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的太监 竟是一步步被逼熬出来的!
如果要问,在我们今天熟悉的明朝题材古装剧中,扮演反派角色最多的明朝职业是什么?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太监!
看看诸多古装题材的明朝剧,尤其是武侠剧就知道了。虽然里面偶尔也会有几位有良心的好太监,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碰到的,一定都是作恶多端的坏太监。而且级别越高的坏人,也大多都是级别越高的太监。在里面贪污几个钱,练几招神功,杀几个忠良,祸害几方百姓,对这帮人而言都是家常便饭。而且越是坏事做绝了的,还越是不容易恶贯满盈,经常是被正派人物围攻,却怎么杀也杀不死,把人恨得牙根子直痒痒,冲上去咬死他们的心都有。
而放在许多后人对明朝历史的印象中,太监,也自然而然的成了这样一群人:啥好事都不干,啥坏事都干的欢。啥钱都敢贪,啥人都敢杀。皇帝是他们连蒙带骗教坏的,大明江山也是他们吃喝嫖赌祸害没的。要找大明王朝灭亡的罪人,这帮人第一个跑不了。
如果再对比一下历史记录中的诸多情景,会发现这样的印象也不无道理,在明王朝每一件比较丢脸的事情,甚至每一段比较丢脸的年代里,我们都可以很轻而易举的,从中揪出一个或者多个十恶不赦的太监来。比如从土木堡之战的惨败中,我们可以揪出王振,从明宪宗朱见深近二十年不上朝的懒惰中,我们可以揪出汪直,从明武宗朱厚照一生的荒唐享乐中,我们也可以揪出刘瑾,从木匠皇帝朱见深极品的作风中,我们更揪出了魏忠贤。这四个人,便是明朝大名鼎鼎的四大权阉,至于其他的时代,其他丢脸的事,我们若想从中揪出几个因此招我们恨的公公,翻翻官修明史就会发现,那会像一抓一大把般容易。
只是,明朝的宦官们,真的有这么大的能量,强大到可以为一个王朝的灭亡负全责的地步?
姑且算这是真的吧。只是,假若是真的,那么对于每一个穿越到明朝,同时又怀着报国之梦,渴望建功立业的有志青年们来说,这些“权阉”们,恰恰将是他们面对的最直接,也最为强大的对手。
要想战胜一个对手,就要首先了解这个对手。所以要战胜太监,就要首先了解太监——明朝的太监。他们的组织机构,他们的典型人物,最重要的,他们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强大?
在许多人眼中,那些后来如雷贯耳的“权阉”们,他们的发迹之路,是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的。难在那成为太监的要命一刀,而容易在于熬过这一刀后,机缘巧合拍对了某位实权人物(皇帝或者皇妃)的马屁,从此摇身一变,从一文不名身份卑微,变成呼风唤雨权倾朝野。很无耻,却也很幸运。
然而对于每一位“权阉”而言,在他们看似很无耻很幸运的发迹之路背后,却都有着鲜为人知的,很艰难很辛酸,如炼狱一般的拼杀。要了解这鲜为人知的拼杀,却需要先了解他们拼杀的战场——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的宦官制度,在各级官职名称,以及整个行政体制上,都与前朝有极大的不同。原因在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为忌惮的事情之一,便是宦官专权。所以在明朝建国后,即使是宦官中品级最高者,也不过四品,俸禄不过禄米一石。同时内宫宦官的权力分配,也极度细化,号称内监二十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如此庞杂的机构,也令宦官权力极难统一。这一条对于整个明朝宦官力量的消长,可谓贯穿始终:尽管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的愿望成为泡影,但他的宦官制度设定,却至少保证了一件事:细化庞杂的宦官机构,使宦官权力自身也难于统一,如唐朝宦官那样大权独揽,甚至操纵皇帝如木偶的闹剧,在明朝根本没有可能。
也正是这样的现实,确立了明朝历代权阉们唯一的人生追求:操纵皇权不指望,借皇权狐假虎威才是真。
可对于每一个初入行的宦官来说,即使是这样的梦想,也是前路漫漫,艰险重重的。如果说升官如爬山,那么从底层宦官,爬升到宦官中的顶层,则更像是爬喜马拉雅山。其艰难之处,正在于明朝宦官制度机构冗杂,等级森严的体系。
[page]
这个体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山头多,所谓的“衙门”,最高官职不过四品,山头却有二十四个,这其中的十二监,分别为司礼监,御用监,司设监,内宫监,神宫监,御马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另外还有“四司”,分别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以及“八局”,分别为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上述机构,合称为“二十四衙门”。
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看,这样的机构设计是极其不科学的,许多衙门的职能重叠,办起事来相互掣肘,单个衙门能够承担的职能,更拆分给多个衙门。如此一来相互牵制,办事效率势必打折。可朱元璋要的就是这样的不科学,谁都专不了权,也就谁都威胁不到皇权。
