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怪探》张鷟:巧用心理战让文字指证罪犯
《长安三怪探》是古装探案剧,说的是晚唐时期三个民间的怪探,在破案过程中怪招迭出、屡建奇功。其实,典籍里记载的唐代官方“怪探”也不少,他们用奇招侦破了许多疑难案件,令人大开眼界。
《折狱龟鉴》是宋代郑克编著的我国古代著名案例汇编,其中记载了不少唐代“怪探”用智慧破案的实例。
让老婆婆帮破案
据《折狱龟鉴》卷一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卫州有一家客店的老板叫张逖。有一天,他妻子回娘家省亲去了,店里来了杨正等3个旅客投宿,他们都是魏州三卫地方的人,因为路途遥远,当夜五更时分就动身走了。
那天晚上,有人偷偷地拿了杨正他们随身携带的佩刀把张逖给杀了,然后又把凶器插回刀鞘内,杨正他们一点也没有发觉。等到天亮了,店里的伙计追了上来,对他们进行一番检查,发现刀上血迹斑斑,就把他们3人抓了送到官府。严刑拷打之下,他们无奈含冤招认杀了人。
后来案子报到了朝廷,唐太宗产生了怀疑,派御史蒋常前去复审。蒋常是有名的“怪探圣手”,经他侦破的案件,无一不办成铁案。看过卷宗的蒋常,一路上早就成竹在胸,他一到案发地,就叫把原来店里15岁以上的人都找来集合在一起。可是很长时间没有来齐,蒋常又叫他们都回去,唯独把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婆婆留下,等到天色很晚了,才让她回家。同时,暗暗派一个办案子、搞侦破有经验的人,偷偷地跟着老婆婆,并告诉他:“如果有人和这老婆婆说话,就立即记下他的姓名。”果然有一个人问这老婆婆:“上面派来的人,究竟问了你一些什么话?”
前后3天,这人都来问这婆婆。老婆婆眼花耳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于是,蒋常就让把这人捉来。经过审讯,他一五一十地供出他和张妻通奸并杀害张逖嫁祸旅客的经过。经过查证落实,杨正等3人才得到免罪释放。
这正是:“婆婆虽老尚有用,御史巧计诱真凶;情场得意敢试法,枉作聪明一场空。”
让文字出来指证
《折狱龟鉴》卷三载:唐朝张鷟在当河阳县尉时,有个叫吕元的人,假造仓库主管官吏冯忱的信,盗卖了官家的粮食。案发后,冯忱不承认这信是他写的,吕元硬说是他写的,双方各执一词,很久不能作出判决。
张鷟认真审阅案卷后,又经过一番细致的思考,有了对策:他把吕元传来,当众让衙役将吕元的状词拿来,折出一行字,把两头盖住,只留中间一个字,接着问吕元:“你看看这个字,如果是你写的就写个‘是’字,不是你写的就写个‘非’字。”也许吕元认为被遮盖的是他伪造的信,他心虚了,写上一个“非”字。张鷟让衙役把遮盖两头的东西拿开给他一看,原来是吕元写的状词,就打了他50大板。又取出吕元造假的那封信,用同样的方法盖住两头,只留中间一个字问吕元,吕元写上了一个“是”字,然后再把两头遮盖的东西拿开,吕元一看这才是他假造冯忱写的那封信!此时,吕元无话可说,只好低头认罪。
张鷟用的是心理战术,在真真假假中,让吕元摸不着头脑,终于露出了马脚,最后只得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接受法律的制裁。
这正是:“为人莫欺事与物,假作真时真亦假;文字无声能说话,弄法终究难逃脱。”
[page]《剧谈录》和《唐阙史》分别是唐代康骈、高彦林编著的传奇小说集,在精彩的小说当中,也记载了一些唐代“怪探”的破案事例。
让土块金块说话
据《剧谈录》载:唐朝李勉镇守凤翔时,所属县内有农民在耕地时挖出了一大瓮马蹄金,他们很自觉,抬着送到县衙。县令很负责,因怕管仓库的官吏不谨慎,出现闪失,自己不好交待,就叫他们把大瓮抬到他自己住的房里去,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管。
