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年关临近——有趣的腊月年俗

2022-05-19

进入腊月,年味越来越浓了。民谣《腊月歌》这样唱道:腊月里来庆新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就让我们随着这歌谣一步步迈向春节吧!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民谣曰:“张王李赵,二十三祭灶。”吃了祭灶的糖瓜,拜了灶老爷,就要热火朝天地投入迎新年的忙碌中了。祭灶礼仪庄严肃穆且繁杂,我这里就不赘述了。单说在这庄严肃穆的仪式背后,人们似乎总是想“糊弄”一下灶神老爷——宋代祭灶时用酒糟涂抹灶门,企图把他老人家灌醉。后来人们觉得糖更有效,“吃人家的嘴短”,何况吃的是又甜又黏的糖,灶神见玉帝时,嘴巴被黏住,说不出坏话,要说,也是甜甜蜜蜜的好话啦。而祭灶的糖瓜最后当然是由家里的小孩子享用了。

腊月二十四——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在过去,豆腐是过年时的必备食品。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豆腐做成后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因为豆腐的腐和富谐音,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有关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清代百姓对奸臣和珅十分痛恨,对其腐败更是深恶痛绝,怎么办?抗争!于是就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做豆腐、春节吃豆腐,因为豆腐与斗腐谐音。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是说在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艰苦,往往在年节时才能吃到肉,故称为“年肉”。

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炖锅肉吃”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不过,过年的时候,这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昔日,每逢炖大肉时,香飘一条胡同、一座甚至几座院子。闻着诱人的香味,缺油水的人们忍不住地流口水,渴望挑块瘦的就酒,拣块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年谣称:“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这天除了要宰杀家禽,还要上街赶集,集中采购年节需要的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普通面不宜久存,而发面不容易坏。二十八这天发面,用以准备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

民间讲究,从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炒菜,因为其谐音听起来像争争吵吵。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人们就在年前把年后吃的食物提前准备好,到时只要馏馏就可以了。如今,外面卖的馒头花样繁多且价格不贵,所以平日自己发面蒸馍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每到年关,很多人还是会按照老辈传下来的习惯,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第二天蒸馒头。另外,腊月二十八这天,有地方讲究“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红纸逐渐代替了桃木。至今人们沿袭用红纸书写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比着做面食。因为邻里乡亲之间,还有互相交换的习惯,于是这外观、口味自然就有不少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