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鸿门宴历史真相大揭秘

2022-05-19

鸿门宴上非常充分地展示了项羽的流氓无赖,聪明无比的厚黑手段;以及项羽集团的精明团结……而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其实只能说是被逼无奈,左支右绌,狼狈不堪而已;都说刘邦以流氓混混手段出名,但其实鸿门宴中的项羽比刘邦要流氓一百倍……所以现在再反观教科书上的结论,觉得真是肤浅可笑到极点,误人子弟而已……本文作一下鸿门宴历史真相大揭秘。

而该网友质疑鸿门宴:《史记》描写的“鸿门宴”中各人物的行为表现特别地不合情理,特别地不符合正常逻辑,所以,该网友大骂司马迁逻辑混乱,前后矛盾,漏洞百出。而这些不合情理处,待后文详述。

俺想先说结论:其实司马迁有极其精妙的文笔,严密的逻辑和高超的智慧……所有的不合情理处正是司马迁给后人留下的,让人深入思考,探明真相的线索……

而探明《史记》“鸿门宴”真相内幕的起点,得从那个---从茫茫史海的几亿人中脱颖而出,被史家的一代宗师司马迁反复提及的叛徒曹无伤开始。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好玩的现象:从《项羽本纪》中截出的这段“鸿门宴”记叙,竟然是以一个千古叛徒曹无伤告密开始,而后又以曹无伤被诛杀结尾,且文中还从项羽口中又重点提到这个反骨仔曹无伤。一个千古叛徒竟然在惜墨如金竹简不够用的记叙了几千年历史的书中,在短短的几百字中,在一大段文章最重要的位置,被三次显眼重点的大书特书,且还作为文章的开头、转折和结尾的标志。想那刻意整蛊作怪的芙蓉姐姐和凤姐能不能在史书留下那么一笔都还难说,而天不怕地不怕的文天祥命都不要也不过就只为求个“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曹无伤何德何能,能得如此厚待?

所以,如果第一次或者只粗略地看“鸿门宴”,一定会被司马迁的精妙史笔瞒过,以为“鸿门宴”的领衔主演第一主角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而整个“鸿门宴”故事就是讲述叛徒曹无伤的挑拨离间,无事生非,差点破坏了历史进程的好事的传奇潜伏剧本……

[page]

但历史有这么简单吗?司马迁有这么弱智吗?

所以,其实司马迁《史记》的笔法也没有这么简单,而这种笔法流传千古,后世的写书大师比如大旨谈情的《红楼梦》等的写法莫不如此,即:初看是一个意思,再想是另一个意思,再深入探查原来是那个意思,最后联系前因后果各处关节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意思。

所以,当俺们再看《史记》,发现原来曹无伤无关紧要之后,再想想时,就可以得到这段历史记叙的另一个意思。

而这另一个意思,就是俺们中学教科书上的意思,详细可百度百科查之。

俺在这里简要概述一下:威武雄壮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高富帅项羽却有"妇人之仁"的性格弱点,而卑鄙狡诈且又极其机变的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这优柔寡断的弱点,不仅在宴会前骗取了项羽叔叔项伯的信任(且在宴会中,当“项庄舞剑志在沛公时”,项伯亲自拔剑保护刘邦),还在宴会上用谦卑虚假的语言,厚重的礼物骗取了项羽的谅解,从而使得粗豪自持,浅听轻信的霸王项羽,不听忠心耿耿的老臣谋士范增各种诛杀刘邦的建议和行动,轻易地放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敌人未来克星刘邦,从而为后来自己最终被刘邦所灭埋下了不可挽回的祸根。

所以,俺们终于明白,鸿门宴的领衔主演其实是项羽和刘邦。但一不小心的千古读者们,象上一次被司马迁明白重点突出的曹无伤一样,又一次被司马迁所重点突出营造的情感氛围给悄悄瞒过了。

所以按这另一个意思:“司马迁在描绘项羽和刘邦的人物性格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赞颂;对刘邦主要的是鄙夷和贬斥。这就深刻地影响着千百年后读者群众情感的向背。

什么叫“根据结论去套原因”,什么叫“成王败寇”,什么叫书呆子,什么叫头脑教条僵化,什么叫不认真读书而胡说八道,以上教科书版的分析和结论给出了最好的示范。

但其实事实的真相都藏在司马迁细腻的笔触中,稍微动下脑子就能发现其中端倪:鸿门宴这段多情的文字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不合情理,漏洞百出的地方呢?

