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春节习俗:挨门逐户“秧歌拜年”
噼里啪啦……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迎来了2012年的农历新年,今年很幸运,我可以回到久别的家乡---延安,和爸妈一起过年。
好久没有回家乡过年了,现在我就来给大家说说我们延安的一些“年味”吧!
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有自己不同的传统习俗,我的家乡---延安也一样!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
听家乡的老人家说,在延安还有一种习俗,就是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这所谓的“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除此之外,我们家乡还有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挂红灯,净院落。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接下来就是大家围坐在饭桌前开始包饺子。一家人围在桌前,嘴上有说有笑,手底下也不闲着,不一会儿就把饺子包好了。在我们这里,大人在初一早上包饺子时,小孩子都会在一旁目不转睛的盯着饺子,也许你们很好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饺子中藏着一个小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我就来为大家揭晓谜底吧!因为大人在包饺子时,会将象征着“福气”的铜钱包进饺子里,谁如果吃到包着钱的饺子,在这一年里“好运”和“福气”都会伴随着他!
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就是走亲串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大家都会带上礼物和最美好的祝福,到亲朋好友家串门子,相互拜年。每到一家,主家就会准备很丰盛的佳肴招待客人,大家举杯畅饮,送上自己的祝福。这时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不但可以收到很多的祝福,还可以收到大大的红包。
说到拜年,除走亲戚外,在延安还有个特殊的拜年方式,那就是“秧歌拜年”。“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