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仫佬族:以牛为伴,视牛为友

2022-05-19

居住在贵州麻江、凯里、黄平、福泉一带的仫佬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长期从事农业劳动,使仫佬族人对耕牛有着特殊的感情,视牛为友,爱牛如命,甚至将其神化,这是他们的民族传统。与仫佬族的祖先合作最早的就是牛。传说仫佬族先民发现牛以后,先是把牛作为一种玩物饲养。后来,让牛帮助驮货物和耕地,逐渐对牛的依赖之情日深,便视牛为友。在日常生活中,仫佬族人对牛的喂养十分精心。外出时,他们会先到牛厩去转转,给牛添水加料。不管天晴下雨,都忘不了扯把鲜嫩的青草来喂牛。每当母牛生犊时,主人便煮糯米稀饭、磨豆浆喂牛。冬季,每隔几天就要给牛喂一次用谷子煮的稀饭,使之安全过冬。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在牛厩门口倒点儿酒,放点儿肉、鱼、蛋,甚至用竹筒给牛灌酒,让牛分享丰收的果实。仫佬族以牛为友,还有两个独特的习俗:一是不杀牛。他们认为牛既然成了人的伙伴,就不能杀它。有的人家养的牛老死了,村民们也不忍心剥皮吃肉,而是把它埋掉。仫佬族群众凡是看到有人杀牛,就会把自己的手背在背后,表示手被捆着,无法相救,以此来消除愧疚感,以求心安。二是仫佬族有个“牛王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仫佬族的“牛王节”。“牛王节”这一天,鸡叫过三遍后,仫佬山寨便热闹起来了。妇女们穿戴一新,取出备好晾干的黄饭花,用水冲净,放入盛有清泉水的锅里煮,待水煮成黄色后,把花枝花叶拂净,并将事先淘净的糯米倒入黄饭花水中浸泡至变黄,然后放到屉架上蒸。蒸熟后的黄花饭晶莹透亮,香味浓郁,但人不能先吃,要先拿去喂饱耕牛。如果耕牛不爱吃,就用嫩草包起来喂。待烧香烛纸钱供奉祖先和“牛王”后,人们才能分享这喷香的黄花糯米饭。在“牛王节”这一天,耕牛都会受到优待,不用耕地,主人也不可以打骂耕牛。过去,许多仫佬族人家还要在“牛王节”这天以鸡、鱼、肉“三牲”和黄花、南粉、木耳“三斋”敬祀“牛王菩萨”。有些人还给牛洗澡,给牛喝酒、刮虱,向牛撒白米。这天,仡佬族山寨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人们穿上传统服饰,表演传统的“牛舞”。有些村民还会邀请至亲好友一起聚会,祝福勤劳憨厚的老牛。这一天,能歌善唱的仫佬族妇女们还会唱起《敬牛歌》:“燕子衔泥过九州,仫佬农家敬老牛。春夏秋冬牛辛苦,夺得丰收永无忧。”午饭后,牧童们将彩蛋挂在牛角上,上坡放牛,一路上还唱着《放牛歌》:“崽崽娃娃会放牛,把牛赶上草坡头。搬块石头垫起坐,唱着山歌响山头。”相传,牛原是天帝的太子,因做错事,天帝罚他为牛,降到人间为民耕田。为了酬谢老牛,仫佬族祖先就把太子变成牛的日子——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以显示仫佬族人对牛的敬重,同时,寄托了仫佬族人对“人寿年丰”的向往和追求。(本文节选自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贵州世居民族文化书系——仫佬行歌仫佬族》一书,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