所以现在让俺们再来仔细看看原文,看看主要有哪些不合情理和逻辑的地方,从而让俺们根据司马迁的暗示能够得出事实真相:

[page]

质疑1、项羽率领着40万大军,准备第二天就要吃掉刘邦率领的10万小军。而在攻击前的头一天晚上,项羽的血亲至亲兼重臣项伯却突然亲自跑到刘邦的大营中找刘的谋士张良,叫张赶紧快跑逃命,理由是:明天项羽大军铁定生吞了刘邦,而张良以前对项伯有救命之恩,所以项伯亲自前来告密报信报恩。

这个理由太不合情理了。就同在这短短的几百字中,俺们看看另一个告密者是咋做的?《史记》原文:“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看见没有,千古叛徒曹无伤是派自己的亲信去告密的,完全没必要亲自上门,因为一来没必要,二来这官大目标大太显眼,三来如果被抓住连个背黑锅的都没有……

而项伯如果真想叫张良跑路,又不是什么几句话说不清楚的事,有必要冒那么大危险亲自跑敌军大营去吗?况且,项伯明知第二天大战项羽必赢,项伯难道就不怕出卖重大军事情报的重大罪名,且随时可能被抓住的巨大风险吗?再有就是,项伯是项羽至亲血亲又是重臣,且自家的阵营第二天必赢,项伯有必要舍弃自己眼看就要到手的巨大利益不要,主动上门去给第二天就死翘翘的弱敌泄密结亲,且就只为报恩一个可简单派人报信的老友吗?

更可笑的是,这么机密的泄密事件项伯还生怕动静弄得不够大,项伯竟然还答应张良的要求,亲自去见第二天就要掉脑袋的敌军首领刘邦,并还跟刘结成儿女亲家……这这项伯的头脑是不是出问题了,怎么连亲疏远近,轻重缓急,利害得失都分不清楚了呢?

项伯再tmd的讲义气也不该是这么讲的吧,如果你真头脑简单地按司马迁书面故意营造的氛围想,项伯这不是个绝世大sb吗?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项家军重臣就这样的货色?

另几个疑点俺们后面再专门分析,而仅从上面项伯的这个疑点分析,俺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项伯要么是跟自己的侄儿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非得坏自家好事不可;要么是在项羽知情的情况下,主动地在大战之前,找刘邦谈判的项羽私人代表,本意就是要在当晚当面见到刘邦谈判。俺以为是后者。待看完俺后面的分析,您就会知道,其实项伯一点也不sb,厉害着呢。

所以,俺们就可以知道项羽摆出第二天就揍刘邦的样子就真只是摆个样子,其实内骨子里根本就不想打,所以才派了身边最心腹和最有份量的重臣亲自上门去谈判,如果谈判就能达到目地,还打个鸟啊。这是香港任何一个黑社会的老大都知道的道理:打架前先找个茶楼坐下来讲数,讲不通才开打的嘛……

所以,项伯讲义气亲自上门通知张良逃命就只是个借口,真实的目的就是请张良引见刘邦并从中间调解。另还请注意,原文中还有专门点明的暗示: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意思是说张良的身份很特殊,此时还并不是刘邦的人,而是韩王暂时借给刘邦的人,也就是说,张良是个第三方人士,是最好的中间调解人士,所以,俺们甚至都可以怀疑:张良跟项伯的生死之交都很可能是张良随口胡编的,目的只是为了打消刘邦对张良立场的怀疑,因为张良这个第三方人士的特殊身份太tm重要了。

而这就是俺们前面说的:再深入探查,发现原来司马迁说的是那个意思……

[page]

