志向,既不能经商,也不能务农,因此没有多少收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成年后,他当上泗水亭长。青年时的刘邦向来游手好闲,喜欢喝酒,嗜好女色,经常入不敷出。于是,刘邦经常到别人家中去蹭酒喝,并且包养一个姓曹的情妇。
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当时,刘邦经常到咸阳去服役。有一次,在去咸阳的路上,他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男人就该像秦始皇一样威风。”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名叫吕雉。当时,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来到了沛郡定居,因为沛郡县令和他是好友。在刚刚到沛郡时,许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沛郡担任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有带一个钱去,为了骗吃骗喝,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误认为他很阔气,就请他入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雉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page]
当时,沛郡县令早已就看中了吕雉,而吕公也准备把女儿嫁给沛郡县令,结果反而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这惹得吕夫人一肚子不高兴。不过她反对也没有用,因为当家的吕公下定了决心。刘邦抢了沛郡县令看中的女人,于是,沛郡县令就给刘邦小鞋穿。当时,他把一件棘手难办的差事交到了刘邦手中,就是押送囚徒去郦山服役。没有想到的是,刚走到一半的路,这些囚徒逃掉许多。刘邦眼看无法交差,干脆放走这些囚徒,说道:“你们逃吧,我也准备逃了。”囚徒中有十几人倒是非常有良心,愿意跟随刘邦一起逃亡。一天晚上,他们走到一处沼泽,发生著名的赤帝子杀白帝子的传言。根据当事人叙述,刘邦杀了一条拦路的大蛇,一个老妪神秘地控诉刘邦的恶行,对众人说:“大蛇是上天白帝的子嗣,也是她的儿子,刘邦是赤帝的子嗣,仗势欺人,所以刘邦十恶不赦。”说完就不见踪影。
听到的人告诉刘邦,刘邦十分高兴,自己居然是赤帝的子嗣。跟随刘邦的囚徒,更是把刘邦奉为神明。秦始皇嘴上曾经唠叨过一句:“东南方向有天子气。”刘邦一想坏了,万一自己就是那天子气,秦始皇肯定要找他晦气。于是一溜烟逃到芒山、砀山等荒山野岭里面。吕雉大概怕刘邦又犯老毛病,到处拈花惹草,刘邦一逃就派人去找刘邦。刘邦藏得再隐秘,总是给老婆找到。刘邦一想,老婆怎么这么厉害,自己的行踪老是被她发现,那还了得,万一哪天出去晃荡晃荡碰上什么艳遇的话,要给当场抓住了。
于是,刘邦问吕雉原因,吕雉说道:“你藏的地方经常有朵白云飘荡,只要跟着白云就能找到你。”沛郡的弟子们一听神了,纷纷来投靠刘邦。刘邦想到自己躲老婆都躲出这么大名堂,愈发得意洋洋。
秦始皇死后,留下一个烂摊子给秦二世。陈胜率先发难起兵。沛郡也发生起义,乡亲父老们杀了陷害刘邦的沛县县令。萧何、曹参两人可是老奸巨滑,一想万一起义失败会株连九族,各个起哄的心里面都打着小算盘,不约而同推举刘邦来做这个冤大头。刘邦当然不是傻瓜,知道这样的事情非同小可,也不愿意做首领。
萧何、曹参的本事也就显露出来了,两人利用刘邦身上发生的种种怪事来说服刘邦,想让刘邦来做这个冤大头。刘邦给这些人一吹捧,人开始轻飘飘,头脑开始发热。心想,我是赤帝之子,我怕谁。便带领众人,在庭院内祭祀黄帝、蚩尤,把旗帜染成红色,召集两三千人开始造反,自称沛公,守住丰邑。于是,刘邦走上了打江山、夺社稷的道路。[page]
古代打江山、夺社稷,不顾百姓安危,是常有的事情。然而,刘邦却上不顾父母的生命,下不顾对儿女的死活。当时,刘邦已经有一双儿女,他自己在逃难时,只顾自己的性命,竟三次将亲生骨肉推到车下,以便自己逃命。后项羽俘掳刘邦父,“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刘邦居然说自己愿意分食父亲之肉的羹,让人大跌眼镜。当时虽未大倡孝道,但此语也只有刘邦这样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所能说得出口。
刘邦打下江山、当上皇帝后,依然是如此的失德败行。据《史记·周昌传》记载,“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这说的是,刘邦正在拥抱宠爱的戚姬,十分亲热,恰好被前来奏事的大臣周昌撞见,周昌急忙进行回避。不料刘邦竟追上去,将周昌按在地上,骑着他的脖子问话。这哪里还有半点大汉皇帝的尊严自矜姿态。那么,刘邦如此的失德败行,缺乏文化教养,为什么能够构建400年大汉王朝的根基呢?
刘邦依靠丰沛子弟起兵打天下,虽然丰沛之地没有出产像韩信、张良那样的一流名将、一流军师,但是却出产了一大批二流将领和二流智囊人物。不可否认,这些跟随天下顶级英雄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的确是十分优秀的人才,但是之所以在历史上战功显赫的人物中,留下的是他们的名字而不是别人名字,关键在于他们团结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容纳五湖四海的农民起义军集团。
其实,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都需要有人建设根据地,需要有人管理户口,管理赋税,需要有人管理民事等等一些行政上的事情。农民起义的主要行动是进行战争。在战争前线,需要有人善攻有人善守,需要有人善于率军冲锋陷阵,需要有人善于固守阵地,同时还得有人善于作总体的谋划;而在后方就需要有人管理后勤,需要有人征集士兵,需要有人守卫根据地。总之,为了维持整个起义行动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才俊才能完成。一个盖世英雄如果没有这些才俊的辅助,也难以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
刘邦所领导的正是这样能够满足起义军各方面需要的各有所长、各怀春秋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而他们也都能够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着其特长。他们如洪流一般席卷那些势单力孤的各地才俊。那些势单力孤的人不是被他们捏碎,就是为他们所吸收。一言以蔽之,刘邦之所以能够做大,则在于他们麾下有一大批能为他们冲锋陷阵,誓死不离不弃的才俊。虽然,刘邦缺德好色,但却能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这是因为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以及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