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土家人的“过社”习俗

2022-05-19

“过社”,是土家人最重要和最隆重的农事祭日,春社遗风在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得以传承,而对秋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春社。“社节”,在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举行祭祀土地神(即社神,掌土地与农耕之事。)的活动。而“社”就是土地之神。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民间俗称“土地公公生日”。戊日属土,土是人们的衣食之本,为了尊敬社神,农家素有男禁锄犁,女停针线的“戊不动土”之俗。农耕时代过春社,官府以饮酒、分肉、赛会等活动祭祀社神,祈求丰年,而民间则表现为男人在家里修锄整耙迎春耕,妇女和儿童则采蒿掐葱煮社饭、做社蒿粑。“社日”,有春社日和秋社日之分,春分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秋分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春以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五谷丰登。秋以谢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祭祀活动则统称为“过社”。是每年必过的岁令节日,主要有吃社饭、吃社蒿粑、拦社、祭新坟、安坟、挂亲、拜稻等内容,在春社日,过社具有原始性、神秘性、民族性、地域性,原生自然传承。“社饭”,被评为恩施州十大名吃,即采摘野生香蒿,经切碎、搓揉去苦水、再用清水浸泡挤干成社菜,社菜与浸泡好的糯米、粘米再加腊肉丁、豆干丁、野葱、大蒜、食盐拌合蒸熟成社饭,请亲朋好友聚会品食,并相互馈赠,此俗源自古人社祭,社饭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饭,现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俗。随着时代进步,社饭的制作越做越精,成为土家人的美味佳肴,每年社期,集市有社菜卖,酒店餐馆、超市有社菜、社饭出售。“社蒿粑”。2013年评为咸丰县十大名小吃,柔软香糯,是相互馈赠佳品。同样是采摘野生香蒿,经切碎、搓揉去苦水、再用清水浸泡挤干成社菜,社菜与“吊颈粑”(用浸泡过的七成糯米、三成粘米磨成米浆吊干,能手捏成团)米面团和匀,然后团成鸡蛋大小的圆团,按扁包上馅心(花生米、黄豆粉、芝麻、冰糖拌和而成)后捏成饼状,上蒸笼大火蒸熟即可食用。若放凉后再用木碳火烤得两面焦黄,则纹路清晰、色泽金黄,外酥里软,香甜可口,色、香、味、形俱佳。由于社蒿(青蒿)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所以社蒿粑、社饭是土家人的传统药膳。社蒿粑与社饭、神豆腐等形成颇具特色的区域性药膳饮食文化。春社祭坟所用的社蒿粑、社饭,演变成了一种清明节期间邻里相赠示好的特色风味佳品,由此而来的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家族地区邻里和谐的淳朴民风。而今,社蒿粑却是咸丰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拦社”,是以社日为界限,新葬之坟,则在社前祭之,本家儿孙及内戚皆往,祭祀新坟(新埋三年内的坟称新坟)不过社日祭坟活动必须拦在社日前完成,意即祭祀天地之神与祭奠亡人各是一回事,不能相互混淆,在葬坟三年后的祭扫活动叫上坟(挂亲),而不能叫拦社了。第三年最隆重,称圆坟,由亲戚六眷送一“泼”和多“泼”花锣鼓班子,准备酒食祭品,举着纸扎的旗、伞、宝盖等,吹吹打打到主家(直接操办亡人丧葬的家庭),各路人马会合后,由主家带着众人一齐到祭扫的坟前去上祭品,敲敲打打祭奠,泼酒水,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磕头礼拜,祭奠亡人,表达思念,祈求保佑,然后饮宴后散去。不过,现在的春社祭坟活动,已不兴在坟间饮食了,由主家在家里盛情款待。送别时,主家给请花锣鼓班子的每户人家和每“泼”花锣鼓班子,分别送十二个社蒿粑,祝愿大家四季健康、月月发财。如今拦社活动已不多见,过社也不再拘于社日这一天,而是从春分日至清明节期间都有人家在过社,春社祭坟也多为清明扫墓所取代。“挂亲”,在社节后清明节前,用清明纸(白皮纸、窗户纸)剪成二指宽的纸条,将单幅纸条拉成三个幅长上少下多“清明花”,用线捆在一米多的杆顶插在祖坟坟头,儿子及家人挂“素亲”,姑娘及家人挂“彩亲”(在“清明花”上端系一红纸圈)。意即后人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同时,先辈在天之灵挂念后辈亲人,把阴阳相隔的思念情怀寄托在一束“清明花”上,“清明花”担当着晚辈的心灵与逝去前辈的灵魂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据传说,清明节的晚上,逝去的老人都要在自家坟头数“清明花”,盘点自家有多少后辈人。如今,挂亲也有许多人家举行隆重祭祀仪式,用纸扎的旗、伞、宝盖等到祖坟前上祭品、燃香烛、烧纸钱、放鞭炮,表达思念,祈求保佑。“安魂”,给坟挂红色的祭帐,在坟前表演狮子、莲湘等文娱活动。此俗源自土家人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逝去的人三年内灵魂仍游离于人世间,三年后经举行一定仪式将其送走,才真正进入鬼魂世界。因仪式与亡人下葬所行仪式相似,民间有“重埋一道人”之说,与二次葬俗有关。“社节安魂”与“对年安魂”,只存在安魂时间差异,仪式相同。“对年安魂”,是在葬坟一周年祭日,将下葬时的“祭棺篾”取出,举行“重埋一道人”葬俗仪式。“过社”,在土家族地区,也因各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差异、乡风不同,而有“十里不同俗”之说,但其“过社”习俗总体相同,细节差异。如今,“过社”这一节日习俗,在土家族地区,原生、自然地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