俺在给前述某网友的回帖时,对鸿门宴的事实真相提出过一种可能,但俺再细细考查后,发现那种可能还很不全面,还是受了司马迁表面文笔的迷惑,离真正的真相还差得很远,所以待俺再一步一步细细地给您分析。

但在继续深入分析前,俺们不得不先再描述一下鸿门宴的背景故事:(因为细节太多,下面只能简单地描述下主线)。

抗秦联军名义上都是团结在楚怀王的旗帜下的(当然还有其他五国后裔的王,但实力都不太强)。项羽的的爵位是楚国的鲁公,职位是上将军;刘邦的爵位是楚国的沛公。而当时队伍在出发抗秦前,分了几路进攻,其中实力最强的主要是项羽和刘邦两路,这两路的进军方向是:项羽往北打,刘邦往南打(原文:刘邦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且出发前,楚怀王跟各路大军的首领约定:“谁先攻下秦国的首都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古代爵位制度:王、公、侯、伯、子、男。出发前,项羽和刘邦都还只是公爵(鲁公和沛公),要想求得进步就是得封王,何况是原秦国首都所在地,最富庶险要的关中王。

没想到很快项羽就在东面把秦国的主力全部吸引过去并就地全歼之,实力大增。而在西面的秦国首都咸阳也因此而空虚,让西进的刘邦捡了个大便宜,轻松占领了秦国首都。

刘邦以为,按照出发前在怀王面前“先入咸阳为王”的约定,他这个关中王做定了,所以派兵守住关中的各个关口,自以为不让人家进来就铁定是自己的地盘了。

但实力大增的项羽可不愿意,苦力都是俺老项家的队伍干的,果实却让你刘邦给轻松摘了。所以,项羽火急火燎地往咸阳赶路,想凭借实力来抢着做这个关中王。

于是就来到了“鸿门宴”开场时的场景:项羽直接率40万大军兵临刘邦10万小军相隔不过40里的地面。项羽那意思很明白:“老刘你要敢擅自称王的话,俺就打得你渣都不剩。”

而按《史记》的字面意思,这个时候,先是曹无伤告密刘邦妄想称王,后是范增夜望星空看出刘邦想称王的天象,以及看出贪财好色的刘邦突然为称王而禁欲的志向,惹得血气方刚的项羽当即就冲动地作出大军埋锅造饭,第二天就灭了刘邦的命令。

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项羽真的是一个很容易被挑逗,做事情很冲动,仅凭血气之勇就能包打天下的无知武夫吗???

[page]

项羽当然不是个没头脑的一介武夫,更不是人云亦云的一介腐儒,否则项羽能成功地一次又一次地做出突破常规地果断决绝地杀上司宋义夺兵权,然后破釜沉舟,以及以几万人击破并招降章酣几十万秦军主力,令天下所有英雄胆寒等等一连串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大事吗?

所以,俺下面想先还原一个有部分真相的“鸿门宴内幕”的版本,因为还有几个疑点没分析,但需要在这个不完美的版本基础之上改进:

咸阳城外戏西40万项家军的中军营帐,项羽、亚父(二爸)范增和季父(三爸)项伯正在密谋军机大事。

羽:mngbz的刘三,竟敢在函谷关拦老子路,竟敢捡了便宜就想称王,看老子明天不灭了他。二爸三爸,来来来,你们看,俺们明天就这么打那个王八羔子养的……

等等,这是贵族将军项羽吗?非也,这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街头小混混。

一种可能的会议记录应该是这样的(非最终真实版):

羽:二爸三爸,我们现已到咸阳城外,据探子回报,离刘邦的中军大营就40里地,您们看,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增:哈哈哈,羽儿,没想到啊,我们这么快就灭了秦,这么快就从东打到西。你马上就要做天下共主了,天下马上就会是我们的了。还有什么说的,既然有曹无伤做内应,而刘帮那小子竟敢挡我们路,还特不老实地想称王。俺们今天就好好地休整一下,明天一鼓作气地把他灭了吧。

伯: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

增:有啥问题吗?项伯老弟。

[page]

伯:刘邦那小子确实不知好歹,是该教训教训,可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教训他的借口啊。毕竟我们名义上还都是一家人,都是反秦的义帝楚军啊。

增:那又怎样?凭俺们羽儿这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本事,想灭谁就灭谁,还需要费劲八事地找理由吗?

