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二月二:春天的节日

2022-05-19

二月二,又叫“龙抬头”“青龙节”“雨节”等,虽不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地位显赫,却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二月二成为节日大约始于唐代,元明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节俗活动多样、内涵丰富的春天的节日,其文化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对农业丰收的企盼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二月二时处仲春,是春耕生产即将全面开始的季节,其许多节俗活动便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展开。

填仓是二月二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仓囤是储存粮食的地方,二月初二一大早,人们会用灰画成大大小小的仓囤,有的囤外再画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打灰囤时往往要念些口诀,如“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等。填仓活动中往往还有占岁的做法,人们会在画好的仓囤中挖一小坑,将谷子、豆子、玉米等各种粮食放置其中,埋好,几天后看哪种先发芽,以此判断各种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其中包含的仍然是对丰收的关心和热望。

风调雨顺是农业丰收的前提和保障。在民众心目中,龙是司雨的神,秋冬之间往往潜入水中蜇伏不出,到春天才会醒来。要想让龙行云布雨,首先就得将它从睡梦中唤醒。所以一些地方的人们在二月二一大早就用棍棒击梁头,以敲醒他们担心还在沉睡的龙。为了让龙顺利抬头,愉快升空,人们还千方百计地讨好龙,把水饺叫龙耳,把春饼叫龙鳞饼,把面条叫龙须面等,并举行一些祭祀活动。

另外,人们还往往在二月二试犁、种菜、饭牛,从而使其成为农事生产开始的标志性时间。这些节俗活动虽然形式有别,但无不包含着人们对于农业丰收的强烈企盼。

“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对人身康宁的热望

俗话说:“立春三日草芽青,惊蜇一过虫子生。”那些出动的虫子(有时也包括野兽)不仅会危害庄稼,也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侵扰。由此,在虫子初生的季节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以消灭它们,就成了二月二节俗里十分重要的内容。

明清以后,二月二撒灰除虫已相当普遍。人们把灰撒到墙边、门槛、香台等处,边撒边唱一些歌谣,如“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等,这些歌谣明确表达了撒灰的动机所在。除了撒灰外,驱除毒虫还有多种方式。其一便是把二月二的各种饮食活动都冠以驱虫的名目,比如河南一带把摊煎饼叫“熏虫”,陕西米脂一带把吃黄米馒头叫“咬蝇子”,山西芮城一带吃油条叫“咬蝎尾”,山东一带把炒豆子叫“炒蝎子爪”。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一些行为方式还在一些地方被解释为驱邪避瘟、不得疾病的手段,比如山西永和撒灰时会撒成弓箭的模样,意在驱除邪气。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二月二要吃“撑腰糕”,俗信吃了可以强筋壮骨,不腰痛。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沙河沟村,人们还用高粱秆串成“龙尾”缝在孩子的后衣襟上,令其连续佩带三五日,以辟邪驱凶,令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

“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对生活富裕的追求

人生在世,无不希望丰衣足食,生活富裕。“迎富”作为二月二的节俗活动在唐朝已经出现,近代仍有流传。比如不少地方,尤其是山西一带往往把二月二的引龙叫做“引钱龙”,举行仪式时一定要用钱。又如山东定陶一带,二月初一晚上,人们会在屋里挖一小坑,将几枚钱埋进去,若不挖坑就用瓦片盖上,到第二天早上,由小孩子扒出来。俗信这样做可以引来钱财。

“二月二,接宝贝儿”:社会关系的协调

在许多地方,二月二还是社会交往的特定时间,其中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相当普遍的做法。吴索园曾撰写一首《扬州竹枝词》:“二月初头祀典重,土地祠壁彩泥封。女儿尽作归宁计,响屣香车处处逢。”可见扬州二月二接女回家习俗在清朝时已十分盛行,而这并非特例。在封建社会里,回娘家是对女子与娘家人因异处生活而积聚的思念进行疏通的渠道,是出嫁女儿对原有生活空间和原有社会网络的回归,也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同时,它还是外甥与舅家确认和强化关系的方式,是具有姻亲关系的两家人互相交往、密切关系的途径。一句话,出嫁女子回娘家,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维护、强化和更新,二月二回娘家也不例外。

当然,二月二协调的社会关系并不止于基于血缘和姻缘形成的,还有基于地缘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在许多地方,虽然家家都会摊煎饼,或者炸糖糕,但还是要把自家的送给别人家,从而形成一个社区内居民互相馈赠的现象。这种互助互惠的友好关系和礼尚往来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享受休闲生活

二月二也是民众休闲的时间。许多地方的二月二都有禁忌,如不能动针线,不能用刀剪,不能用磨,所有这些都让二月二成为一个合法的非劳动非工作时间,对于整日与针线刀剪打交道的女性而言,更是如此。这一天,她们携子将雏,有的可以回娘家,有的可以到郊外踏青。

许多地方在二月二开展有组织的活动,也为民众提供了宽广的休闲空间,其中庙会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二月二都有庙会,像甘肃岷县秦许乡过会必唱三天四夜大戏,庙会上有套圈、青蛙游戏等各种好玩的游戏。广西贺州黄田祀神庙会上有舞龙、舞狮、唱戏、抢炮等活动。人在庙会中,目之所睹,耳之所闻,身之所触,甚至鼻之所嗅,舌之所尝,无不异于常日,而所有这些,也都为身处其中的民众带来了身心愉悦的感受。

“落了天灯好上工”:年节终了的标志性时间

年节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其序幕自腊月初八拉开,到二月二才最终落下。可以说,二月二是年节系列中的最后一个节日,是年节终了、常业开始的标志性时间,从此人们要停止以娱乐消遣、社会交往、祈祷神灵为中心内容的生活,步入日常生活、生产的常态。各地流传的一些习俗活动也表明了这一点。比如在江苏盐城,人们要在二月二晚上落下高悬了整个正月的红灯,叫做“落天灯”。

中华民族是十分讲究时间伦理的民族,对标志起始的时间格外重视,也赋予更高的价值。所以在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许多地方,在这一天孩子要去上学,开笔取兆;农民要起农作,择田试犁;扛活的长工也开始上工,主家则会备好酒宴,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能够和睦相处,互助互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