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往事:碌碡与“卧碌碡”
农家务农打碾离不开传统的农具碌碡,农人对碌碡情有独钟,“花儿”中多有吟唱:“八棱子碌碡满场转,尕马儿拉出个汗来。”碌碡的主要用途是打碾。
打碾需要多人操作,有的人家人手不够就请外人帮忙。据说西宁以西的西纳川有个武姓壮汉,乐于外出给人干活。此人力大但食量也大,一人一顿就可吃洋芋一锅,外加炒面一升(约5公斤)。有一次,到一富家碾场,因他食量大而吃不饱,嫌主人小气,一气之下,将其几个碌碡都扛到大麦堆顶端。第二天,主人无奈,众人皆奈何不得,只好摆“老八盘”宴请,其人才将几个碌碡逐一放到地下。
碌碡,是庄户人家必备的用具。湟水上游的湟源县南乡白水河两岸,石峰相连,河水清清,绿草如茵,风光可人。据说白水河上游的宗家沟里有西王母当年居住过的石室,能勾起人们的悠悠遐思。然而白水河两岸的巨石,却是凿制碌碡的天然原料。这里的石料属于青海花岗岩,俗称“麻拉石”,以质地细腻、结构紧密、坚硬耐磨而著称。因而,这里又成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的石场。沿河两岸,到处是加工场地,开山挖石,劈料凿刻的响声不绝于耳。这里不仅有石柱、石桌、石马、石羊、大型石狮子、石护栏等多种石制品,而且有颇受农家欢迎的碌碡。它有着质料坚实、重量适中、花棱适宜,两端的中心安放碌碡器的石窝较深等优点。
碌碡分两种,打麦场上用的叫场碌碡,打房泥的叫房碌碡。场碌碡一般长约1.5米,直径60厘米,可视用户所需而定。它的花棱,其棱要大而滚圆,棱数要多,以八棱为好,滚时用力均匀,碾轧细密,不伤粮食。房碌碡长约70厘米,直径20厘米,浑圆而不凿刻花纹,重量较轻,便于在住房上滚动,碾轧房泥,也便于上下搬动。有的地方,专门请石匠到家里,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现场提出主人的要求,按需凿刻,主客满意。
河湟流域的一些农家,还有“卧碌碡”的习俗,也叫“祭碌碡”。每年秋收和打碾完毕,将左右邻舍的碌碡集中到一个向阳而宽阔的打麦场上,再从各家拿来香和表(一种专门用来祭祀的薄型黄纸),抱来麦草,端来少许油搅团(以豆面为主,放入锅内沸水搅成的面食,再炝清油),由长者为首,跪于碌碡面前,将油搅团抹在碌碡上,边点火燃烧麦草,边祭祀烧香表,感谢老天爷和土地爷对百姓的惠顾,使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感谢碌碡对人们秋收打碾的劳作和辛苦,祷告碌碡好生休息,养精蓄锐,以便来年再立新功,再乞求来年人寿年丰,六畜平安。
也有一些地方,人们以为有碌碡神,平时不许牲口和小孩在碌碡上拉粪撒尿,不许用碌碡垒石墙,尤其不许用碌碡拦牲口圈的门,认为这些是大不敬。
人们还将久病不愈的病人在夜里扶到碌碡跟前,摆上面捏的小人,舀来清水,准备香表,先将小面人在病人头上身上绕数圈,压于碌碡底下,再拿香表绕过病人和碌碡,绕时口中念念有词,祷告碌碡神驱邪镇恶,然后将香表烧化在碗里的清水中,在碌碡上绕过后泼洒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