伯:我的意思是,义帝楚怀王那儿怎么说?毕竟刘邦灭秦有大功,没有灭他的理由啊。而且之前我们还跟天下的英雄们有个“谁先占领咸阳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啊,毕竟刘邦事实上是先入咸阳,如不守约,到时在天下英雄们的面前,我们又该怎么解释?

增:解释那么多干嘛,谁不服就灭谁!

伯:要是其他各路大军的将军们都去帮忙刘邦,咱们灭得过来吗?

增:这不可能!首先,刘邦妄想称王,这已经是犯了众怒,谁都不服,谁都想干掉他取而代之。而俺们的羽儿击破并招降秦军主将章酣后,天下震动,豪杰们望风而倒,纷纷都来投奔巴结,声威正是最旺的时候,人心可持,此时不用,更待何时?何那况刘邦小子,老奸巨猾,是咱们羽儿最难对付的对手,现在天赐良机,更该趁此机会一举歼灭之,否则将来后患无穷。

羽:嗯,二爸说得有道理。

增:项伯老弟你想想:才没多少天前,俺们只有几万人时,跟章酣率领的几十万秦军精锐对阵,最后怎么样,还不是被俺们英勇无敌的羽儿灭了。现在俺们有40万人,刘邦只有10万人,灭刘三那小子还不是小菜一碟。

伯: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是我们能找到不打仗的方法,就能使得刘邦降服,那不是更划得来吗?毕竟秦国章酣大军最后也是靠招降搞定的。还有,如果其他各路豪杰,等着我们和刘邦火拼两败俱伤后,再渔翁得利,那我们不就得不偿失了吗?

[page]

增:刘邦那小子,是不会真心降服的。俺昨晚仰望星空发现他那冒天子之气,况且又听说贪财好色的他这次竟然在斋戒禁欲,可见他志向不小。我们好不容易得此良机,气可鼓不可泄,所以赶快灭了他!

伯:天下战事日久,人心已经厌战,要是我们这次能跟刘邦和平谈判,让他臣服我们,交出咸阳城,这样就能在不再费力费钱和死人的情况下,用最快的方式让羽儿即刻做上天下共主,就能马上分封天下,实现复兴楚国理想,光宗耀祖了呢。

增:羽儿,不能这样啊!刘邦是不会真心投降的,如果放过这次杀刘邦的机会,将来我们都会做刘邦的俘虏。

羽:嗯,二爸三爸,会就先开到这儿吧,让我再想想……三爸请您留一下。

范增出门后,项羽私问项伯:“三爸,您有多少把握?”

伯:“十成中有八成吧,我想今晚亲自到刘邦的大营一趟,跟刘邦当面谈谈,探探他的口风,看看他的态度如何?”

羽:“那太危险了,我不想三爸冒这么大的险。要是刘邦不相信您,把您扣为人质怎么办?我还是派其他人去吧”。

伯:“我不亲自去就体现不出和谈的诚意。您放心,羽儿,现在刘邦营中的张良跟我有生死之交,况且,他现在的身份还是韩王的部下,只是暂时在刘邦帐下帮忙。他这个第三方的身份正好是绝佳的中间人,正适合调解。不然,如果现在我直接去找刘邦的部下,恐怕没人敢不避嫌地见我。”

羽:“既然如此,那三爸小心行事,自从项梁叔叔中箭去世后,您就是我最亲的长辈亲人和重臣了。”

伯:“嗯,项王请放心。那我去了。您二爸那儿您还得再好好劝劝”。

假设一下:鸿门宴刘邦被项羽干掉了。。。

我们的民族就不叫汉族,文字不是汉字,没有汉唐的风流,没有汉赋汉服的词组

[page]

那会叫什么呢?

