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历史知识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

渐行渐远的“骡驮轿”

2022-05-19

清水河县是我区最南端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省的平鲁区、偏关县相接,明代的万里长城和滔滔黄河从这里穿越而过。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屯宿重兵”的塞北最著名的古战场,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这里长期混居杂处,多元文化在这里长期冲突、融合,演绎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象,民间婚俗中的迎娶工具——骡驮轿即是其中风情独具的一种。今年82岁的张有福老人居住在长城脚下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这个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这些年来凡是年轻一些的人大都不甘寂寞,出去闯荡去了,村子里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

谈起“骡驮轿”来,曾经上过学的张有福老人显得很兴奋。他介绍说,过去这一带的人们娶媳妇时大都用轿子,不像现在的人们用“板蛤蟆”(此地话,指小汽车)。这娶媳妇的轿子叫做“喜轿”,也称“花轿”,是以前婚嫁时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轿”有四人抬、八人抬等多种形式。作为“喜轿”的一种,“骡驮轿”曾经是我区清水河县和山西省雁北地区最流行的“喜轿”。那这“骡驮轿”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张有福老人说,“骡驮轿”就是用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的花轿。而用作“骡驮轿”所使用的两头骡子,必须是训练有素的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做工考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它同其他花轿最大的区别在于结实牢固。“骡驮轿”的花轿装饰都是用那些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意思的图案,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意思。也有的用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件是“轿杆”,它又长又结实,架设在花轿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骡驮轿”的制作与装饰工艺,一度成为当地人传承久远的工艺绝活。“骡驮轿”的轿身长2米,高1.5米,上部宽90厘米,两根长杆和驮架、驮鞍、皮带、铁轴巧妙组合,无论是上坡下坡、拐弯直行,都灵活自如、平稳和谐。饲驯骡子的技艺和驾驭技术也有一套口传心授的方法,尤其是驯养骡畜适应各种热烈场面和特殊地形,都有诀窍。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好的“骡夫”即使道路崎岖,也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使人不饱尝颠簸之苦,所以拿个“小红包”往往是“骡夫”们在情理之中的意外之财。张有福老人说,他那会儿娶媳妇就用的是这“骡驮轿”,为了让周围的乡亲们不至于小看自己,张有福的“大”(此地话,意思是“爹”)光给人家“骡夫”的小费就多花了两个现洋(银元)。

清水河县文化馆馆长王增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关于“骡驮轿”的起源,在当地民间有着一个传说。据说在汉代时,有一户农家的儿子到了婚配年龄,与一户少数民族的姑娘情投意合,双方选定了完婚的吉日。这天新郎家按照汉族风俗一大早抬着花轿到女方家迎亲,由于路程遥远,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已是快中午了,如果再由人抬轿,恐怕会误了中午拜堂的时辰。女方父母认为骑骡子既能节省时间和脚力,又符合自家的身份和习惯,就从自家畜棚里拉来两头骡子,用皮绳和长木杆将花轿架在中间,装饰一番,让女儿坐上到婆家完婚。骡子不怕山高坡陡,而且又顺从人意。再加上这“骡驮轿”经过一番打扮,显得英武潇洒,为迎亲队伍增添了异样色彩,受到乡亲们格外赞誉。从此,“骡驮轿”就成为了当地婚俗的一种固定模式流传下来,出嫁的女子也以能乘坐“骡驮轿”出嫁而感到十分荣耀。

娶亲时,“骡驮轿”从新郎家出发时,轿内要坐迎亲新郎的舅妈,盛放迎娶新娘的服装、离娘米面、离娘馍馍等。随行人员有赶轿骡夫和鼓乐班子。娶亲回来时,轿内乘坐新娘、迎亲舅妈和送亲妗子。迎亲的舅舅和送亲的舅舅分别乘骑毛驴相伴。娶亲仪式中还要吹奏喜庆曲、贴对子、垒旺火、拜天地父母等程序,与“骡驮轿”共同构成了当地婚俗的独特礼仪。

“骡驮轿”在清代时已具备了民间职业的形态,家庭内部父子传承是其主要特征。娶亲方需提前一个月约定骡驮轿,给“骡夫”放下预订金。骡夫在娶亲的前一天下午,就赶到娶亲人家中住宿,次日凌晨便整装出发。完成娶亲回到新郎家歇脚,中午婚宴上与送亲的舅舅一起坐首席。婚宴结束后,新郎家付清雇用骡驮轿的佣金。此外,东家还要赠送骡夫给三尺红布,以及烟酒等。

骡驮轿是当地人日常礼仪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文化变迁的见证,也是北方人婚俗文化完整性、多样性的见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更多的山里人已经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每逢婚嫁时人们大都按照现代的礼仪方式来进行了。再加上当地的骡子饲养又减少,制作和驯畜技艺流失,从业人员传承难以为继等原因,“骡驮轿”也正一步步濒临消失的危险,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感到无奈的事情。

从正月初六开始,首府地区春节和元宵节传统民俗庙会在玉泉区大召、观音庙一带隆重举行,各种风味小吃、杂耍等民俗活动让首府市民大饱了眼福。逛庙会的细心市民可能会发现,在大召门前有一个特殊的民俗用具,那是造型栩栩如生的两头骡子身上驾着一顶大红颜色的轿子。独特的造型,逼真的道具让不少市民纷纷围观拍照,而这个特殊的民俗用具就是已经消失了的“骡驮轿”。说到骡驮轿就得介绍一下清水河县。位于明代长城脚下的清水河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土地贫瘠,当地人有一句俗语说:“出门就见面,握手还得走半天,”可见这里的地理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不过,这里的民风淳朴,老百姓安居乐业,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的日子。而正是因为地处黄河岸边、长城脚下,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使得这里的许多民俗独具特色,让人为之赞叹。“骡驮轿”这种特殊的婚嫁交通工具,无疑成为当地众多民俗中最引人着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