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乐都民间寿庆素描

2022-05-19

乐都人做儿孙的非常注重对长辈的寿庆活动,俗称“过寿”、“接寿幛”,这可能是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切身体会到了父母拉扯儿女的艰辛,感知到父母的恩德而为。寿庆的内容是请客、寿宴、拜寿、夸寿、点灯等。

乐都人做儿孙的非常注重对长辈的寿庆活动,俗称“过寿”、“接寿幛”,这可能是他们自己做了父母之后,切身体会到了父母拉扯儿女的艰辛,感知到父母的恩德而为。在旧社会,这是富贵人家的专项,老百姓是有那个心意却没那个力量的。寿庆一般都定在本(命)年的61、73、85三个年龄段,也有说“过了八十天天寿”,无论那一天都行,而且被视为高于婚嫁丧葬的庆事。更值得注意的是,队(村)上任何一家人的庆事,就是全队(村)人的庆事,全队(村)的人都参加。寿庆活动的时间不只局限于生日那一天,大都选在新正大月,家全人全,取个吉利,寓意尊崇。加之这时人闲人多,村里也有多种传统的文化活动,如此举行庆事也就更加热闹。如果村上同时有几家寿庆重叠,人们就会主动协商,并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时间,确定先后的次序,逐个进行。其中涉及司管主持、厨师下手、瓢盆碗盏、桌张板凳等,使得人力、精力、物力更集中,更方便。

寿庆的内容是请客、寿宴、拜寿、夸寿、点灯等。

请客:传统的老观念是,“父在子无寿”,意思是家有老父在,儿子是不过寿的,也是“父母在不言老”的具体表现。假如今天父母要过寿,老小两辈的姑娘女婿、外家必须要请,至交好友自然少不了。这“请客”,实际是预约,乐都人叫“留客”,通知人家哪天是“正日子”,好叫人家心中有数,提前准备。一般的亲戚,做个揖,打个电话,也就行了。重要的亲戚,还得备礼上门相请。以表示认真和尊敬。这里有个讲究,“请客不留客是叫客”,这“叫”和“请”在人们看来,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礼数层次和感情境界,所以非常讲究“留客”。

寿宴:寿宴完全摆脱喜婚丧葬宴的拘束,酒是最好的酒,烟是最好的烟,菜是最好的菜,“八盘”自是素常,“十大碗”也不在话下,晚辈绝对要尽其全力。在他们看来,这是感恩宴,也是孝顺宴,更是体面宴。只要父母高兴,“龙眼凤髓供应到”,“兔儿角杈也要走遍天下找三年”,也一定要让父母开心体面,让亲戚庄邻吃得满意舒坦,让自己扪心无愧。

拜寿:拜寿是寿庆的主要环节。厅堂里香蜡明烛,烟雾缭绕,供桌上寿桃累累,香气四溢,仿佛是把神灵先祖都请来了,与凡人儿孙同庆同乐。此时院子里早已摆上了太师椅、皮沙发、茶几、礼品案,先是寿星爷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恭恭敬敬,三拜九叩,敬神拜祖。然后,大家将寿星爷簇拥着坐上寿星席,两旁作陪的是夫(妻)、兄(弟)或上姑舅等。“走出天下,庄邻为大”,这时,满院子都是齐刷刷的庄邻。庄邻们选出代表,先给寿星爷敬酒,齐诵“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然后和庄邻一起磕头作揖拜寿。接下来是兄弟、儿子、孙子、姑娘女婿,逐辈依次轮流敬酒、搭红、叩头。随着晚辈逐个地庆贺,寿星爷身上是红一层又一层,礼品案上的礼品也是一摞又一摞,寿酒、寿桃、寿衣、寿鞋,应有尽有。院子里四面都挂上了姑娘女婿等亲戚送来的寿幛,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把个院子装扮得就像神话世界,亦像个书法展览。因为,乐都人送寿幛,绝不是买几尺布交给礼官登记上簿就算完事,一定要在寿幛上写上或长或短、或多或少的赞誉词句,短的是一个“寿”字,长的是几十、几百个字,而且这一天一定要悬挂起来。由于写这些字的都是当地四乡八里的书家写手,其中既有王张颜柳的沿革,也有自成一体的原创,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交相辉映,吸引着人们逐一去观赏、比较和评论。笔者在《高庙村志》上看到,民国七年当地庄邻送给农民吴子衡74岁大寿的寿幛,除了215人的姓名之外,正文就600多字,这样的寿幛没有十天八天,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因为它不是写在纸上,也不是今天的横写。由此看来,近百年来,乐都人就有送寿幛的习俗,寿幛非常注重写。此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跑圈”的人要格外注意外家送来的寿幛,因为这是一定要悬挂在正屋的“上外头”的,否则就失了大礼,丢了大人。弄不好外家要找你的麻烦,让你下不了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寿庆活动也融入了不少现代元素,如,戴寿冠、吃蛋糕、抹蛋糕、唱寿歌、许寿愿等。作为寿星爷,这时也应当有所表现,就是将提前准备好的糖果钱币撒给庄邻和晚辈,以表示感谢、祝福和期望。这时主持人就会吟诵“不撒金,不撒银,撒个儿女都成人;不撒金,不撒银,撒个文官武将满门清……”随着吟诵声,跌落的糖果,飘飞的钱币,让院子里的人一阵哄动,人们争着、抢着、说着、笑着、趴着、跳着,各具形态,把个寿庆一下子推向了喜乐的高潮。这说明寿庆活动让人们得到的不只是钱物,而是一份吉利!

夸寿:寿庆的又一活动是夸寿,这大概是由古时的“夸官”演变而来。人们做了官,官衣官帽,前呼后拥,进庙宇,拜祖祠,过街走巷,充分得以炫耀。如今的夸寿就是在大沙发上扎两个抬杠,做成“轿子”,然后把身着寿衣,披红搭绿的寿星请坐上去,由儿孙或庄邻抬着,走街过巷。前面的人吹着、拉着,后面的人唱着、扭着,一路鞭炮鸣响,惹得看热闹的小孩追着、撵着。此时端糖果盘的,提酒壶的,则见人就拱手问好、撒糖、递烟、伸酒,人们则纷纷向寿星爷作揖、祝福、道喜……

点寿灯:是寿庆的最后一项程序,此时已是灯火阑珊,女人们开始登场。“三才者,天地人”。传统的观念是,人分三界,人在中间通两界,升上去是神,降下来是鬼。看来这点灯的要义就是按“天地人”的三层意义排的。在一张方桌上摆立灯:36个立灯摆一个大圆圈,在最外层,寓意是天圆,36天罡;72个立灯摆个正方形,在第二层,寓意是地方,72地煞;一个特大的立灯,摆在最中心,寓意是人,是寿星,而且由寿星亲自点燃。就这样一桌灯,可摆三、五、七桌,甚至更多,这要根据院落地势的大小、房廊屋舍的格局、物力、财力的强弱酌情而定。灯亮起时,电灯寿灯交相辉映,把个农家院落照得亮如白昼。女人们开始拜寿灯,念“孝经”,祝福寿星爷,也祈祷自己。之后开始扭秧歌,跳舞蹈,唱寿歌……让这传统的寿庆活动有了一个完满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