而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山头”,再仔细看看其内部的等级结构,恐怕又会看到更不科学的景象:每一个单个的衙门里,都有森严的等级设定,比如十二监中,最高级别负责人统称为“太监”。(在明朝,太监一词只有宦官中最高一级的群体才可用),下面分别是少监,监丞,奉御,听事各级名称,最底层的为杂役。而在“八局”中,称呼则大同小异,分别为“经理”“管理”“监工”等名称,一样的等级森严。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山头林立,等级森严的体系中,初入行的宦官,从最低级别的杂役干起,不说成为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即使是在他所在的衙门里,熬得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行政级别,恐怕也要把几十年搭进去。
而从这样一个体系中,自下而上熬上来,并最终成为宦官行业佼佼者,甚至能够青史留“名”的宦官,无论正邪,都当属其中能力最优秀者。
当然,除了能力之外,运气也很重要。有很多时候,一个宦官到底能够混成什么样子,从他刚入这行时,究竟被分配到了“二十四衙门”中的哪一个单位开始,就已经注定。因为“二十四衙门”虽然山头林立,但论分量,也同样是有差别的。
分量最重的,就是“十二监”中大名鼎鼎的司礼监,在朱元璋时代,他的职能只不过是掌管皇城出入关防,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代,他的地位便如一直蹭蹭上涨的股票,常年水涨船高,到明末的时候都是绩优股。原因正在于从那时起,他掌握了大明中央的重要权力——奏折批阅权和盖章权,尤其是盖章权,即影视剧中常说的“批红”,同时,在特务组织“东厂”成立后,东厂提督太监的职位,通常也都是由司礼监的二把手,即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
也就是说,在山头林立的宦官体系中,司礼监既参与行政权,又掌握监察权,其权位之重,堪称二十四衙门中的翘楚。而在级别设置方面,司礼监分为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三级,外加他还掌管宫中负责印刷藏书的经厂,由司礼监提督负责,下属级别为掌司,即使是初入司礼监的菜鸟宦官,其行政级别也要高于其他衙门的“菜鸟”们,对于宦官来说,进司礼监,等于少奋斗十年。
而仅次于司礼监的,便是掌握大内兵权的御马监。按照《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孚的说法,御马监甚至可称为“十二监第一署”,在朱元璋时代,它只负责宫廷养马等事务,到了朱棣统治时代,开始从各地选拔精壮,组成由御马监掌管的宫廷禁卫骑兵,到了明宣宗在位的时候,他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组成了拥有两万士兵的“四卫军”,他们开始在战场上扬名立万,则是在正统十四年的北京保卫战中,在明朝三大营精锐全军覆没土木堡的危机情形下,御马监骑兵在彰义门之战中力挫骄横的瓦剌骑兵,立下保卫北京大功。
也从此成为名动天下的强兵,除了直接担负军事作战任务外,御马监的宦官们,还担负着监军责任,时常受命出外担任监军,并在各地担任镇守太监。其对军权的参与和话语权,使御马监的地位,自永乐时代开始扶摇直上,成为二十四衙门中的另一重量级机构。而明朝“山头林立”的宦官体系,也因此形状凸现:一个由司礼监——御马监——东厂构成的权力三角形。
[page]
因此,如果一个菜鸟宦官,有志成为宦官行业中的领军人物,那么他的第一步,便是要进入这个权力三角形,否则一时得势,也无法长久。
然而要进入这个权力三角形,仅凭运气也是不够的。后人在评说某宦官得势时,总喜欢把“逢迎拍马”当做第一原因,事实是,在明朝要得势,就要进入这个“权力三角形”,可要进入这个权力三角形,仅会拍马却远远不够。因为这个权力三角形里,无论哪一角都属于业务性极强的单位,只会拍马而没能耐的进来,不止毁自己,更毁单位。
而事实是,这两个足以令菜鸟宦官少奋斗很多年的衙门,其对成员的选拔标准,也是二十四衙门中最为严格的。明宣宗时代,明朝开始在内宫设立“内书堂”,由大学士教授宦官读书。这可以说是明朝的“太监培训班”,这样的培训班,也不是谁随便可以进的,通常都是从新进年轻宦官中挑选,优先选择聪明或是肚子里有墨水的。
后来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因为其入宫前有过教书先生的工作经历,得以优先选用。且不论后来他做的事如何,单说进这个班,他确实够资格。御马监也是一样,这衙门干的是打仗的活,对武艺甚至军事谋略都有要求,在这个衙门崭露头角的不少宦官,诸如正德年间平定安化王叛乱的张永等人,都是有打仗真本事的。
所以能在明朝混到呼风唤雨级别的宦官,抛却人品不谈,论能力,都是有业务水平的。他们走向权力高峰的每一步,除了低眉顺眼的巴结外,更有咬牙切齿的拼斗,刀光血影中结结实实的杀出来的。
- 上一篇:安史之乱:悲壮的睢阳之战
- 下一篇:云南七旬“龙婆婆”舞龙祈雨 演绎百年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