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的衣食住行
鄂伦春人的衣着
过去,鄂伦春人的衣着主要用狍皮制作。冬天的衣服用皮厚毛长的狍皮制作;夏季的衣服用皮薄毛短的狍皮制作。男皮袍叫“皮罗苏恩”,有两种:一种是长皮袍,长到膝盖以下;另一种是短皮袍,只到膝盖。长短皮袍均带大襟。为了美观和耐用,袍边和袖口均镶有薄皮边。为了骑马方便,除左右开衩,前后也开衩。青年人穿的皮狍还着上黄色。女皮袍叫“阿西苏恩”。式样同男皮袍,但都是长袍,前后襟不开衩,脖领周围,左右两侧开衩处和袖口上均绣有花纹。不论男女穿皮袍均扎腰带。
狍皮裤有两种:男裤为中式宽裤腰,长只到膝盖以下,冬天用长腰靴连接。女裤带兜肚,长到脚腕。鞋是用狍腿皮制做的靴子,叫“其哈密”。手套也是用狍皮制做的。帽子是用一张狍头皮制作的上带原来的狍角和耳,眼用黑皮镶起来,戴在头上很有特色。从清末开始,布匹传入鄂伦春族地区,并开始穿布衣服,样式基本同衣服。男人一般穿黑、蓝色的,女人一般穿红、绿色的。富裕人家也有穿绸缎衣服的。
解放以后,随着生活的改善,和与各民族的频繁交往,中山装、西装、各种新式男女服装都传入鄂伦春人中。平日,鄂伦春族的服装同汉族等兄弟民族服装已没有什么区别。但在节日里不少人还是要穿精制的狍皮服装,在出猎时也要穿耐磨的皮制服装。
鄂伦春人的食物
鄂伦春人的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其中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猪肉。食肉方法很多。如“达拉嘎兰”(烧肉),扔在火炭上烧;“席拉兰“(烤肉)把肉插在棍上放在篝火旁烤;“乌罗伦”(煮肉),把肉切成大块放锅里煮;“阿斯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肾、“库呼乐”(晒熟的肉干);“阿素”(杂花菜),将狍肺、狍里脊、狍头肉煮熟切丝,用狍脑浆拌,并加野葱花和食盐等,这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肴。食鱼的方法有:烤鱼把鱼插在木棒上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刮鳞,去掉内脏后食用;水煮,去鳞、开膛、切成小块同野菜一起炖。晒鱼干有两种:一是煮熟晒,一是生晒。
过去鄂伦春人也大量采集野菜和野果。采集最多的野菜是“昆毕”(柳蒿菜),采来晒干,以备冬季食用。可以用柳蒿菜烤野兽肉,缺乏食物时也可以熬柳蒿菜充饥。还大量采集野果,其中采集较多的有稠李子,可以用它和米放在一起熬粥。采集的榛子、松籽很多,以备缺乏食物时食用。
清朝中叶以后,鄂伦春族同周围农业民族接触多起来,他们用猎品换取一部分粮食。用粮食做粥、干饭,也用面粉做面片、炒面。还把和好的面做成圈或饼在火上烤。
鄂伦春族的饮料种类不多,夏天喝泉水,冬天化雪水喝;茶叶传入前,有人泡小黄芩叶当茶喝,后来砖茶传入进来,主要是喝砖茶。夏天也用桦树汁解渴。还用马奶制酒饮用。白酒传入后,主要饮用白酒。
鄂伦春人主要吸旱烟叶,男女均有吸烟者。纸烟是较后传入的,一直不普遍。
解放以后,鄂伦春族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猎业转向发展多种经济,兽肉减少了,粮食类食物已成为主要食品,兽肉已成为副食了。就是获得了狍肉之类,除传统吃法外,还能用它炒、熘、烤等,制做的比过去精细多了。
鄂伦春人的住处
定居以前,鄂伦春族主要住“仙仁柱”,它是用三十多根木杆搭成圆锥形的架子,夏天遮盖物有:“塔路”,即把桦树皮象瓦一样覆盖在架上;“铁克沙”是把桦树皮经过加工制成长3~4米、宽1米的围子围在架上,也可以用芦苇穿成帘进行覆盖。冬天的遮盖物叫“额尔敦”,用狍皮制成。制做一块大的“额尔敦”需要25张狍皮,小的10张,一个“仙仁柱”架上要围两大块一小块。
“仙仁柱”的内部是席地铺床。对门正面铺位叫“玛路”,是中年夫妇和年轻夫妇的席位。床位下铺干草,上铺用狍腿皮做成的褥子。“仙仁柱”门框上,夏天挂柳条穿的门帘,冬天挂狍或鹿皮门帘。“仙仁柱”内部正中是火塘,用它取暖、做饭和保存火种。实现定居以后,盖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在1981年建旗30周年前夕,又都重盖砖木结构的新房。室内敞亮、保暖、卫生,有益身体健康。一般人家都购置了桌、凳、立柜等,有些人家还有组合柜、沙发等高档家具,大大方便、丰富了生活。
鄂伦春人的交通工具
鄂伦春族的交通工具也较原始。早期大雪封山的季节,是用滑雪板追捕野兽,或用狗拉爬犁来驮运猎物。夏季是用桦树皮船代步进行狩猎和驮运猎物、搬迁等。饲养驯鹿以后,驮运猎物和搬迁主要是靠驯鹿。饲养马匹以后,马跑得快、负载力强,使鄂伦春人的交通工具得到很大改善。有了马匹,可以到较远的猎场去狩猎,也给迁移时驮运东西带来很大方便。鄂伦春人在定居以后才使用大轱辘车和花轱辘车。
近几十年来,随着大兴安岭的开发,鄂伦春族地区的交通得到空前的发展,过去人迹罕至的森林腹地,修了铁路和公路,通了火车和汽车,基本都通到鄂伦春族的定居点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人家买了小型拖拉机、汽车、摩托车,出猎、驮运、进城,都极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