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围棋
藏族地区的弈棋活动历史悠久,种类较多。目前学术界对藏式围棋的起源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起源于内地,后传入西藏;二是西藏围棋起源于本土;三是藏棋与围棋是我国藏汉民族分别创造出的一对“同胞姐妹”。在藏族地区流行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主要是一种叫“密芒”的藏式围棋。
贵族的高尚娱乐
藏文中“密”的意思是“眼睛”,“芒”是众多之意,“密芒”是很多眼睛的意思,但这个眼睛,并不是说围棋的眼,而是指棋盘上的交叉点,故“密芒”也被称为“多眼棋”或“多目之棋”。
密芒在现代社会首次引起世人的注目是在1958年。当时,锡金王子出访日本,用自带的17路棋盘与日本围棋高手下了一盘藏式围棋,引起了日本棋坛的震动。据锡金王子说,他的围棋老师是一个西藏喇嘛。
密芒可2人对下,也可由4人或6人对下,同一方的人可在弈棋过程中讨论,当天赛不完则封盘,次日接着下。密芒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弈的同时,双方可以舌战。藏族有很多谚语、俚语在此时用来刺激对方(但绝不是粗话,要讲得有趣、生动,类似于很多少数民族的对歌),鼓舞自己。所以下密芒时不但棋要好,口才也要好,心理素质更要好。
这种棋类娱乐项目,过去多为西藏上层人士或高僧所为。如果身为贵族,不会下密芒,容易被人轻视,就像古代文人雅士不懂琴棋书画一样。在亲友聚会或者公开的活动中,棋艺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内容,赢棋的人会获得人们的羡慕和赞誉,被认为是有教养、极聪明的人。
文献传说中的藏棋
敦煌文献中记载,朗日松赞(松赞干布之父)的大臣琼布·苏孜色擅长下藏围棋,而且棋艺非常出色,“每与人弈棋,当一局中其对手行将败北时,即帮对手,令其取胜”。这说明远在松赞干布之前藏棋早已广为流传,而且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旧唐书·吐蕃传》中也有记载藏族人弈棋的文字:“围棋陆博,吹蠡鸣鼓为戏”;《新唐书·吐蕃传》也有云:“其戏纂六博”,可见在唐代,吐蕃“弈棋”已经十分流行了。
19世纪中叶,著名的藏族天文历算家、同时也是棋手的丹巴加措,写了一本棋艺专著《密芒吉单居》,翻译成汉语就是《藏棋之理论》。据说书中不仅有藏棋的下法和理沦,还收录了部分前人所下的棋谱。传说该书藏于甘南夏河拉卜楞寺,但多方查找并未找到。
除了文献中的记载,在藏族民间故事中,也有不少关于密芒的故事。传说历代藏王中不但喜欢下棋的人很多,而且下棋态度都十分认真,特别是严禁臣下以棋媚主。因此规定:大臣与藏王下棋,如大臣连败三次,应处死;普通棋手与藏王下棋,输一盘即杀。在这样严酷的规定下,西藏贵族及各级官员中,棋技高强者层出不穷。也许这就是当年密芒水平比较高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出土于墨竹工卡县加玛沟,原强巴米久林王宫遗址的藏棋盘,见证了藏式围棋源远流长的历史,现收藏在拉萨市西藏博物馆。
“密芒”渐行渐灭
一千多年前,由于吐蕃王朝十分强大,官方又大力支持,所以密芒迅速普及到了民间,并培养出了很多高手。后由于种种原因,吐蕃于9世纪末崩溃,西藏开始了长达400多年的动乱。《旧五代史·吐蕃传》写道:“至五代时,吐蕃已微弱”;再往后,《宋史·吐蕃传》则写道:“其国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
在这场历史浩劫中,密芒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并一蹶不振,不仅在棋规和棋艺方面没有任何进步,连下棋的人也只限于少数上层人士了。一直到15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领导格鲁派在西藏确立了稳固的政权后,整个藏族地区才基本安定下来,密芒又开始得到一定的流传,但由于寺庙不准下棋,以及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十分低下,而密芒又需要有一定闲暇以及较好的环境条件,所以难以在民间开展。这就使密芒成为了少数贵族等上层社会的游戏,社会普及率很低。到清朝末年,全国再一次陷入混乱,密芒也再一次近乎灭绝。到现在,即使在西藏,也很少有人会下密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