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 1500余年的民俗活化石
人们系上了祈福的红布条
万人空巷“走太平”
全椒每年正月十六都举行“走太平”活动
按我国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后,也就意味着春节真正过完了。但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全椒,却有一个在正月十六才举行的大型民俗活动——“正月十六走太平”,而且自东汉开始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其影响远播海内外,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周边十几个市县区,甚至海外人士数万人纷纷赶来,摩肩接踵,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从当地的太平桥上走过。人们放烟花、燃爆竹、点香烛,以此祈祷一年中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为什么这个民俗活动要在正月十六举行呢?又如何能历承1500余年而不衰呢?
为什么是正月十六“走太平”?
“其实,‘正月十六走太平’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许多县乡镇共有的一项以祈福为主的大型民俗活动,起源年各不同,意义基本一致:祈祷平安!”我们首先采访了全椒民俗专家,全椒县旅游局(体育局)局长田胜林,“但全椒的走太平为什么选定在正月十六这天呢?而且为什么会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这里面可是有着不少故事。”
据田胜林局长介绍,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民俗活动由来已久,相传东汉初年,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刘平出任全椒长。其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深受百姓拥戴。其执政期间,施政宽仁淳厚、简政轻松,狱无系囚,境泰民安、丰稔大有。刘平也深受朝廷赏识,为奖其功,朝廷特拨巨资要将全椒城扩建为三十里大城池。天有不测风云,当年天灾不断,先旱后涝又蝗灾,农田无收,饥寒交加,民不聊生。刘平果断决定,救民于水火之中,将朝廷拨给建城的粮款用于救济灾民。
这时,有部下提醒说:将建城粮款挪作他用会被杀头的。刘平感慨地说:城是为人而建,若饿死满城百姓,岂不为空城?若能拯救百姓于水火,杀我一人何惜!部下又提醒说:是不是先禀报皇上,待获批后再放粮?刘平果断地说:京城遥远,快马往返尚需十几日,那时岂不太晚?在刘平的坚持下,当天就开仓放粮。于是,将原规划建三十里的大城池缩小为仅三里的小城池,使宏大的“城包街”城建变成了“街包城”这一古代城建奇怪现象。
这一来让一些反对刘平的贪官们抓住了话柄,小人们大做文章,告到朝廷。于是,刘平被罢官,并要立即押解京城砍头。押解官不敢怠慢,正月十四到了全椒就将刘平上锁带铐,即刻就要启程。百姓知情后,纷纷前往衙门跪求押解官宽限一天,要刘平在全椒过个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称之为“小年)”再走。押解官见衙门跪着数千百姓,且越来越多。心想:凡受百姓拥戴的官都是好官,就依了百姓,正月十六清早启程吧。
正月十六大清早,全椒百姓感念清官刘平恩德,倾城相送,沿途跪拜,直到城东小桥。临别时,上万百姓烧香跪拜,挥泪为其祈祷,求上帝保佑刘平逢凶化吉,平平安安!刘平押到京城后,得到大臣钟离意的帮助,不仅免于砍头,还被推荐给皇帝,荣任宗正一职。
后来百姓得知刘平平平安安十分高兴,也许是因为全椒百姓的真情祈福感动了上帝,他们的清官才得以逢凶化吉。为感谢上帝保佑,同时也为记念好官刘平,全椒百姓每逢此日,必到此桥上跪拜祈祷。此桥也被改为“太平桥”。日久,渐渐衍化为一大民俗——“走太平”。到了清代全椒百姓把刘平作为“太平神”礼敬。
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斗转星移,春来秋往。这项民俗活动在各地陆续消亡,为什么唯有全椒县这一民俗活动被一代代传承至今,并不断升华?现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民俗专家们称为中华古老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这个问题滁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俞凤斌为我们做了很好解惑。
俞凤斌自幼在全椒长大,对全椒民俗了如指掌。他对我们说:《汉书》载有“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和“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肇始。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对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楚俗以正月十六日为太平日,是日出行,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民国九年《全椒县志·风土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查“走太平”习俗,南京民国时期,还有余响。后因种种原因,许多地方废止了这一活动。淮河以南地区,唯有全椒人将这一悠久的,与民风相融的民俗传承了下来,并不断升华。
俞凤斌主席略思索了一会又说: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升华必须要提到两个历史人物。一是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二是明永乐都御史陈瑛。大将军贺若弼亲率大军伐陈时,驻扎全椒。贺将军见全椒民风纯朴,遂派人帮助训练民团,以提高护国安邦的能力。贺将军见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富于民,又亲自安排在小桥边建筑一座大桥。全椒百姓为其取名“贺橹桥”。那以后人们在追忆清官时,又增加了护国安邦、造富于民的成分。“走太平”发展到明永乐年,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分。明永乐初年,一术士看了全椒风水后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椒人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在笔峰山培土加极。一日,一总旗官路过此处,与劳作的秀才们因语音方言的误会发生口角。此人到南京诬告椒人“培土出主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十分生气,立即调兵遣将,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稟道:椒人淳良,绝不可能谋反,“培土出主子”可能是“培土出举子”,因总旗官为湖南人,“主与举”读音难分。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永乐帝派人明察,果与陈瑛所言一致。于是收回皇命并嘉奖了吴颖。陈瑛死后,椒人为感恩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垅上,每年祭礼。
