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侗族酒礼酒规

2022-05-19

夜筵团圆酒。吴国雄摄

长桌酒宴。杨代富摄

酒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并且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特色的制酒、饮酒、酒俗、酒歌、酒礼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多彩的酒文化。而侗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成员,其酿酒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其社会活动当中,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酒文化。

在侗乡,接人待客,非酒莫属,“无酒不成礼义”“无酒不成席”,这是天经地义的老古礼。侗家不仅爱酒过人,而且酒规酒礼繁多。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饭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叶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听,宴席上最欢腾。可见,酒丰富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侗族同胞喜欢喝酒,劳作之后,日常生活中都要喝上几杯,以达到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的目的。来人来客和节日喜庆更是离不开酒,常常通过畅饮高歌来表达深厚情谊,所谓“无酒不成礼仪”。侗家人饮酒时非常讲究酒礼酒规,酒礼渗透到宗教祭典、人生礼仪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侗族酒文化。

从一个人懂不懂酒规便可看出他懂不懂得酒礼。侗族对酒礼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诸如酒席座次、斟酒人选、酒令、起歌和猜拳的吉利词的确定等等都有各种各样的规矩和礼俗。必须按照客人的身份、年龄的老少、辈分的高低来决定座次,在堂屋喝“正席酒”时,长辈和尊贵的客人坐靠近神龛的“上席位”,主人和晚辈坐“下席”及两厢,并且必须主动双手提着“酒海”(一种土烧的陶瓷酒壶)给客人酌酒,以示礼貌。在火铺上吃饭,老人和长辈坐里边背靠板壁面朝火塘的位置。

在侗乡有贵宾来家,主人要备拦路酒、进门酒、宴会酒、敬客酒、对歌酒、猜拳酒、送客酒和出门酒。侗族酒俗,若按照人生礼仪事项,可分为“问话酒”“过礼酒”“讨八字酒”“卡舅公酒”“谢媒酒”“三朝酒”“满月酒”、“周岁酒”“祝寿酒”和“葬礼酒”等;按照生产生活划分,则有“合拢酒”“拦路酒”“转转酒”“老庚酒”“立新屋酒”“上梁酒”“进新屋酒”“迁居酒”“开大门酒”“过房(分崽)酒”“挂青(扫墓)酒”“安碑酒”“晒普酒”等。若以民族节日分,则有“春节”“社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侗年”“吃新节”“斗牛节”“歌会节”“鼓藏节”等

侗家在酒宴场合非常讲礼貌,开始举杯要互相邀请,主人无论酒菜好歹,哪怕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往往得谦恭敬地客人说“对不起,太简慢了。”客人则以“你家爱好”“主东仁义”之语赞赏主人。饮酒之前,要倒少许酒祭天地,表示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和地脉龙神,然后右手沾抹前额,调适血脉体温以免喝醉,保持头脑清醒。

各地有各地的饮酒风俗,例如北侗大部分地区的酒席上的礼仪是这样的。

祝酒——这是酒席上的第一个礼仪。不管是逢年过节、男婚女嫁、生儿育女、生日寿辰、起房造屋、开工竣礼、亲朋欢聚等等什么样的酒席,都要进行这“第一项节目”。敬酒——这是酒席上的第二个礼仪。它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席中的后辈向长辈敬酒;二是席旁的后生、媳妇、小孩向席中的长辈敬酒。但不管是那种形式,只要席中有舅父,晚辈都先向舅父敬酒,再向其他长辈敬酒,最后再向父母敬酒。这酒礼的意义表示“舅大娘亲”,尊敬老人和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敬酒时,晚辈要双手举酒碗送到长辈面前,说些请他指教和对自己的差错不要记挂心中,最后祝他德高寿长之类的话。长辈也以礼相待,说一些勉励嘉奖、希望耐烦父母老人勤俭持家教养后代的金玉良言。还有的地方有帮敬酒的习惯,叫撑杯酒。是侗家宴席上较热闹动人的场面。它体现了主客之间主帮主,客帮客,客帮主,互相帮助的精神。在敬酒中,无论是主人向任何一位客人敬酒,还是客人向主方的任何一位亲戚敬酒,主客双方少则一人、二人,多则十人、八人,都要来帮助自己一方向对方敬酒,帮敬的人叫帮撑,又叫撑酒。如果形成撑酒的局面,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先不能喝对方的敬酒,而要先喝对方的撑酒,撑酒喝完,再喝敬酒。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对撑酒不能拒绝,拒绝就是对撑酒者的不尊。对于不胜酒力者,如果有十人、八人过来撑酒,哪怕是对撑酒每杯舔一点点,也是表示对撑酒者的敬意,否则就会被灌得酩酊大醉。换酒——这是酒席上的第三个礼仪。如果说以上的两个节目都是酒席上的严格礼规,则这一节目却是自由活动了。划拳——这是酒席上的第四个礼仪。侗族人喜好划拳,以助酒兴。唱酒歌——这是酒席上的第五个礼仪。当然这样的顺序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有时是先唱歌后划拳,或边歌边拳,边拳边唱。侗乡是“诗的海洋,歌的故乡”。这表现在酒席上的歌可谓应有尽有,随兴成歌。和上面喝酒主引宾随相反,酒席上唱歌一般是宾为主先,以表示宾客对主人宴席的盛赞、富贵的恭贺、情意的感激等。接着是主人答歌,以示简慢客人、感谢光临,务请多喝几杯多坐几时等等。酒席上的歌是因时因地因事而异,难求下篇一律。可以是赞席歌、邀客歌、简慢歌、贺老人歌、贺晚辈歌、谢帮忙歌、婚嫁歌、祝寿歌、建房歌、新居歌、三朝歌、周岁歌、留客歌、送客歌等等。唱歌时,一般是一人带头(往往是歌师)、众人和歌,汇集成真正名符其实的歌的海洋。团圆酒——这是酒席上的最后一个礼仪。通过上面的酒仪程序,主宾众人都已尽兴得乐,酒足意畅,眼看就要散席了。为了加强联系、增进团结和善始善终。这时候,主人往往要站起来,手举酒碗、激情慷慨,提议全席共饮团圆酒。众人无不响应举起酒碗,纷纷站起,大家按“左团圆”的顺序递碗接碗,环成圆形,然后一饮而尽;接着又按“右团圆”的顺序,环成圆形递碗接碗,一饮而尽。这表示大家以后亲密无间,融成一体,团结协作,去迎接人生旅途的新生活。

