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国:永安托孤真相
季汉第一任皇帝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代英雄?一代枭雄?还是一生将虚伪进行到底的演技派明星?公元219年十月,下作的孙权同意卑鄙的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一举拿下刘备集团的荆州部分,长江南岸的重镇公安县守将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忙于北伐襄阳、樊城的关羽败走麦城,父子被杀。刘备到底是源于二弟关羽被杀的深彻骨髓的仇恨,还是想先捏东吴这个软柿子?刘备一年多后,先登基称帝,后动员了益州很大部分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夷陵之战,不幸的是大败亏输,退守白帝城。
极度羞愧之下,刘备一病不起,急招丞相诸葛亮和李严等人,立下遗嘱,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这个托孤因刘备言语突兀,引发千古争议。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是千古君臣名唱,刘备此举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晋朝的孙盛等人则认为刘备托孤之辞无比荒唐。大清帝国的“优秀”皇帝康熙也认为刘备同诸葛亮的托孤谈话纯属疑神疑鬼、阴阳怪气,康熙同时认为三国时候的人,都是刘备这种德性,十分虚伪可鄙。易中天教授也毫不客气的说刘备确实不是一般的虚伪。
刘备托孤言辞,在古今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中都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争议双方的观点尖锐对立,没有丝毫的含糊和可调和,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抽丝剥茧,深挖刘备的内心,看看,在他心目中,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形象?
一、历史蒙太奇回放: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矛盾集中在刘备的这句话中:“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至于“君可自取”这句话怎么翻译,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已经讨论的很详细了,易老师认为是两种:一是诸葛取代刘禅,二是诸葛可以选刘禅的两个弟弟之一取代刘禅。我们不再绕弯了,我们在这就认定为:如果刘禅扶不起来,你诸葛就取代他。诸葛亮当即涕泪横流,立誓忠贞报国。如果我们大家观影看到这一画面,立刻闪现在我们脑海的意识就是:帝王敲打权臣。但是以一个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这样简单的画面闪回就够了吗?我们说,怎么理解刘备的话,是要看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他本人一生的奋斗经历和言语习惯,才能揭开历史的真相。
二、刘备是真的帝王吗?
在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眼中的大一统帝国的参照物只有大秦帝国,东西两汉。中华第一帝国大秦帝国因暴政只经历两代帝王,令人遗憾地消失在历史尘埃中。东西两汉除去短暂的外戚王莽篡政,竟然绵延了长达406年。王莽的新朝时间虽然短暂,但掌控的疆土毕竟是承继西汉的,王莽的心是帝王的心。也就是说有帝王意识的只有秦始皇父子、东西汉诸位皇帝和王莽。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连年征伐,领土大小不定,上面还有一个被架空的周天子,就是枭雄如春秋五霸,其中也没有人敢把自己当做帝王。牛皮哄哄的战神西楚霸王项羽压根就没有帝王的意识。
刘备觉得自己是帝王吗?刘备称帝时承继的是东汉的大统,不幸的是地盘只有区区一个疲敝的益州,远比蜀汉强大的曹魏在北方虎视眈眈,就是在刘备眼中不怎么地的孙权居然都敢白衣渡江偷袭荆州,你说刘备他有帝王的心思吗?已经奠定中华煌煌版图的康熙大帝,其内心已经是强大的帝王了,所以康熙以他真帝王的心态来揣度刘备假帝王的话,当然觉得是匪夷所思,虚伪至极了。所以易中天教授说历史上没有说刘备这种话的托孤法。因为刘备的内心压根就没有把自己当作帝王。
三、刘备是帝王的性格和做派吗?
1、关羽为什么对刘备死心塌地?关羽是一代战神没的说,以关羽那么牛掰的身手,内心狂傲外表波澜不惊的神态,凡是有帝王心思的人哪个不喜欢他?曹操喜欢关羽自不在话下,“曹公壮羽为人,礼之甚厚。”(《关羽传》)。张辽、张颌、高览、庞德、徐晃、文聘等等曹操敌对方的名将为什么要投奔曹操?因为他们都看出来了,曹操是个帝王做派。以关羽的智商难道看不出来,一统天下的将是曹魏方?为什么关羽竟然离开如日中天的曹操,对穷途末路的刘备不离不弃?
[page]2、刘备为什么喜爱粗俗、刚猛的武将?张飞、魏延、刘封,一个比一个粗俗,张飞以鞭打士卒为乐,魏延擅长拔刀恐吓他人,刘封更是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刘备经常劝张飞改掉鞭打士卒的毛病,可从来也不去监督张飞;刘备大力提拔魏延,更是将刘封收为义子,从来也不去想一旦取得江山,这些粗俗刚猛的武将举止失措会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
3、刘备为什么要收刘封为义子?刘备喜爱刘封不假,否则怎么会收其为义子。刘备看到关羽和义子关平其乐融融(本人判断关平必为关羽义子),自己人到中年,膝下无子,到处逃窜无立锥之地,内心凄楚,投奔荆州刘表后,才算安顿下来,有了亲儿子刘禅,收刘封的时间应在投奔刘表之前。所以关羽劝他不要收义子,他也听不进去。刘备心想:我们被曹操打的到处鼠窜,说不定哪天哥就挂了,凭嘛兄弟有个好干儿子,不让哥哥也收个?此时刘备已经四十余岁,他哪里能想到将来还能得到一隅之地,称孤道寡?