谁知,第二天县令把大瓮打开一看,惊呆了,哪里还有什么金块,瓮里全是土块。无奈,只好把情况向上级汇报,府里派遣属吏前来追查,县令怎么也说不清道不明,只得含冤承认是自己用土块换了马蹄金。问他金子哪里去了?县令开始说是把马蹄金埋藏到粪土里,被人偷走了;后来又说丢到了水里,找不到确凿的地方了。难以自圆其说。虽然没有追出最后藏金的地方,可是大家都认为县令用土块把马蹄金换走了,是毫无疑问的。
有一天,府里官吏集体就餐,谈及此事,都唉声叹气,为县令惋惜。后来官至湖南观察使的书法家袁滋,当时正在此幕府,唯独他对这个案子提出质疑。李勉就命令他把案件从县里调到府里来审理,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袁滋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案子,可是不弄清楚,县令就可能终生被冤枉。他先仔细把大瓮查看一番,并把250块土块从里面取出来。又查问了最先挖出这个大瓮的人,那人说是两个人用一个大竹竿抬到县里来的。袁滋听后,若有所思,立即叫人到街上商铺取来一些银子,依照土块形状熔铸成一样大小的银块,然后去称。还只称到一半,就有300斤了。银子尚且如此,金子岂不更重?计算它的总重量,绝不是两个人能够用一根竹竿抬得动的。因此,袁滋断定金块在运送到县里来的路上,就已经被人换成土块了。显然,县令是被冤枉的。袁滋的认真负责和巧妙手段,终使一起冤案得以昭雪。
这正是:“做官当负官位责,不让天下有冤雪;机巧看似平常事,得来还靠费心血。”
让无赖自己入瓮
据《唐阙史》载:唐朝懿宗咸通年间,楚州淮阴县有两个农民,一个住在村东,一个住在村西,他们两家世代交好。村东那位以自己的地契作为抵押,向村西那位借款一千缗,双方约定第二年还本付息,赎回地契。借款到期后,欠钱的因为手头不便,只有八百缗钱,便先拿去交给出借方,并约定第二日付清下欠的二百缗钱及其利息,赎回地契。因为两家是世交,又只隔短短一夜,欠钱的也没有让出借方写收款收据。
哪料,人心难测。第二日,当欠钱的按约定带余款找借出方赎回地契时,他却翻脸不认人,拒不承认昨天收过他的八百缗钱。无奈,欠钱的告到县衙,但因为口说无凭,无据为证,输了官司。他又到州府告状,仍然无果。
欠钱的农民走投无路时,听说天水人赵和在江阴县当县令,善于断案,而且能从只言片语、蛛丝马迹中侦破疑难案件,便跨越长江,到江阴县找赵和告状申冤。赵和因为自己官职卑微,而且该案又不在自己辖区内,颇为难。可是看着这位欠钱者可怜兮兮、要死要活,善良的赵和破例接下此案。
但打官司打的就是证据,怎么办呢?赵和一夜未睡,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第二天,赵和派出手下衙役到淮阴县投递公文,说江阴县捕获江洋大盗,在审理中供出借出方那位无赖是同案犯,请求该县予以逮捕送来。按唐律,持刀在江湖上打劫的强盗,相邻县份不得庇护,这位无赖被押送到了江阴县。
那位无赖一副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架势。赵和说,强盗们打劫的并非农家物品,而是金银财宝,要到那无赖家中清点辨认。为了洗刷冤情,开脱罪责,这无赖绞尽脑汁,将其家中的金银财宝如数写上清单,其中欠钱者还给他的八百缗钱也赫然在列。这无赖一门心思,想着要在江洋大盗案中洗脱干系,万万没有想到欠钱者会越境告状。而这正是赵和最想要的。
赵和将这无赖所写清单拿在手中,笑着对他说:“看来,你的确没有参与江洋大盗打劫,但是你为什么不承认收过欠钱者的八百缗钱呢?”并当即传来欠钱者,让其与那无赖当堂对质。人证俱在,那无赖再也无法抵赖,只得低头认罪,如实供述,承认自己收过欠钱者的八百缗钱。这无赖被押回原籍,不但返还了欠钱者的地契,还受到官府的处罚。
这正是:“赵和谋高称典范,请君入瓮尚不知;无赖自己漏端倪,亏心终有偿还日。”
- 上一篇:彝族婚俗
- 下一篇:揭秘:曹操为什么要养一群有特异功能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