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柳永-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哪怕倒贴银子!他去世后妓女们集资葬了他!

2022-05-19

柳永,一个不得志的才子。没能早早考到功名,后来勉强中了进士也还是不得志。但这,却成就了他的另一份功业:行吟词人、民间歌手。在官场上没他的位置,在市井中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一、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北宋的前期,人民是较为安居乐业的,北宋的娱乐业也格外发达。看看皇帝,开国的马上皇帝除外,剩下哪个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更有那徽宗的画,仁宗的词,作为专业的画家词人都够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歌舞升平也就不奇怪了。

柳永,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写词的,而且,一写成名,一写而不可收,一写而受到广泛欢迎,本想业余,却成了专业写手。

柳永,作为一个文人,一个读了不少诗书的才子,当然也是想走科考之路做官的。可是,却总也考不到功名,无奈苦闷之下,也就只好到娱乐城(瓦肆勾栏)中去寻求慰藉,寻求精神的解脱。却不想,鱼儿刚好入了大海,他的才学,在这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由于柳永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又由于他处于城中久了,与歌妓玩出了感情,也是真心的喜爱同情理解这些歌妓,所以歌词既美,又能符合歌者之心,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在弟兄中排行老七,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也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也就有这样的歌谣在歌妓中广为传唱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两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甚至在柳永死时,没钱下葬,还是妓女们集资安葬了他。此后,每逢清明时节,都有歌妓舞妓自带美酒佳肴来到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慢慢的就成了一种风气,叫“吊柳会”,也叫“上风流冢"。如果到城外踏青,必须先“上风流冢”,否则,就是不懂规矩会被人看不起。直到北宋灭亡,高宗南渡,这种风俗才中断。

所谓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有志,各展其才,不管才大才小,只要才能得用,就不枉活一生。只要专心、尽心,能对人有益,也就不算虚度生命了。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但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正史中没有记载。他的生平事迹,散见于野史笔记,大约在公元1017年,开始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考了两次都没有考中。在这期间,他四处游山玩水,闲逛之余,就是写词。其中有一首是《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哲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御相。烟花巷隋,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总偎红翠,风流事,平生杨。青春都一怕。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传递的意思就是:虽然没有考上功名,但只要有才,就是一个没有官服的卿相。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既表现了一种蔑视王侯、轻视浮名的气度,也是对科举不中的一点牢骚。却不想,为这词,却又把功名耽误。

柳永做词,已是名头很响了。不仅市井中传唱,皇宫之中,有时也免不了要唱唱曲的。这首发牢骚的闲词,竟然传到了宫里,仁宗皇帝看了之后,自然是不高兴的:这是什么腔调,考不取功名就发牢骚,好像我大宋朝不能识才。虽然这时还没有文字狱,不会治他的不敬之罪,但好印象肯定是没留下。所以,当柳永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三次考试,需要皇帝圈点放榜时,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不由就想到了那个牢骚,“浅斟低唱即好,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吧。”又把他给勾掉了。到这种程度,柳永也就只能是认了,干脆做了一个如算命先生般随手而拿的幌子,上书:“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的词,不仅传到官中,皇帝都能看到,还传到了千里之外的金国,为金人的南侵起了助推作用。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西湖的美景,钱江潮的壮观,杭州的繁华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铺陈于笔下,描绘了一幅优美壮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竞牵奢。重湖叠i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咯嘻钓史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据后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记载:这首词传播开来后,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听到了,觉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实在是太美了,一定要打过去看看,遂起了南侵之意。完颜亮的南侵,已是一百年之后的1162年了,可见柳词影响的广泛和经久不衰。

也正是如此,所以时人才有“凡有并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民谣。

可以说,正是柳永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博学多识、妙解音律的才能,才使他成为致力于词作的专业同人。在柳永之前,间是被当做“诗余”,不登大雅之堂的,是文人们在茶余酒后没事时做着玩的。而由于柳永的大力开拓,由于他对市民生活的熟悉,对都市的繁华、妓女的悲欢、市井的恋情以及山水草木、离情别绪的深切感受,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大的创新,才带动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重大发展和变化。不仅他本人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其他许多文人也纷纷致力于词的创作,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柳永的贡献,柳永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清朝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柳永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在四十七岁时中了进士,据统计,这四次考试共取进士九百一十六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做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只有柳永,声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