4、刘备为什么这么喜欢法正?刘备对待文人是比较随性的,因为他觉得乱世文人没有什么用处,当然能把家底都捐出来赞助刘备起家的人例外,因此刘备对待士族文人的礼节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对他们提出来的建议,无论好坏,基本就没有当回事,这一做法一直贯穿于拿下益州,进位汉中王以后。刘备格外偏爱的文人只有两人,一个是给他勾划宏伟蓝图的诸葛亮,一个是协助他谋取益州,攻略汉中的法正,而法正偏偏是个人品性不良,睚眦必报的武人性格。而对于擅长治理政府的能吏刘巴、蒋琬、马谡等人,刘备却不以为然,都要经过诸葛亮的推荐,刘备才提拔使用,难道刘备不知道攻城略地之后需要文人来治理天下?刘备在思想上做好了一统天下的准备了吗?
四、见到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刘备还能怎么说?
1、刘备临终心路历程。刘备在临终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是极度羞愧,在董卓乱政,天下大乱的时候,刘备凭借战功,得以暂露头角,曹操讨伐徐州的时候,刘备舍身赴死,陶潜三让徐州,刘备终于代理徐州牧得以跻身各路诸侯之列。不幸的是,徐州不但是进身之所,还是把刘备扫地出门之所,从此刘备被打得到处鼠窜,到处依附他人,直到鼠窜到荆州六年以后,他才知道,人生需要高智商的人给他做一个职业规划,诸葛助他得荆州,庞统、法正助他进位汉中王。人临老了,老毛病又犯了,以为文人不过如此,给二弟复仇,东征不需要你们文人,我一样可以打仗。这一仗一败涂地,刘备在白帝城舔着伤口,天天弥漫在羞愧难当的自责中。刘备还在想,匡扶汉室,一统天下吗?
2、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和对关羽的信任一模一样的。刘备了解诸葛亮这样的文人内心的想法。什么叫志虑忠纯?一个极品知识分子的心思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一个千年名相的名声就是很多知识分子一生最大的追求。诸葛亮家庭的情况,诸葛亲戚的现状,诸葛对文官的喜爱,刘备都看在眼里。诸葛推荐的人,为什么刘备一一照准提拔?诸葛建议处死刘封的意见,刘备那么喜欢刘封的人,为什么同意杀了刘封,事后又因刘封拒降曹魏而流泪?如果刘备是一个《另类白帝城》中所描述的人品,关羽怎么可能死心塌地跟着刘草鞋啊?如果刘备是马超一类的人,关羽就是另一个庞德。
五、什么叫信托责任
其实,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这样的做法在一个现代工业社会里,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事情,这个事就叫做信托责任。我们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知道,一个现代的市场经济首先是一个法制经济,其次是一个信托经济,一个没有职业经理人的经济是不能叫做市场经济的。
一个现代社会,基金会、甚至一个富翁把大批资金和自己的遗产委托律师全权处理,是非常常见的。有没有人担心害怕,这个经理会不会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这个经理会不会在基金中报销自己的私人开销?大富翁在处理自己的遗产的时候,为防止子女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经常会在遗嘱中设立如何具体使用金钱的款项,规定一定的时间内才能动用哪些,动用多少款项,他会不会担心律师拿他的钱去炒股啊?国资部门会不会担心职业经理人搞复杂的资本运作,从而竟然把国有企业莫名其妙的私有化呢?
六、诸葛的光辉渐渐暗淡
为什么说诸葛亮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极其非凡的?他带给我们的是现代政府的理念,我们说诸葛的历史贡献在于:1、虚君实相;2、依法治国;3、建立信托责任;4、选拔官员能力与人品并重。
在诸葛的感召下,蜀汉出了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能臣,蒋琬、费祎、董允董和父子,还有最后的中流砥柱姜维。差点被父亲的正妻毒杀在坯胎时期的钟会为什么那么仰慕诸葛亮和姜维?整个蜀汉文武官员中,从不正眼看人的车骑将军邓芝为什么只敬重姜维一个人?在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面前,我们普通人,除了自愧不如的惭愧以外,还会冒出一个想法:我要是有大事托付他人,一定要托付给道德高尚的人。
我们说帝王也不能例外。当时的三国时代,正好就有一个重大的证据证明:刘备托孤无二心。《张昭传引吴历》记载: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说的话,和刘备交代给诸葛的话一模一样,“君可自取”,难道你会以为大杀神孙策担心文人张昭废孙权自立?从而非要说这样的话来敲打张昭?我们知道张昭是一个能力一般,但是道德品质相当高尚的流亡北士。当时的孙策虽然占领了江东,但是杀戮太重,他那个割据势力完全是风雨飘摇,那时的孙策有帝王的心吗?我们完全相信孙策给张昭说的这番话,和刘备对诸葛说的一样,就是信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