咸阳城外霸上刘家军驻地,张良端坐帐中,夜读《太公兵法》,一汉军士兵入帐报告:“帐外故人专程相探救命恩人”,张良命入帐相见。

良:“天啊,你好大胆,你们来得好快。”

伯:“呵呵哈哈,先生救命之恩,项伯永不敢忘,时时思念报答,今项伯专程亲来报恩。”

良:“区区小事,何足挂齿。项家军击破招降秦军主力,实力大增,天下震动,所过之处,无不望风归附,今伯兄亲来,恐怕不是仅仅救在下区区一人的性命的吧。”

伯:“哈哈哈哈,良兄就是聪明,啥事都瞒不过你,啥事都不用多费口舌,呵呵,可否引见沛公刘邦?”

然后在张良的引见下,项伯和刘邦见了面,刘邦大展迷人的社交手腕,没几分钟就跟项伯搞成了亲家翁,而这样也正中项伯的下怀:没想刘邦这么快就答应臣服了;天下马上就要重归太平,项羽马上就要做皇帝了,项家江山永传万年,俺项伯马上就要被封亲王……而这让千秋万代都要仰视传诵的千古功业,正在俺项伯的亲手操盘中逐渐变成现实……

唉,唯一的麻烦,就是范增那个身份高地位高年龄高又固执得不得了的老头子还没想通,要是他偏不同意俺的谈判成果怎么办?……不行,这事儿还得跟刘亲家说说,让他明天亲自来项家军的营中去对羽儿表示臣服……呵呵哈哈,俺又为项家立了一大功了。

于是,酒饱饭足后微醺的项伯,带着酒意对刘邦说:“明天你可要早点到鸿门的宴会上给俺家项王当面致谢哦”。

当晚项伯就赶回到自家营帐,马上向项羽汇报了此行成果,大获成功,刘邦明天会亲自前来项羽面前谢罪臣服。俺项伯凭三寸不烂之舌平了一场刀兵,收复了一个强敌,奠定了项氏皇族的万世基业……

项羽大喜:“太好了!三爸辛苦了,立了大功。就是二爸我还没说服他。不过,明天我们就来个生米煮成熟饭,明天在鸿门的宴会后,我跟刘邦确认好最后的议和条件,二爸他就是不同意也得同意了。”

当然,在第二天宴会上,范增并不甘心,暗中使招“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大怒,眼看他亲自冒着生命危险谈来的谈判成果将被范增和项庄破坏,于是拔剑跳起来亲自保护沛公……

[page]

所以,这个不完全版本的真相谜底是:鸿门宴只不过是项羽、项伯和刘邦联手一起演的一场表演给范增看的戏,目的就是要说服范增答应他们议和,然后项羽好尽快一统天下,坐上皇位,分封土地,光宗耀祖……

纵观鸿门宴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其他的情理逻辑漏洞,可发现很多关键的问题都集中在范增在鸿门宴上的反常表现,以及行为表现的前后不一致中,而这正是推翻以上逻辑推测,重新发现事实真相的起点。

下面俺们就再详细地写写另外几个疑点,把真正的完全的事实真相一一地分析道来:

质疑2:鸿门宴会一见面,刘邦开口就拍马屁,把自己想擅自称王的罪责推给一个子虚乌有的小人。而英明神武的项羽竟然一开口就把自己留在刘邦军中的卧底曹无伤给出卖了。从古至今,您见过这样没有一点基本常识,连常人的智慧都没有的人,还能当领袖的吗?况且是已经亲自领导军队消灭招降秦军主力,横扫大半个中国,绝没有老糊涂而是正当年的青年领袖。当然,教科书上的解释是:项羽这人耳根子浅,一被吹捧就得意忘形,傻乎乎地就把自己的间谍给随便出卖了。但俺们知道,《项羽本纪》开篇就说项羽年少时就要求要学“万人敌”,而所谓“万人敌”的意思就是兵法,而俺们知道《孙子兵法》的最后一篇就是“用间”,作为一个世代名将家族受教育受熏陶长大,且屡经战争实践,且百战百胜,且还刚刚击破并招降了几十万秦军的青年贵族将军,难道连保护和使用自己间谍的基本军事常识都没有,以及基本情商都没有的吗?