在侗乡一些地方有“酒四”的酒俗,这是侗家待客的常规酒。常规酒是客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推迟和躲避的。有道是:“一杯一定高兴,二杯双脚进门,三杯通大道,四杯见光明。”这四杯酒,哪一杯不喝都不行,哪一盅不饮都不行。

侗家人喜欢喝酒,以喝酒豪爽海量最受佩服。之所以以酒待客,是因为侗家人认为“无酒不成礼仪”,有酒才足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其实是“有酒有话,无酒打呵(à)诧”,“羊子是狗撵出来的,话是酒撵出来的。”侗家人平时厚道少话,一旦喝了酒,话匣子也就打开了,各种各样的礼仪规矩就来了。比如,客人不胜酒力,不想喝酒了,主人就又说又唱,用各种礼仪规矩来框你;客人一般不好违背主人的规矩,最后还得硬着头皮将酒喝下去。比如,主人劝客人再喝酒,客人只能说:“我已经喝高了,不能再喝了。”若客人说“不要了”,主人必会认为是看不起他。客人要承认自己话说错了的话,主人就罚酒三杯,这是规矩。这时客人也只好豁出去,喝了酒才算得到主人的原谅。又比如,客人不想喝酒,自己装饭来吃。主人必说“见饭三杯酒”,这也是规矩;客人也只能喝了酒才能得到允许吃饭。再比如,主人给客人斟酒,而客人为了不让主人斟酒,将酒杯倒扣在桌上,这就真的有点犯了忌,因为只有驱鬼时才这样做。要得到主人原谅,客人必须喝酒三杯以表歉意……这些酒席上的规矩禁忌颇多,客人一旦违忌,必喝罚酒。最后,如果客人醉了,主人最为得意,会像侍候皇上一样地侍候。其实,大多的所谓规矩,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让客人喝酒罢了。即使客人不小心违了忌,犯了规,主人一般是不会计较的。当然,这类劝酒并不在“酒四”之内。

侗族酒礼规定,不能用喝过和喝剩的酒去敬人和劝人。猜拳行令,输家喝酒,但是有两种禁忌:一是禁出“错指”,二是禁喊“错令”。“错指”的禁忌有四种:一是严禁食指和中指一起出,这种手势是暗喻要抠对方的眼睛;严禁只出食指,此为数落对方过错的手势;三是禁出中指,喻用枪瞄准对方;四禁出小指,意为藐视对方。错“令”是指不礼貌,不文明的语言,如下一辈与上一辈猜拳,双方各出一指,其数是“二”,但是不能喊“弟兄好!”怎么喊呢?通常是喊:“二度梅”。又如结婚时出一个指,可以喊“一心敬”和“一点状元”,而不能喊“独一个”“打单身”之类的酒令。

不遵守酒规,犯忌后,除了老实承认错误,向对方赔礼道歉外,同时还要接受“罚酒”。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对老人、长辈失敬者罚;无故退席避酒者罚;唱歌猜拳不文明礼貌者罚;不按时赴宴者罚。一般只罚一杯酒,只有不按时赴宴者罚三杯,所谓“后来三杯”。

侗族酒文化中有许多谦虚和忌讳的表达语言。为了劝客人尽兴并多饮,主人往往要说些自谦的话,比如说自己是“舍命陪君子”“这酒烤得长,味淡,耐烦慢慢喝”或说“借来的兵(酒)打不得仗”——意思是说酒不多,不会让客人喝醉。客人则以“喝不干的洞庭湖”比喻主人丰衣足食、佳酿应有尽有;以“淡酒多杯也醉人”“劝客饮酒,莫让客醉”为由推脱自己不能再喝了;或以“借花献佛”以主人的酒回敬主人。主人哪肯放过,于是又滔滔不绝地说出一连串的劝酒话:“一只脚不能走路,双脚走路,双手拿财才行”“酒醉酒解”、“伸手容易缩手难”“酒从宽处落”“敬酒是情,领酒是意”,总之,要客人尽兴地喝主人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