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唐朝的宦官专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如此之猖狂?
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着宦官专政的忧患,今天就由小编来细数唐朝的宦官专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如此之猖狂?
唐朝从太宗“玄武门之变”开始,到武则天朝,以及玄宗时期,宫廷斗争异常激烈,皇帝们害怕自己的大位被夺,或者大权旁落,对于周围的大臣,时时刻刻都在警惕。君主们检视周围发现唯一能够信任的便是与皇帝日夜相处,寸步不离的宦官。于是宦官的权力开始在皇帝们的支持下,愈来愈大。宦官们也假君主的“声名”,皆皇帝的“威权”,以为爪牙,开始谋自己的势力,以至于成为朝廷中极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唐朝初年,政权刚建立伊始,皇帝们基于前朝的教训,对于内侍规范还是较为严格的。
唐太宗李世民制定内侍省不设置三品官,内侍头目,官阶都不超过从四品以上。当时的宦官只是“守门传命而已”,到高宗李治的永淳年间,七十来年,宦官的权力并未多少扩张。但是到唐玄宗李隆基统治的时期,朝廷的宦官人数增加到三千人左右,除了三品将军日益增多,着绯、紫夫者大千余人,宦官的势力大增。
以宦官高力士为例,他虽然未掌握军权,但是已经任命为大将军,并且取得了封国公的高位,其势力完全可以左右朝政,进退朝臣。此后大宦官也多被封国公,赐给食邑,声势日显。
“安史之乱”之时,宦官李辅国被朝廷任命为行军司马,行军司马官位颇大,是重要的藩镇节度使极为重要的属官,同时也是朝廷安插在军事将领身边的重要监军。当时的李辅国开始直接参与军事,说明,唐朝政府中央与地方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同时也预示着官宦的权力从以前带有奖赏性质的职务,彻底转变为真正握有实权的重臣。既然李辅国开辟了宦官掌管军事的先例,接着程元振、鱼朝恩等几为大宦官开始内部掌握禁军,对外监视节度使,正式成为军队里重要的操控实权者。
大历五年,唐代宗李豫斩杀了鱼朝恩,宦官开始不再被允许掌控军队。十五年后,“泾原兵变”发生。唐德宗李适征泾原兵解救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围攻的襄城,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带领五千士兵冒着风雨来到京师长安,兵士们因为得不到朝廷的赏赐,因而哗变,占据了京师。
唐德宗只好在宦官的帮助下逃出京师,跑到了奉天,即今天的陕西乾县,在“泾原之变”中,找不到禁军来守卫而吓破了胆的唐德宗,发现在关键时刻,只有宦官才忠心耿耿的陪着自己,便开始委家奴典兵。下诏窦文场与霍仙鸣分管军事,随即废掉天威军入左右神策,一并交给宦官管理,接着设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管禁军,禁军一下发展到了十五万人。为了监督各藩镇的军权,开始大规模的派遣监军,宦官集团的势力开始越发膨胀。刑赏大柄皆假人,唐德宗看似制约了藩镇,其实给社稷埋了一颗自杀的地雷。
宦官们一旦操纵了军事大权,则必然会与皇帝争权。
代宗之所以杀鱼朝恩收回禁军的管理权,而唐德宗则从奉天逃亡归来,又将禁军大权交给了宦官。
到了唐宪宗李纯时期,比德宗朝更加放纵宦官,他不仅加强宦官在个各镇的监军权力,甚至直接任命无统兵作战才能的大宦官吐突承璀为统率,统兵征讨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的儿子王承宗。出兵时,任命内侍伯宋惟澄、曹进玉为馆驿使,河南、陕、河阳由宋惟澄负责。京、华、河中至太原由曹进玉负责。又下诏内长侍刘国珍、马江朝分别担任易、定、幽、沦等州的粮料使,还设置左右军十二卫,观军容、处置、枢密、宣徽四院使,等于四相。十六宫使也由宦官担任,分卿寺之职。
清朝著名历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禁军与枢密之职,二者皆极要重之地。有一已足揽权树威,挟制中外,况二者尽为其所操乎。其始犹假宠窃灵,挟主势以制下,其后积重难返,居肘腋之地,为腹心之患,即人主废置亦在掌握中。”
宦官的操控实权超过了君主,君主被侮辱,被囚禁甚至杀戮,以及废立如同儿戏。以至于“玄宗以迁崩,宪以忧愤,至昭而天下亡矣。”
本来宦官无法插手朝廷的内部政治事物的,但是,皇帝为了打击藩镇、制约朝臣,“请鬼开药方”,把这一股势力引进来以后,无力压制,宦官一跃成为主宰君主命运的支配者,接着朝臣被杀、屠家灭族事件屡屡出现,也就不新鲜了。
有些皇帝感觉到了宦官的威胁,觉得大权旁落,自身安全出现危险,准备开始收回失去的权力,巩固地位,这必然引发君主与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唐肃宗时李亨已经看出问题严重,准备诛杀李辅国,但是惧怕他的军权,竟然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动手,直到唐代宗上台才铲除了李辅国,但是危害早已铸成。李豫处理李辅国算比较幸运的,很多君主根本没有能力处置大权在握的宦官。
唐顺宗想用王叔文来收回宦官的权力;唐文宗用宋申锡、李训等人想诛灭宦官,结果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宦官利用手中的兵权,勾结藩镇势力挟制君主,主导朝廷政治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同时严厉的镇压反对自己的势力。
宦官俱文珍拒绝交出兵权,与藩镇韦皋、裴均、严绶相互呼应搞了宫廷政变,强迫唐顺宗禅位,出现了“二王八司马”事件。“二王”即是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八人。这些人都是强烈反对宦官专权的革新派人士,但是他们的政治理想没等试验,便统统被宦官给终结了。
其后宦官仇士良操纵左右神策军以及凤翔监军张伸清谋杀郑注等,又屠杀朝臣,捣毁南衙,酿出“甘露事件“,让唐文宗彻底变成汉献帝的角色。唐武宗时,李德裕想夺宦官的权力,结果李德裕被贬斥。
大中八年,令狐绹给唐宣宗出主意,既然朝廷硬的无法对抗宦官,不如用软的来,宦官如果有罪,也不开除;出现缺漏,也不要补充,那么过几十年,他们的势力必然“自然渐耗”,最后“至于尽矣”。没想到这段话被宦官偷听了去,宦官与朝臣的关系更加恶劣,更趋紧张。
唐朝君主利用宦官对抗藩镇,结果没想到宦官势力崛起后,藩镇不仅没有消灭,反倒更加坐大,而且,两股势力不时合流,彼此勾结支持,当两股势力开始互斗时,君主就变成了他们一枚极为好用的棋子。宦官利用皇权压制藩镇,同时又利用藩镇挟制君主,其势力从唐朝中后期,成为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之一。
直到唐朝末年,朱全忠与朝臣合谋诛杀宦官时,唐朝宦官专权才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那么唐朝的宦官权力为何这么大呢?
