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源头话吹肝
阳春三月,洱海之源的凤羽显得特别好客。来到凤羽,不仅能领略美丽、神奇的诗情画意,还能品尝到各种珍奇异食。在众多的特产中,也许,最受旅游者喜爱的当是那酸香味美,食而不腻的白族传统佳肴吹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白族金花大姐家。热情发的金花大姐笑成朵山茶似的对我说,生活在洱海之源凤羽的白族农家,家家户户都能做这吹肝。但要做到色、香、喷涂地就有所不同了。有经验的白族农家制作吹肝相当讲究,要选择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取一付新鲜无破裂的猪肝为主料。然后,用一节特别的三寸长的空心竹管插入猪肝主管内,边用嘴吹气入猪肝,边用手轻轻拍打。再将早以配好的草果面、辣椒、花椒、回香、味精、酱油、食盐、大蒜汁和酸醋等佐料一勺勺灌入管内,用麻线扎紧后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一个月后即可食用。食时,先将吹肝洗净,就可以炖,或蒸或煮。熟后,吹肝香气四溢,令人重涎不止。于是,主人便将熟了的吹肝取出切成片。拦上葱花、杨梅酱等调料品。一大盘吹肝被主人端上桌时,还不断散发出阵阵的香酸味,使人胃口大开,顿增食欲,吃得唇腮泛红、有滋有味还不止释箸。难怪,这吹肝成了洱海之源凤羽白族人传流的待客佳肴。好客的白族人待客吃吹肝也非常之讲究。食时,每位来宾不多不少只能六片。对这一有趣的习俗,金花爷爷抹着那雪白的胡子告诉我:“这就是源远流长了。相传,在唐朝初年,大理洱海一带居住着六个比较大的部落。历史上把它称之为“六诏”。这就是白族和彝族的始祖。当时,每年向唐王朝进贡礼品的时候,总是每诏出一份,就是六份礼。而大唐的回礼也是六份,每诏一份。所以,白族人民依照先祖留下来的习俗,加上这里的族人民个个通晓汉语,他们能够适当地用汉语中的谐音字取吉利蕴意来丰富生活,所以“六六三十六,有福又有禄”,以此待客,成为白族人民热情尊客的美德。”在明崇祯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到滇西考察著名的“地下石林清源洞”时,白族尹土司就用这吹肝来款待他。他品尝之后大为赞叹,对吹肝作了较高的评价。朋友,当你流连于世外桃园的洱源凤羽风光之时,再品上六片白族奇食吹肝,那才是不虚此行呢。