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立春习俗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期就存在了。据记载,那时人们把一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是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31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侗族立春习俗
每逢立春日,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侗族要举行传统的“舞春牛”活动。
侗族的“春牛”头是用竹蔑编成并用纸糊好,身体用棉、皮做成,上有覆毛茸茸的牛毛。春牛由两人合舞。舞春牛的活动于晚饭后开始。两个写有“立春”字样的大红灯笼在春牛之前,紧随春牛的是扮成农夫农妇的群众,他们的装扮各式各样:有扛犁耙的,有打鱼捞虾的,有送茶送饭的,不一而足。在震天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中,浩浩荡荡的舞存牛的队伍开始出发。大红灯笼象征为全村寨带来春的信息,存牛则为每家带来春的吉祥。春牛每舞到一家,都要为主人献上几句美好的祝愿:“春牛到得早,来年阳春好,”“春斗:登门,风调雨顺”、“春牛游春、五谷丰登”、主人们鸣鞭炮向“春牛”表示感谢,并向春牛献红糖粑粑、红包等。
在各家各户舞过春斗:后,舞春牛的队伍便涌向平坦的场坝,开始举行盛大的存牛舞会。春牛在场中表演耙田,耕地、滚泥等动作,“农妇”、“农夫”们则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跳起播种、施肥、收割等舞蹈-牛的表演和农夫农妇的舞蹈生动活泼,惟妙,睢肖。
瑶族立春习俗
瑶族的“春牛”用竹篾扎骨架、糊黑纸作牛头,用画有黑色漩涡状毛纹的深灰色布拼缝成牛的身体,由两青年支撑合舞。瑶族舞舂牛亦是游村串寨的一种表演,春牛每到一寨都会受到盛装的民众夹道热烈欢迎。黑耳黑头的春牛,象征着瑶族人民连年的五谷丰登。
朝鲜族立春习俗
每逢立春之日,不论城市或农村,每家都要在大门、柱子、横梁、天棚等处贴上吉祥的字句,比较常见的有“立春大吉”、“国泰民安”、“家给人足”、“春满乾坤福满家”、“扫地黄金出,开门万福来”、“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此习俗民间称“春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