至此,全椒走太平完成了民俗的升华。人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财源茂盛、福佑乡亲、国泰民安。即使是在“文革”那样特殊的年代,许多人或是凌晨,或是午夜,哪怕不燃爆竹,也要走过太平桥。因而得以流传不衰,一千五百余年从未间断,使得全椒“走太平”成为楚地走太平民俗的“活化石”,也成为中华民族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观而声名海内外。
“走”出了一条被历史定格的“太平线路”
近年来,全椒走太平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众在全国首屈一指。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2009年、2010年走太平的人均在35万人次,2011年达到了45万人次,今年突破50万人次。历史至今,那座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位置的“太平桥”一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吧?这么多人在同一天“走太平”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据全椒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颖介绍,太平桥位于县城东侧襄河之上,相传最早是一座小木桥,夏秋季如遇洪水或将小木桥冲垮,或将小木桥没入水中,隋朝大将军贺若弼为造福于民,亲自率人在原桥处建造一座较大的新桥。老百姓为纪念这位恩人将新桥名为“贺橹桥”。此桥为古代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椒人每年正月十六扶老携幼“走太平”,于是清康熙年间将“贺橹桥”改名为“太平桥”。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修整过。1992年全椒县政府重建太平桥。重建后的太平桥为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悬挂着题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匾额。桥势若长虹卧波,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
随着近年来“走太平”人数猛增,三米多宽的钢索斜拉人行桥也明显承载不了几十万人的“太平”祈福。2010年,全椒县委、县政府在原址重建新太平桥。新桥采用美观坚固实用的三跨连续梁廊桥方案,桥梁跨径为101米,桥面宽16米。其中,中间桥面为8.8米,两侧廊道各3.6米,桥面是花岗岩石板,桥墩用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主墩位置的横梁和桥面各加宽2米,形成观景平台,中跨桥面两侧是古色古香的连廊,与桥两头的四座四角重檐亭相连。新桥与两端的襄河观带浑然一体,为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
全椒县文广新局局长黄宗枝告诉我们,全椒走太平已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以前,都是民间自发的一种民俗活动,其行为也逐渐由单一的行动发展成为民俗约成的一种群体活动。行走路线和时间也逐渐趋于合理化。正月十六那天,乡镇远道的基本是清晨(或更早些)出门,走到城里或上午,或中午,或下午,走过太平桥,以完成心愿,而城里的大部分选择在晚上“走太平”。这样一来人员和时间上形成了相对分流。因而,“全椒走太平”从凌晨到午夜人流不断。
一千五百多年来,“走太平”的线路也逐渐被民俗约成,形成一个基本定格。当初为了纪念好官刘平的恩德,人们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从城里到桥头,然后鸣炮烧香跪拜祈祷,由南向北走过太平桥。这基本是刘平被押解出城的线路。后随着乡村人员的参与,人数逐渐増加,行走线路也不像当初那么单一,尤其是“走太平”內容的充实,范围的扩大,行走线路也逐渐的合理化了。到了后期行走线路基本定格为“三桥两街”。即:汉代建的积玉桥——袁家湾老街——宋代建的红栏桥——太平大街——太平桥。民间取这条线路其意义深刻。从地形上看,积玉桥、红栏桥、太平桥逐渐升高,含有步步高的美好意愿。从距离上看,三桥两街之间路程相差不大,走完全程5里多路。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人们每天都是酒肉侍腹,十几日后出来走走,走完全程却也浑身发热,额头生汗,有健身袪病之效。这与《荊楚岁时记》中描述走太平,谓之“走百病”相吻合。从谐音上看,人们取积玉桥的“玉”字,其与“遇”谐音,取红栏桥的“栏”字,栏与“难”谐音,取太平桥的“平”字,三字连读为“遇难平”,意为:一年中所遇任何难事都能平安过关。取袁家湾老街一个“袁”字,袁与“圆”谐音,取太平大街一个“平”字,意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善良虔诚的全椒人就是怀揣一颗赤诚的心盼望在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万事顺顺当当。
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怀念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纪念一个造富于民的将军,感恩一仗义执言救了满城百姓的恩人,执着的全椒人代代相传,一千五百多年不间断,形成了全椒县独特的民俗活动,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近几年来,全椒“正月十五走太平”一年比一年红火,2012年“走太平”更是盛况空前。全椒县春节文体活动组委会组织了由省、市、县相关领导及县直机关各代表队、群众代表队近千人参加的十里健身走运动,全椒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县摄影大赛,县文广新局组织的大型焰火晚会,各乡镇组织的十七花灯踩街表演等。刚刚进入正月十六凌晨零点,爆竹声就不绝于耳。天一亮更是人山人海。在人群中一位来自肥东县梁园镇的刘老汉告诉我们,他今年68岁了,从2007年前开始,他每年正月十六都带全家到全椒“走太平”,图吉利,求平安。今年全家老少三代十口包一辆商务车来的。
据了解,参与“走太平”的人除本县人以外最多是来自滁州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及南京市等周边区县居民。还有在华的法国、澳大利亚、美国、巴林等国及专程从国外组团赶来的外国民俗文化专家和爱好者。2011年印度尼西亚的两位将军和留学生观光团跨南海至全椒“走太平”。今年他们又有多人结伴来到全椒县。他们对全椒的走太平民俗怀着浓厚的兴趣,纷纷赶到太平桥上走一走,体验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品赏全椒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全民参与的民俗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