皇帝昏庸,分权给太监,太监治国,太监得小势,经大臣阿谀奉承后,野心膨胀,专断独权,得大势。
第一宦官得势有他的只身优势,宦官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皇帝一年和宦官在一起的时间要多过皇帝和他老婆们在一起的时间.用句话说:别管干的怎么样,先和皇帝混个脸熟.所以,你是皇帝的话,你是信任天天和你在一起的人,还是信任你一年都见不了几回的人呢?
第二.唐代宦官得势有他的历史原因.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大家都知道吧,那是唐代宦官的杰出人物,自打他开始,宦官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很有地位.
第三.文人集团的自身的弊端.中国读书人走上仕途,那都是分帮分派的.谁是谁的人,那都是很清楚的,得罪了皇帝死不了,要是得罪了自己帮派的人那可是要命的啊.这就是唐代的朋党之争.可是皇帝就是老哥一个啊.他是和别人解不了帮派,充其量是用一个压一个,可是一派独大又要威胁皇权,所以就要平衡各个派系.在皇帝眼里文官集团太可怕,还离不了.怎么办?只有信任身边的宦官吧.
第四.外戚的压力.自有汉以来,外戚的压力对皇帝都是很大的.汉朝的吕后,窦皇后,王皇后,还有亡了西汉的王莽一家都是外戚.武则天代唐的事实还在眼前.可是在抵抗外戚威胁皇权的斗争中,文人集团是墙头草,没有卖命的支持皇帝,所以唐的皇帝吸取了教训,不信任文官.可在皇帝和外戚争夺权利的时候,宦官却是坚定的站在了皇帝的一边!东汉的十常侍帮助皇帝夺回皇权.
第五.文官集团的软弱性和分散性也是助长了唐宦官的嚣张气焰.
可以说,宦官掌权在我国有几个厉害的朝代是汉,唐和明.可是最厉害就是唐朝.皇帝的废立都是宦官说的算.明代最厉害的就是魏忠贤了,可是皇帝的一个圣旨就要了他的命。
反观清朝在宦官专政这方面的预防,可以说是做的最好的,即使是明朝也是比之大大不如。
明太祖朱元璋在即位后就下了一道诏,命令宦官只能是不识字的白纸,不能读书不能执手朝政。朱元璋此举就是因为有元朝宦官乱政他才有机会建立明朝,朱元璋深知太监通文知政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为了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朱元璋立马下了此令,并且有违此令者斩首示众。
在孙子朱允炆接受帝位后,受祖父影响,也没有重用宦官,但是后来燕王朱棣造反,却借了宦官不少力,于是继位后他必须对宦官们有所表示。朱棣视官宦为亲信,著名的东厂就是在朱棣手中出来的。东厂的领头人就太监,渐渐东厂势大,开始接手朝政,替皇帝出使、专征,后来宦官就不满足于皇帝手下。
也就是东厂设立之后,为官宦提供了一条接近权力的路,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宦官弄权。于是自此,官宦势力开始抬头,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玄宗朱瞻基时,出现了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后来更是涌现了一批更为厉害的宦官,诸如汪直、刘瑾、魏忠贤。
但是清朝呢太监是最被瞧不起的一个行业,康熙帝曾评价说太监如蝼蚁,最为下贱。可见,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太监有心思去做什么,因为在环境影响中太监都会十分自卑。到了雍正时,管理也更严格。只有慈禧太后时,安德海立了大功,才被慈禧宽然对待,成为了清朝宦官排行榜老大。不过没多久,就被皇亲联手弄下台了。再后来的李莲英就胆小了,只是弄弄钱发点财罢了,对于朝政是丁点儿也不敢碰的。
而且清朝的管理机制是内务府,不同于明朝的东厂都是太监,内务府都是满清八旗的贵胄。这些八旗贵族本身就处于权力中,自然是不屑于勾结太监的。
介于种种原因,顺治康熙雍正时,宫中所有的太监加起来才千人左右,后来到清灭亡也只是保持在3000左右。这很大程度保证了清朝宦官干政的几率。而明显的对比,就是因为太监在两朝的地位不同,导致明朝居然有3至8万人,这已经相当于一支军队了,明朝会有官宦之乱是必然的了。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待呢?
- 上一篇:古人逛青楼,并非完全贪恋男女那点事儿
- 下一篇:隋朝重臣杨素击突厥之战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