所以项羽绝不会这么弱智(或者说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弱智其实往往正是高智商之处。《三十六计》:“常见则不疑”),因为俺认为这当面出卖曹无伤是项羽有意为之。项羽一点都不傻,而是聪明得有些过头了。为啥这样说?待后文分析之。

质疑3:宴会上项羽寡言少语,好像一直是心不在焉,任由范增、项庄和项伯几个人剑拔弩张,任意胡来,却不摆出王者身份进行控制。这是因为项羽优柔寡断,心里踌躇,无力控制局面的外在表现呢?还是项羽有意为之呢?

质疑4:樊哙带着兵器私闯宴会酒席,多好的违规犯禁借口啊,但范增却没借机发难,此其一;项羽警觉按剑发问,原来是刘邦司机,于是不怒反喜,大肆安抚樊哙,又请喝酒,又请吃肉,而且还耐心地听樊哙骂自己,一句话没有,一点也没生气,反而敬称樊哙“壮士”,此其二……这是体现项羽胸怀宽广呢,还是体现项羽胸有成竹而无所谓呢,还是体现项羽被樊哙的凶猛气势吓得不敢责罚他呢?

[page]

质疑5:鸿门宴上,称呼混乱。一会是刘邦称呼项羽“将军”;一会儿是项庄称呼项羽为“君王”,一会儿是张良称呼刘邦为“大王”;要知道,此时此地,项羽和刘邦都还只是公爵,而这鸿门宴正是因为要解决到底是“称王”还是“称公”而引起的,所以绝对不会随便乱称呼为“王”的。可文中称呼咋会这么乱呢?

如果明白了谜底真相,俺们就会明白,一点都不乱,这都是项羽刘邦等人有意为之的。待后文分析之。

质疑6:宴会上刘邦中途推酒上厕所,而且是三个客人一起去上厕所,即:刘邦、张良和樊哙,这样的表现再傻的人也知道他们干嘛去了。而三人在厕所里自由地商量了半天,项羽和范增竟然没有派人在旁边监视偷听,反而是项羽等烦了,让陈平去厕所召唤刘邦(这“召”字真是可笑,一般是上级对下属专用的词汇,但同时也反映出项羽竟然一点都没准备过监察刘邦的行踪)。

质疑7:厕所会议后的刘邦不辞而别,带着自己的四名贴身护卫,还偷了一匹马。这项羽的军营治军也太马虎了吧,宴会的管理水平也太随便了吧。不仅没安排人专门盯着最主要的客人,而且也没安排人盯着刘邦带来的最贴身护卫。而且项羽军营也好似客栈,不仅可以随便偷马,还可以随便进出。这是那个世代名将家庭出身和教育,一再击破秦军主力,横扫半个中国,治军极其严谨的项家军吗?

所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项羽根本没把刘邦当回事,要么就是项羽有意放刘邦出逃……而宴会上,项羽连对刘邦的司机樊哙的态度都是赞赏有加,可见没把刘邦放眼里的逻辑不成立。

况且,即使项羽没把刘邦放眼里,那么范增呢?咋也丝毫不作安排,难道只会在宴会上咋呼?难道也眼睁睁地任由刘邦逃跑了呢?

质疑8:刘邦逃跑后,张良回帐中送礼。项羽不仅对刘邦不辞而别的无礼表现默然无语,反而欣然接受礼物。而七十多岁的老谋士范增却当着敌方客人张良的面,象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当面斥责项羽“你小子不足与谋”,不仅如此还当张良面说了句大逆不道的预言:“将来我们都会被刘邦所俘虏”。一个饱经世事的老人,一个优秀的职业谋士,一个臣子怎会如此放肆地表现得如此嚣张,而且不避外人在场。

所以,只能有一个解释才合理,这是范增项羽等有意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